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1)菲利普•津巴多《雄性衰落:高科技时代下一代男性的群体性孤独》作者,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毕业于耶鲁大学,曾先后执教于耶鲁大学、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曾任美国心理协会主席,现为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荣誉退休教授。在进行了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之后,津巴多决定寻找利用心理学帮助人们的途径,研究涉及害羞、时间观念、日常生活中的英雄、男性问题等领域。他出版了《心理学与生活》《津巴多普通心理学》等广受欢迎的心理学教材,并参与制作了《探索心理学》系列节目,被称为“当代心理学的形象和声音”。由于他数十年来在心理学研究和教学领域的杰出贡献,美国心理协会为他颁发了心理科学终身成就奖。
(2)尼基塔•库隆布《雄性衰落:高科技时代下一代男性的群体性孤独》作者,美国作家,毕业于科罗拉多大学,拥有心理学和艺术两个学士学位。她与津巴多共事多年,合作过英雄想象项目,并共同创作了TED电子书《雄性衰落》。本书中的大量访谈内容都是由她收集整理的。
作品简介
心理学家津巴多和库隆布在书中揭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雄性正在衰落,男孩面临危机。在高科技飞速发展的环境背景下,学业成绩下降、社交技能匮乏、药物滥用、沉迷游戏和色情片等现象在男孩身上屡见不鲜。作者分析了这一当代困境背后的原因,为政府、媒体、学校、家长提供了可能的解决方案。本书提出的问题值得公众关注和讨论,视角独特,引人深思,给人当头一棒,让大家直面将要面临的危机。
作品序言
写给读者的话:我们生活在旧金山的湾区,这本书的写作也是在这里开始的。湾区高科技云集,孕育和催化了太多席卷全球的浪潮。然而,本书的创作却没有从这些浪潮中获得哪怕一丁点儿的激励;与之相反,它如同涓涓细流一般开始,却逐渐变成了洪水猛兽。在我们俩的其中之一开始在报纸上寻章摘句搜索关于男孩子们不堪入目的学业成绩,并且注意到自己班上研究生男生的比例渐渐减少的时候,另一个人则发现男同事们在聚会的时候不再愿意跟人们交谈互动,反而全都蜷缩在电脑或者游戏机周围。我们开始心生疑虑,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小伙子连驾照都懒得去考,也不急着从父母屋檐下搬出来独立生活?或者为什么他们更喜欢看着黄片儿自慰而不是和真正的女人发生性关系?我们决定刨根问底看个究竟。
媒体评论
津巴多将会永远改变你对人类行为方式的看法。
——《纽约客》
震撼人心!
——《观察家报》
权威评论
津巴多教授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心理学大师,他让心理学有趣味,有深度,有情怀。他不仅让无数人认识并爱上了心理学这门科学,更引导社会将目光聚焦于普通人切身面临的问题,从斯坦福监狱实验到《雄性衰落》所探讨的男性困境,津巴多教授总是能敏锐而慈悲地洞察人性的弱点,力求用心理学的力量改造社会,探寻让人类走向更幸福生活的道路。
——彭凯平,清华大学心理系主任
当今男孩面临的危机不仅出现在美国,也出现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随着科技的进步,男孩在学业、体质、心理、社会各方面都敲响了警钟,全面拯救我们的男孩们已成为当务之急。可贵的是,《雄性衰落》不仅指出了这一亟待重视的问题,更深入探寻了症结产生的原因,还提出了全方位的解决办法,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男孩教育必读作品。
——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家庭教育首席专家
引人入胜,高屋建瓴,并且一针见血。
——玛丽•沃诺克,英国哲学家、上议院议员
核心内容
《雄性衰落》这本书的副标题为:高科技时代下一代男性的群体性孤独。《雄性衰落:高科技时代下一代男性的群体性孤独》这本书的中文版总共294页大约27万字左右。小编会用大约6000字转述书中精髓,再用1000字解读总结给各位亲!下面小编将为亲转述这本《雄性衰落:高科技时代下一代男性的群体性孤独》。为什么当今社会男性正在衰落?我们男性应该如何应对?在大多数人的直觉里,同样的工作收入男性肯定要高于女性,而实际情况却正好相反,有统计显示,从1960年到现在,美国女性的实际收入增加了44%,男性的实际收入只增加了6%。
据美国一项对22岁至30岁之间的单身无子女女性上班族的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收入高出8%,有子女有工作,并且工资高于自己丈夫的已婚女性的比例,从1960年的4%增长到了2011年的23%,未结婚也没有子女的女性的收入是同样状况男性的百分之117%。现实为什么会与我们的直觉相反?女性在生育期的前后几年,收入水平确实要低于男性,而且女性因为家庭原因每天比男性的工作时间要少,但是如果按照绝对的工作时间收入来看,女性的收入要高于男性。
这本书的作者说,性别的差距还远不仅于此,当今男性在学习成绩、就业前景、社交能力等其他很多方面都正在落后于女性,男性的性别优势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正在丧失。作者在书中揭示了一个让所有男性为之震惊的事实,那就是当今社会男性群体正在衰落,男孩子正面临危机,而这种衰落迹象不仅仅是表现在成人就业市场,而是从幼儿园就已经开始了。比如,98%的幼儿园老师都是女性,这项研究还发现,女性老师对男孩子关注更少。
作者在书中引用了大量的案例和调查数据,展示了男性在学习成绩、就业前景、收入水平、社交能力上,都普遍表现出衰落的趋势,而这种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互联网、电子游戏、色情内容、毒品等对男性的伤害要远远大于女性。比如说,男性更容易沉迷于游戏等等。作者书中还着重阐述了如何从政府、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媒体等多个方面还应对男性的衰落。本书可谓是一本警世之作,本书中作者提出的社会问题给了现代世界的我们当头一棒,发人深省。让我们更加理性的看到新一代男性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
小编把这本书的全部内容划分为三个重要部分内容进行转述书中精髓,第一、为什么男性群体正在衰落?第二、导致男性衰落的原因是什么?第三、如何绝地反击拯救正在衰落的男性群体?
第一、为什么男性群体正在衰落?
如果说现代男性群体衰落,也许很多人并不认同,我们当前的社会中,男性仍然是各个行业、企业和各个家庭的中坚力量和中流砥柱。甚至是在政治体制中,男性的比例远远大于女性,但是这一切都在发生改变。本书就从学习、工作和社交三个方面论述了男性正在衰落的具体症状和表现。在最近的一项涉及50万男生和60万女生的学习成绩分析中发现,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女生在所有科目上的成绩都比男生要好。在美国13岁至14岁的儿童中,仅有不到1/4的男孩子可以熟练的书写,而女孩的比例是41%。在学校中的成绩最差的学生中,有70%是男孩子。此外,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一项调查中也显示了类似的结果。
男生比女生更可能留级,成绩也更差,并且考试合格率更低等等,无论在学生会、荣誉社区,还是学校校报的报社里面,女生的数量都要超过男生,女生能更努力的做作业,阅读更多的书籍,在艺术和音乐能力测试方面也是男孩们所望尘莫及的,可以说女生在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方面,正在压倒性的优势战胜男生。不仅在中学阶段呈现男性的衰落,在大学阶段也是一样的,从1997年到2012年的美国国家青少年纵向调查项目中,发现1/3的女性到了27岁之前都获得了学士学位,而男性只有1/4。
根据这项统计预测,到了2021年美国女性会获得58%的学士学位,62%的硕士学位以及54%的博士学位,而且这种趋势不仅在美国,在其他国家,比如说加拿大、澳大利亚有60%的大学毕业生都是女性。在苏格兰和威尔士申请大学生的女性比男性多出了40%。可想而知,在未来社会的各行各业中,男性都将面临更多女性竞争者的挑战。让我们再来看看就业市场,美国25岁至54岁的男性失业率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直持续稳定的上升的,意味未来越来越多的男性将失业,而且这种趋势因为2009年的全球经济危机更是雪上加霜。
这次经济危机导致了美国失去了650万个工作岗位,而且有一半是属于制造业和建筑业,这就导致了男性失业率上升了一倍。随着科技和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在可见的未来,智能机器将替代绝大多数普通劳动力。比如说,工业制造,这种当前由男性占主导的行业中,岗位需求将逐渐减少。与此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在医疗保健、个人护理、家庭健康等女性占主导的服务行业中,岗位需求正在逐年增加。因此,男性未来的就业前景堪忧。
下面让我们再来看一看曾经男性引以为傲的社交能力。作者指出,传统意义上的害羞,表示我们愿意与人交往,但是害怕自己可能无法留下好印象而被拒绝。而当代年轻人的害羞却是因为不知道如何做,而根本不愿意与人接触。作者在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进行的一项对青少年和成年人关于害羞的调查研究发现,有40%的美国人把自己评价为害羞的人,比如说害怕相亲,或者是公开演讲等。而今天,84%的受访者评价自己是一个害羞的人,只有1%的人说自己从未害羞过,而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害羞是因为自己不知道如何与人交往,而不是跟过去一样害怕被拒绝。
今天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技术把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直接接触,缩小到了最低程度,尤其是男性能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互联网的社交网络、电子游戏和观看色情内容上,他们越来越远离真实的世界,导致他们在现实世界中的社交能力的不断的弱化,越来越宅。人们在网络世界,通过文字沟通交流、购物、订餐,可以长时间的沉浸在虚拟的世界里,但却不能短暂的在真实世界与人相处。
我们失去了与人谈判、发起对话、解读身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等基本的社交能力。曾几何时,大多数年轻男性都会跳舞,而今天小伙子们找个共同的话题的能力都没有了。互联网不仅消磨了我们的时间和意志,还导致了我们的身体越来越差,在身体优势上男性也正面临挑战。美国成年男性大概有70%的体重超标,有三分之一属于肥胖者,而不仅仅在美国,在全世界其他国家也都呈现这样的趋势,肥胖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最大杀手。
肥胖导致免疫力下降,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抑郁,焦虑等一系列的身心疾病随之而来,而且在男生身上的这种趋势更加明显的肥胖,还导致男性体内的睾酮水平较低,导致男性的激素水平下降,男性的生育能力下降,甚至阳痿、早泄和不育。
第二、什么导致了当今男性的衰落?
在2010年出版的全球畅销书《浅薄》中,作者尼古拉斯卡尔描述了互联网是如何毒害了我们大脑的,干扰了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的记忆外包,让我们慢慢的失去了深度思考和长期记忆的能力,最后让我们变得越来越浅薄,这种情况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尽管有76%的美国人说自己每天都在阅读,然而绝大部分人只会看看标题而已。作者指出,浅尝辄止,轻易放弃,正在成为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显著的性格特征。
哈佛医学院临床心理学系的教授在研究中指出,电子游戏的角色发展和奖惩机制的设计,完全符合操作性反射规律,比如说适时的给予随机奖励,偶尔加些惩罚措施,没收来之不易的稀有装备等等的不断刺激玩家的内在情绪。游戏设计者们处心积虑让玩家沉浸其中,一个原本被自己内心驱动和有追求的人,可能逐渐变成一个只依靠外界激励和报酬而驱动的人,而失去我们固有的内在驱动力,而且男性在电子游戏设计内容上,花时间要远多于女性,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沉迷于电子游戏,而且时间更长。
美国人男性每周要花13个小时在玩游戏,女性每周仅为5个小时,因为男性一般是沉浸式的第一人称射击游戏,或者是充满暴力、紧张刺激的竞技游戏,用的普遍是高档游戏电脑,有专业的鼠标和键盘。而女生玩的像开心农场、消消乐这样的休闲类游戏,精神投入更少,也不太可能沉迷其中。而且到了青春阶段,女孩打游戏的兴趣会逐渐减弱,而男孩却是与日俱增。除了电视游戏,seqing片和充满诱惑的色情内容的泛滥更是火上浇油。
在全美500个最热门的网站中,就有24个是色情网站,而且这些色情网站的大部分用户都是男性,作者指出过度沉迷于电子游戏和色情内容的男孩子们会形成社交隔离,对人的情绪、人际关系、学习成绩都有严重影响。互联网电子游戏色情内容对男生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对女生的影响,这就是导致男性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但这还不是全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错位,也是导致男性衰落的重要原因。我们的思维和行为都受到小时候成长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家庭环境。
历史学家和小说家华莱士说,一个孩子儿时看到的风景,是他未来成年之后所看到的一切世界的底色,然而今天的家庭环境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利于孩子成长。据统计,美国未婚女性的生育率从1980年的18%稳步上升到了2012年的41%,30岁以下的女性养育着整个儿童人口的2/3,而他们成为未婚妈妈的比例是53%。很多未婚女性在生孩子的时候都是跟伴侣同居的,但是这种关系的解体速度是婚姻关系的两倍。其中2/3是孩子长到10岁之前分手,也就是说,过去10几年美国大概有1/3的男生是在没有父亲的家庭里长大的。
这种情况不仅仅发生在美国,英国有48%的孩子在16岁之前会亲眼看到自己的父母离婚。我国正在排队申请离婚人数,已经超过了准备结婚的人数。单亲家庭对孩子成长所带来的伤害是可想而知的,家庭关系疏远,父母关爱减少,作者指出,曾经晚餐是每个家庭围在一起分享体验、观点、价值观和其他事情的时刻,而现在这样的古老传统已经越来越少见了。今天,大约有一半的青少年说,自己很少回家与父母一起共进晚餐。
一份研究报告指出,每周只有三次以下家庭聚餐的孩子,要比每周5到7次家庭聚餐的孩子抽烟的可能性高出4倍,喝酒的可能性高出2倍,吸食大麻的可能性高出2.5倍。家庭环境和家庭关系的持续恶化,让信任感在社会中越来越低。一项关于信任的调查中,美国人认为,他人可信赖的比例从1960年的55%下降到2009年的32%,甚至在2012年的一份调查显示,只有19%的80后认为自己对他人有信任感。
此外,离婚的受害者除了小孩,还有父母。离婚后,大概10%到15%的男性能打赢抚养权的官司。也就是说,大部分抚养权都是单亲妈妈负责,而很多男性终其一生在为背叛他的人打工,甚至有的因为无力支付孩子的抚养费用而入狱。在美国的一个州的监狱中的,有1/7的犯人都是因为这个原因入狱的。离婚让孩子家庭教育缺失,也让父母陷入困境。有统计显示,离婚后的男性自杀比例要高出女性的10倍,与童年冰冷关系的人相比,拥有温暖和睦的童年的孩子,在成年后收入要高出50%,最独立自主的人们都来自于充满关爱的家庭。
而父亲角色缺失还带来了其他影响,那就是孩子注意力问题和情绪问题,在瑞典一项,对超过100万名6-19岁的青少年研究发现。偶治疗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比率要高出54%,单亲家庭的儿童出现需要专业干预的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的比例比正常家庭高出375%,高出375%,父亲角色的缺失,让孩子从小失去了非常重要的榜样力量,也失去了培养勇气、毅力、坚韧等良好品质的机会。一项社会能力测试中,一组家里有爸爸的小学生,在总共有27个测试项目中,有21个都比家里没有爸爸的得分更高。
在9个学习度量指标中,被父亲抚养长大的孩子有8个得分更高。除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也是重要的一环,美国在教育上的投入比其他任何国家都多,但是收效甚微。现在众多的学校获取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资助的额度,都跟考试成绩挂钩,于是老师们教学的目标都锁定在考试成绩上,而不是刺激学生们的好奇心或批判式思维,也不是为了让他们学习做人的一般道理或者价值观。同时,98%的幼儿园老师,绝大部分中小学老师都是女性。调查显示,女性老师对于女孩子关注更多,因此导致了我们前面所说的女生成绩普遍好于男生的情况。
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在家庭教育中,男性地位的衰落和父亲角色的缺失,还是在学校教育中,女性比例远远高于男性,以及互联网、电子游戏、色情内容,对男生带来的更多的负面影响,在这些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男孩的学习和成长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导致了男性衰落似乎成了不可阻挡的趋势。
第三、如何拯救正在衰落的男性群体?
美国现在有一个白宫妇女儿童委员会,作者说,现代男性不管在学习成绩、就业前景、收入水平、社交能力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了种种颓势,其实男性显然更需要被关注和帮助,所以说应该成立一个白宫男性与男童委员会。当然这是作者的一句调侃,但是作者想表达的是,要解决男性衰落的问题,需要包括政府、学校、家庭以及媒体等多方的共同努力。
(1)社会和政府应该给予男性更多的关注,比如,父亲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家庭教育,再比如在离婚和抚养权大战之后,父亲就没有权利出现在孩子的生活中,还比如说让更多的男教师进入学校,尤其是当前绝大部分幼儿园中小学都是女老师为主的情况下。
另外,政府应该在性教育上有更多的投入,在学生接触网络色情内容之前,让孩子对性有充分的了解,以便在未来能更好的抵御色情内容的诱惑和毒害。
(2)在学校教育上需要改变,当前一味盯着考试成绩的做法,而应当传授更多的生活技能,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面对真实的挑战,而不是在电子游戏中获得满足感。同时,对于已经习惯了高强度刺激的学生,要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注意力,可以运用科技手段尝试进行互动性更强的教学。应该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尤其是让学生不堪重负的家庭作业,给孩子更多自由的时间,激发孩子,尤其是男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孩子的成长,家庭教育至关重要,作者建议家庭教育重点培养孩子的两种品质:责任与韧性。而这也是当下年轻人,尤其是男性最为缺失的优秀品质。
一项针对哈佛男学生调查研究发现,当男孩子感到忧伤、愤怒或者享乐的时候,父母们的态度就非常重要了,给予更多的包容,让孩子学会体验和拓展自己的情感,这与他们日后的责任与韧性品质形成息息相关。同时,要给孩子更多的亲情陪伴,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比如说,鼓励阅读,而不是电子游戏和上网。另外,还要重视父亲的角色,如果你是一个为了成功而疏远家庭的父亲,那么,就应该暂停一下,更多的去关注自己孩子的成长,因为大多数人当他们老去之后的回顾一生的时候,都会意识到自己年轻时,为了财富和名誉,牺牲了太多家庭、朋友,甚至是人生的乐趣。
(4)男性群体应该怎么做?放弃自己的电子身份,远离虚拟世界、电子游戏、毒品和酒精等等,重新回到真实的世界和健康的生活中来,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将打游戏的一部分时间,用来实现一些真实的人生目标。
比如说通过锻炼身体,让自己变得更健康,结交一些女性朋友,在现实世界中学会与人相处,体会真实的情感。
(5)社交网络出版商应该在媒体上更多的宣传男性的正面形象,树立正确的榜样,游戏开发商要减少暴力射击,这类充满感官刺激的游戏,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连接现实和虚拟世界的游戏,让用户们可以享受打游戏的乐趣,同时也能提升自己在真实世界中的能力。年轻人浪费在游戏、社交网络、色情内容上面的时间太多了。如果说每个游戏玩家每年减少1%的游戏时间,就可以造就15个维基百科这样伟大的项目。
科技为我们创造了越来越逼真的游戏体验,越来越高性能的手机和游戏机,越来越便捷快速的网络环境,但是作者提醒,在今天我们普遍为科技进步而欢呼雀跃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科技进步的负面影响。它让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疏远,让我们越来越不善于深度思考和长期记忆,与此同时,我们的沟通能力、社交能力、情绪感知能力都在不断的衰退,尤其是对男性影响更大。
要解决男性审美的问题,有赖于包括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媒体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好,这本书的精髓解读到这里就基本描述完毕,如果你对这本书内容感兴趣,不妨读读全书。我们身处智能时代,它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可能会造福人类,也可能会给人类造成各种各样的困难。不管怎样我们只能接受而无法拒绝,因为我们都一样生活在趋势的大潮中.......下面接入本书总结阶段......
解读总结
《雄性衰落:高科技时代下一代男性的群体性孤独》是一本群体心理学的典型力作。心理学家津巴多和库隆布在书中揭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雄性正在衰落,男孩面临危机。在高科技飞速发展的环境背景下,学业成绩下降、社交技能匮乏、药物滥用、沉迷游戏和色情片等现象在男孩身上屡见不鲜。一直觉得这本书就是中国社会写的,书中所述的社会时弊情况就出现在我们身边的情况,据此不难看出全球的青少年都一个样。
宅男可以针对书里的问题对自己对号入座进行反思,改变。有位读者评论说是“政治正确下避重就轻的问题诠释”,我觉得人应该学会自己进步,不应该等着政府或别人来教你走路,这本书就给我们指明了一些互联网弊端给我们男性群体带来的伤害,我们也应该学着去改变自己才好,而不是等着政府来帮你把事做好。以前,我觉得政府的一些决策不是很合理,但看过经济学原理后会发现,这世上的事情并不是都能两全齐美的。
有些人的利益保护了,另一些人的利益就损失了,那我们为何自己不努力去站到能得利的那一方呢。作者一再强调,男性衰落是因为社交能力下降,因为家庭不幸,因为电子娱乐,因为毒品,以及一切可以成瘾之物。而没有从这些现象本质分析,这一点小编深觉遗憾。不说这些问题的根本性原因,譬如高度两极分化导致人内心理想的幻灭,社会阶级固化,以及精英阶层作为全民的榜样却屡屡制造问题,推卸责任让全民买单。美国政府的无能和不作为,以及为了迎合特定群体而加剧了这种社会价值扭曲。
这本书揭示了一种现象,较之市面上各种“心理学读物”,作者的权威性确保了质量,不过这本书有两处硬伤:1、部分内容有些不适合中国的特色环境(中国女性比较依赖男性)。2、作者并没有对现象问题的解决做出过多着笔(肯定不是害怕特朗普,但不知道为啥),可能这是一种很难解决的社会现象吧。不过,这本书还有一个亮点,那就是库隆布是心理学大师津巴多的女性助手,所以本书既有男性的立场,也有女性的视角,它所讨论的问题能更中立,也更发人深思。
这本书利用递进式写作手法聚焦当下,很多观点和小编可谓“英雄”所见略同,大家可能会众说纷纭,可能会莫衷一是,但是我们不得不看,不得不想,也不得不做些什么了,你说呢?好,这本书的其它精彩文字图片,均在文后的下方,欢迎您来互动阐述您的想法,我把这本书非常实用的细节精华基本为您转述出来见上文,附加了小编个人对这本书所列心理学方面等相关问题的初步理解,您可以点击文本复制粘贴为已所有,为什么我这样慷慨?因为无论你是否署名我的作品它都是我的思想和精神,这是无法改变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有时间后缀您的想法和问题。书后我们有找时间一起切磋学习,共同进步。解读总结到这里全部结束了,就到这里吧,我们下本书再会!
作品精选
电子游戏的来龙去脉
其实玩电子游戏好处多多——游戏乐趣无穷,而且提供了很多的社交纽带、问题解决、策略分析甚至是身体锻炼的机会。网络游戏也让很多人有机会成为电脑和通信专家,这种技能在未来就业市场的价值不可限量。还有很多的网络游戏让人们有机会能够接触全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也有机会了解更多不同的文化。但是这些好处也需要适可而止,很大一部分人实际上并没有从中获益。
如同早先所说,我们最为担心的是那些花太多时间在游戏上面并且形成了社交隔离的人们。在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中,82%的玩家说自己有时候会独自打游戏,但是有24%的玩家说自己完全是单兵作战。每五个玩成人级(M级别)或者限制级(AO级别)游戏的玩家中有四个是男性,与此同时,12岁的小孩会跟他17岁或者更大的哥哥玩一模一样的游戏。
打游戏的坏处,尤其是大量玩那些高度刺激游戏的坏处,是会让玩家们觉得其他人或者整个世界都无聊透顶,不值一哂。同在游戏室跟其他人一起玩游戏的人相比,那些独自享受的人对于时事新闻或者政治更不感兴趣,也不理会慈善捐款或者参与任何公民事务。意料之中,跟不太玩游戏的孩子相比,青少年游戏族的阅读时间少了30%,写作业的时间少了34%。2010年发表在《心理科学》上的一个研究发现,当6~9岁的孩子们得到一个游戏系统之后,他们的读写成绩就会下降,老师们也会更多地报告他们的学习出了问题。本质上,过多游戏跟学业成绩下降以及对暴力行为变得麻木不仁都有直接联系,并且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学习和社交的方式,因为游戏时间和进行其他活动的时间难以平衡。
在本章前面曾经提到过的色情片上瘾者迪姆曾经告诉我们,如果在他23岁的时候,把他花在打游戏上面的所有时间平摊的话,相当于他从出生之日开始每天打游戏4个小时。如果这个估计是靠谱的,那就是说他花了33000个小时打游戏(几乎是获得7个学士学位所需要的时间)!
父系社会的神话
社会到底能否接受男性在工作和家庭之间选择更平衡的生活方式呢?理解我们为何要引发这样一个“令人如坐针毡”的讨论很重要。沃伦·法雷尔在他的《男权的神话》中提到,女性有了孩子之后可以考虑三个选项:
全职工作
全职在家
上述两者的混合:兼职工作
与此同时,如果是男性,可以考虑下面这三个选择:
全职工作
全职工作
全职工作
他说,普遍而言,男性学会了用远离亲人之爱的方式来爱他们的家庭,而女性是通过与爱同在的方式来爱她们的家人。女性会去谈论她们是否应该“向前一步”或者“抽身而退”,可是男人从来就没有抽身而退这个选项。这给予了男性经济上的优势地位,但是却切断了他们获取和给予爱的机会。在《父子重聚》(Father and Child Reunion)一书中法雷尔写道:
女性提供了一个情绪子宫,跟爱非常相似;男性提供了一个经济子宫,这让他们跟自己的目的南辕北辙——为了爱和支撑自己的家庭,反而远离家庭。男性通过与自己的家庭分离而爱他们,女性通过与自己的家庭相聚而爱他们。自始至终,女性角色有着爱的优势和情感的优势。
让学校更好地帮助孩子们准备自己的未来
令人感到非常匪夷所思的是,我们会去教给孩子们如何驾驶汽车,让他们成为安全和负责任的驾驶员,但是我们却不会教给他们任何关于性的有用的东西,就连对他们的健康和安全有致命影响的内容都没有。相比之下,就连那些推行禁欲教育的社区都做得更有效果一些,他们会跟年轻人讨论没有保护的性行为的危险和责任,同时跟家长在家里言传身教的价值观相结合。
学校需要雇用有证书的健康讲师,客观和不加评判地讲解下列内容:
关于私人界限、更安全的性行为、同侪压力和亲密关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的沟通。
如何知道自己对进入性活跃期胸有成竹了。
节制欲望,防止怀孕,以及如何采取多种避孕手段。
防范性虐待和伴侣虐待。
结婚之前需要跟结婚对象讨论的问题。
如何发现乳腺癌、卵巢癌和睾丸癌。
生育和衰老。
怀孕和繁衍后代。
各种性行为感染性传播疾病的风险。
色情短信和网络性行为的法律和隐私问题。
两个性别是如何度过各自的青春发育期的。
深入的解剖学和生物学。
亲密关系的健康益处和积极方面。同性恋者、双性恋者与跨性别者的相关问题。
针对媒体、电视节目和网络色情片中被严重扭曲的浪漫和亲密关系表现的批判性讨论。
把基本的生活技能跟亲密关系和性相关联。
我们所访谈的学生们建议了上述大多数的话题。他们之中的绝大多数人都不约而同地认为,性教育应该每年都有,而且要从年龄较小的群组开始一直延续覆盖到年纪较大的群组。他们最经常的感觉是,恰恰在他们开始达到性活跃的年纪,有很多问题要问的时候,性教育却力不从心了。对他们来说最关键的时期就是14~15岁。他们觉得如果性教育不是那么刻板生硬,而且在更小的群组中授课,会让他们更容易认真严肃地对待和开放地讨论这个话题。有的人认为应该把两性分开进行性教育,另一些人持不同意见。一个非常好的建议是,先男女混合授课,然后再由受过训练的健康讲师带领两个性别分别进行匿名的问答讨论。
给更小年纪的儿童讲授尊重他人界限和共情的课程,可以用作对这种深入浅出的性教育课程的先导。伦敦米德尔塞克斯大学(Middlesex University)的心理学教授米兰达 · 霍瓦特(Miranda Horvath)认为,如果年轻人能够在接触网络色情片之前首先学习下述课程,将会受益匪浅:
如果我们在孩子们五六岁大的时候就教给他们平等和尊重,当他们十几岁开始接触色情片的时候,就会发现色情片里缺乏尊重和情感,就会有更好的能力处理自己眼前的东西。
无所事事的旁观者永远不会进入历史教科书。如果尽早预防,很多严重的灾难实际上可以避免。我们的观点是,这些解决办法都非常值得投入和实施,因为这些都会对现在的一代人和同他们类似的未来几代人造成积极而且深远的影响。我们鼓励个人和机构努力把这些变成现实。
作品后记
最初拿到这本书,稍微看了几个章节,立刻就让我想起了传媒和社会文化大家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的经典之作《娱乐至死》(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在那本书里,作者发人深省地跟社会的“进化潮流”唱了反调,认为电视和图像媒介的兴起实际上减弱了人们审慎思维和理性决策的能力,在媒介与观众的共谋之下把整个社会环境变成了“卡通漫画”。作者继而出版了《童年的消逝》(The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更进一步深入探讨了当今社会情绪和冲动导向的“儿童化思维方式”,认为当今的情形实际上并非童年概念的消逝,而是整个社会的成人再度走向幼稚。他认为,其根本原因是娱乐和图形导向的情绪冲动式思考方式取代了印刷时代的审慎和沉思。而这一切发生在31年前的1985年。那个时候让作者如临大敌的“新兴”媒介工具是电视和以照片为主体的纸媒。
在我案头还放着另外一本同样发人深省的书,名字叫《网络至死》(Payback),作者是弗兰克•施尔玛赫,扉页的宣传词写的是:“娱乐尚未至死,网络至死的危机已然闪现——在《娱乐至死》之后,最震撼人心的媒介经典”。这本书严肃地讨论了网络时代对于当今社会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及随之而来的人类身体心灵对这种“新兴网络环境”的适应和“进化”——数字达尔文主义:我们的大脑正在飞速地适应着这个前所未有而且完全出乎人类预料的世界。前途如何,我们不得而知。
甚至有种想法,应该把这三本书放在一起,用句流行的话来包装:“No Zuo No Die(不作不死)三部曲”。这三部曲递进式地让我们聚焦当下,观察思考近几十年来突飞猛进的媒体和网络技术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信息爆炸”式的生存环境,对人类的现在和将来会有怎样的影响。英雄所见未必略同,大家可能会众说纷纭,可能会莫衷一是,但是我们不得不看,不得不想,也不得不做些什么。
津巴多教授的这本书,虽不能说让我不寒而栗,但也有些忧心忡忡。这本书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更为深入具体地描述了出生在这个环境下的新生代(80后)所面临的迥然不同的生长环境和很大一部分“适应不良”的问题。尤其让人关注的是,津巴多教授这本书里采用的数据均来自美国权威机构的最新数据,描述的是当今经济实力位居全球翘楚、现代化到了极点、被很多国家奉为楷模的美国社会的真实情况。让人看了有种“中国儿童和青少年的现状已经让人担忧,岂料美国的情况不遑多让,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感觉。两位作者的亲身体验、细致观察和深入研究,让我们看到了事情的另一面:兴一利必生一弊,那么网络和高科技带来的便捷所造成的潜在成本是什么?各种“虚拟现实”和“移动互联”,所见即所得、所讲即所是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会不会产生我们始料未及并且不愿意看到的后果?
譬如,学生们自以为自己是“多任务”的高手,能够假借技术之便利“生产时间”,高效率而不错过任何东西。神经反应测试却显示出他们的协调性和记忆力因为在任务之间频繁地切换而下降,同时完成任务的质量、人际关系的质量、自我感觉的质量、过程体验的质量等等,太多的“质量”都显著下降。继而是焦虑和压力水平的上升,以及意义感和成就体验的下降。似乎质量-数量的守恒定律并未被突破,技术的存在只是作了一种延迟和转移;似乎“出来混,终究是要还的”。只是,我们出来混,难道希望年轻一代和他们的未来世代来还吗?又譬如,现在的互联网色情产业高度发达,各种诱惑唾手可得,而且禁止儿童和青少年过早接触网络色情内容看来连理论上的可能性都不太具备——他们生于网络长于虚拟现实,恐怕比自己的父母对技术更加熟极而流。随之而来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他们的大脑在接触真实的人际和性亲密之前已经被互联网上的色情内容“重新编程”了。想象一下看过3D版本《大闹天宫》的孩子们,去动物园的猴山看见真猴子之后会有多么失望。这些恐怕也是全新的挑战。现代心理学和医学的手段能不能“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尚且不得而知。这本书,让我们面对现实。
两位作者把本书分成了“症状”“原因”“解决”三部分,可谓用心良苦。不仅仅是“客观描述”,也不仅仅是“扼腕叹息”,而是希望我们有所触动之后做点什么。老先生自己更是身体力行:以他八十三岁的高龄,不在家中颐养天年,而是四处奔波推广他的教育和心理学理念。书中言及的很多应该做的事情,老先生都在自己的教育项目中面向全球积极推动着。记得译者当年第一次跟老先生合作的时候,满以为声名卓著的学界前辈肯定是威严端庄,偶尔说出只言片语掷地有声,剩下的时间里不苟言笑静坐一旁。哪知道只要有一点点闲暇时间,不论是课间还是餐桌旁, 老先生都不吝赐教谆谆告诫, 兴致勃勃地把自己的新的想法、探索、尝试倾囊相授,给我的感觉是生怕自己说得不够多,不够清楚,不够热切,让我们不能完全接收到这些信息和感受,并且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惠及更多的人。耄耋之年的老先生显然是抱着一颗拳拳之心,期盼更多志同道合的人能够跟他一起做点什么,让这个世界更美好。每每想到这些,心中都有莫名的感动。薪火相传,希望我们不让老先生失望,也从其中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
最后,需要特别感谢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心理系的张婍副教授在本书翻译过程中所提供的帮助。我们的合作对话为本书的理解增添了不少深度和广度,并且更让我觉得本书对于互联网时代的青少年成长,提出了一个非常有益的视角。也感谢湛庐文化的合作伙伴们辛勤劳动迅速响应,因为大家的勤奋,本书才得以荣幸地和作者津巴多老先生一起亮相北京。2016年春节于北京
作品目录
中文版序 小伙子是该迷途知返,重归现实了
前言 写给读者的话
导论 漫不经心,魂不守舍
PART 1 症状
01 校园里的阴盛阳衰:学业不佳
02 不劳而获的“绝品”男人:过分依赖
03 “纯爷们儿”是种病:高强度社交综合征
04 虚拟世界逞英雄:游戏成瘾
05 像肉虫子一样过活:肥胖
06 把爱情交给色情网站:性欲滥用
07 随时飘飘欲仙:药物成瘾
PART 2 原因
08 父亲的缺失
09 失败的学校教育
10 日益糟糕的环境
11 奇幻科技助力兴奋成瘾
12 应得感和现实的冲突
13 女性的崛起?
14 父系社会的神话
15 经济衰退,生活成本增加
PART 3 解决
16 政府能做些什么
17 学校能做些什么
18 父母能做些什么
19 男人能做些什么
20 女人能做些什么
21 媒体能做些什么
结论 科技时代,让我们更加紧密相连
附录1 关于男青年的8个问题——TED调查问卷结果
附录2 高强度社交综合征量表
译者后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