美文网首页读书中学写作的文章关于写作
当畅销书碰上大数据,所有的写作套路都无处遁形

当畅销书碰上大数据,所有的写作套路都无处遁形

作者: 释若读书 | 来源:发表于2019-04-20 20:36 被阅读1次
    自拍封面

    自媒体时代,各种写作套路层出不穷。各种写作课程,都打着套路的旗帜招生,好像一个写作课,如果没有套路,那就不叫写作课了。但是,我们这些写作课程的套路,基本都是讲师自己总结出来的写作规律。直接动用统计学,用大数据这种高科技,来总结经典作品的写作规律,证明伟大作家们的创作偏好,还真没见过,没有哪个写作课程能花费这么大的精力去做这件事情。

    但是,美国有一个叫本·拉特的作者,却干了一件让人很吃惊的事情。他在给《石板》、《哈佛讽刺家》、《华尔街日报》、《波士顿环球报》等媒体写稿之余,不知道是兴趣爱好,还是闲着没事干,居然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了1500多部作品,用数据来寻找畅销书作家的写作规律,探索黄金写作法则。

    本·拉特写的这本书:《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神奇地让数字和文字纠缠在一起,让文学创作的规律回归理性,给新人作者学习写作,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体验和启发。

    真没想到,我们除了傻傻地拆解优秀的文章,还可以利用统计学,去统计那些爆款文章,标题都用什么结构,不同领域的文章,在标题中使用哪些词语,更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更吸睛。优秀的文章在正文中描写某种情节,讲述某个观点时,一般都用了哪些词语?

    如果我们在拆解文章的基础上,再做一些这样细致的统计工作,日积月累,就可以轻松地找到相关领域的写作规律,写出让读者喜欢,对读者有用的好文章来。这样做,我们的写作变现梦想,或许更容易实现。

    网络图片

    一、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写作指纹

    著名作家凯瑟琳·安·波特说:“你的风格,是你本人的化身。”

    在《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这本书中,作者本·拉特讲到一个故事,有两名统计学家,用统计学证明了《联邦党人文集》中,有12篇作者未明的文章,其作者是麦迪逊,而不是汉密尔顿。

    两位统计学家用的方法,就是分别对麦迪逊和汉密尔顿的用词习惯进行统计分析。比如,在统计分析的过程中,他们发现:

    《联邦党人文集》中,麦迪逊写的文章中,一半以上的稿件中使用了“whilst”这个词,但从来没有使用过“while”。

    而汉密尔顿却正好相反,他在三分之一的文章中使用过“while”,但是从来没有使用过“whilst”。

    自拍正文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不要轻易相信那些所谓的写作心得,写作经验和写作套路。从写作课老师嘴里说出来的话,不见得是真的。或许,那些套路连他们自己都没有用过。

    比如,《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这本书中讲到,大多数作家都曾表示,写文章要尽量少地使用副词,他们都抵制使用副词。海明威和斯蒂芬·金这样的大作家,经常表示在写作中使用副词,会影响作品质量。

    可现实情况呢?海明威的小说,总词数是865000左右,其中有50200个是副词,也就是说,海明威每写17个单词,就有1个是副词。由此得出,海明威的作品中,副词使用率是5.8%。

    而斯蒂芬·金呢?尽管他还讲过:“通往地狱之路,铺满了副词。”这样的名言,但是,很让人失望,他的作品中,副词使用率是5.5%。

    那么,这就能证明我们可以在写作中大量使用副词了吗?

    当然不是,大量使用副词,确实会影响作品质量。比如,通过对海明威的作品进行分析,发现《曙光示真》出版后,受到了很多的批评,而这部作品,也是海明威所有作品中,使用副词最多的。

    作者本·拉特通过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进行研究,发现他们写的著作中,经典作品使用副词的频率明显较低。

    这些例子告诉我们两个道理:

    第一,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写作指纹。说白了,就是有自己的写作特色,我们要想写出点名堂来,也要有自己的特色,如果不知道怎么办,那就先给自己建立一个词库,在写作中经常去用这些词,日积月累,你的作品就会留下你独有的痕迹。

    第二,我们去听别人的写作建议时,先在心里打个问号。比如,他自己是这样做的吗?有多少人用他这个方法取得了成功?

    网络图片

    二、大数据总结出来的写作规律:越简单越让人喜欢

    说到简单,很多人会把简短当成简单。当然,简短,的确是实现简单的一种方式。

    数据研究表明,很多畅销书的内容,都非常简单。尤其是自媒体时代,内容简单,容易理解,已经成为爆款文的基本条件之一。为什么呢?因为读者是来寻找答案的,作者的文笔怎么样,文采怎么样,他们并不关心,他们关心的,是能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

    最近读了一些技巧类的书籍。比如,《1分钟超强读书笔记》、《聪明人用方格笔记——最有效的大脑思维整理术》、《聪明人都用记事本:管好工作和生活中的大小事》等等,内容真的超级简单,感觉几千字就可以把技巧讲清楚,但这些书的作者,硬生生地写成了一本书。

    关键是,这些书还很畅销,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书迎合了读者的口味,大家都急于提升自己的效率,又不愿意动脑子去思考。所以,这类书籍就把那些技巧讲得很详细,写得比产品说明书还要详细,让读者一看就懂,拿来就用。

    对于写作者来讲,如果你想让你的文章受到普通读者的喜欢,就得用最简单的文字来写作。因为,只有让读者看懂你所写的内容,他们才会对你的作品产生兴趣。

    读者不关心作者的水平怎么样,他们只关心你所写的,和他有没有关系,他能不能读得懂。

    因此,如果你想写爆款,千万不要掉书袋,不要讲高深的理论,不要用生僻的字和词,不要在一篇文章里同时讲述好几个问题。

    归根结底,简单并不等于简短。简单,就是只用最朴实的语言,讲清楚一个问题,一篇文章只写一个问题,不用去考虑多少字写完一篇文章,我们的原则是把问题表达清楚,前因后果讲清楚,解决办法讲详细。

    尽管把一个问题讲得太细,会显得很啰嗦,但是总比需要让读者动脑子去思考要强,因为读者来阅读你的文章,就是来寻找答案的,结果读了你的文章,你却给读者呈现了新的问题,让读者去思考,人家不骂你才怪。

    当然,还有一句话,要分享给大家:你可以啰嗦,但不要用那些陈词滥调。哪些是陈词滥调呢?就是那些,看上去很有道理,其实放之四海兼准,没有具体所指的词语和大道理。

    因此,陈词滥调绝对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的罪魁祸首,最令人讨厌。

    网络图片

    三、统计学计算出来的写作套路:写大家都熟悉的更容易引发共鸣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那些向我们征求意见的人,就会发现,大多数情况下,人家不是真的在征求意见,也不是真的希望你提出建议。他们只是向你倾诉而已,至于怎么做决定,人家早就有了主意。

    所以,当你的回答正好和他的想法一致时,他就会对你千恩万谢,说你讲得很有道理,言语之间恨不得感谢你一万遍,感恩你一辈子。

    其实,他哪里是感谢你,他是在感谢他自己的想法,得到别人的认可。

    如果,你提的建议刚好不是他想要的答案呢?他就会失去和你对话的兴趣,哪怕你无比真诚,他也心不在焉,皮笑肉不笑地对你说声谢谢,然后他就该干嘛干嘛去了。

    读者在阅读文章的时候,为什么会兴奋呢?因为你所描写的,刚好和他的人生体验,生活经验相关。你所表述的内容,是他所熟悉的,你所表达的观点,刚好他也有同感,而你用很干练的语言,把他的想法说出来了。

    你的文章,对于他来说,是那么地熟悉,在他看来,似乎这篇文章,就是为他写的一样。有的读者,甚至还会产生幻觉,以为文章是他自己写的呢!

    人们为什么会对自己熟悉的东西,如此感兴趣,并会情不自禁地产生好感呢?

    第一,熟悉可以给人带来安全感。安全感,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文字的本质是提供可靠的信息,所谓可靠,一是真实;二是读者能够理解。如果你写的东西生涩难懂,超出了读者的理解范围,就会让读者产生焦虑和不自信。人在焦虑和不自信的状态下,就特别没有安全感。即便你的表达再真实,你把心窝子掏出来,人家也不会相信你。反之,人,一旦选择相信,就会充满自信。我们写作的时候,必需考虑读者的理解能力,不要制造焦虑。

    第二,熟悉可以给人带来亲切感。比如,一个人在他乡,如果碰到一个都老乡,就会感到特别地亲切。写文章也是一样的,如果你用读者熟悉的文字,去描写他们熟悉的场景,容易引起读者的某些回忆,拉近你和读者之间的距离,从而对作者本人产生信任。如果你的内容,是读者所熟悉的领域,一定会让读者感到亲切。

    第三,熟悉可以给人带来获得感。我们很多人,天生害怕尝试新的领域,害怕去接触新的环境。阅读也是一样,如果书中的内容,是他完全没有接触过的,他就会在心里上产生畏惧和抵触。但是,如果我们用一个读者熟悉的案例进行引入,他们就有勇气参与进来。所以,我们写文章时,应该尽量少地使用专业术语,如果使用了专业术语,就要用普通人能看懂的语言,进行解释,最好配套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进行说明。这样一来,读者就会获得感爆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当畅销书碰上大数据,所有的写作套路都无处遁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qtrg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