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去看了萨基特·乔杜里执导的剧情片《起跑线》,刚看完的时候我不想说话,跑到一边静静的喝了一杯,叹了口气~~~好多种味道在嘴里翻滚,不是滋味~我今天不想评论这部电影拍的怎么样,我想聊聊它让我想到目前我们的教育机制。
《起跑线》讲述的是一对父母拉吉和米塔为了不让女儿皮雅输在起跑线上,费尽心机、不择手段把她送进名校的故事,题材非常大胆,批判了印度的阶层固化与教育制度的问题。电影让我想起了科幻小说《赡养人类》和《北京折叠》,《北京折叠》中,主角老刀穿越于三个空间之间。
寒门难出贵子
表面看在我国,要进入国内的大学就必须参加高考,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公平的。在我们读书的年代只要是努力读书,还是挺容易翻身的,可是现在的社会寒门难出贵子,“高考是阶层性的考试,农村地区越来越很难考出来,我是中产家庭孩子,生在北京,在北京这种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决定了我在学习时能走很多捷径,能看到现在很多状元都是家里厉害,又有能力的人,所以有知识不一定改变命运,但是没有知识一定改变不了命运。”这是2017年北京高考文科第一名熊轩昂,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的一段话,他的话无疑触动了“敏感”地带,将教育与阶层之间的微妙关系一语道破,戳到了时代的痛点。
今天的教育,无法撼动阶级再生产,甚至有利于阶级的再生产。举个例子,以前有的学生中考成绩可以上市重点,但为了稳上高中,选择了二类学校。然而,有的人最多只能读三类学校的,却可以用择校费读市重点。上层阶级的,很容易生产下一代变成上层阶级,因为钱是可以控制大学之前的教育的。有时别说唯分数论不好,至少高考还是比中考公平得多了,如果能做到真正唯分数,那已经是教育相对公平的体现了。唯分数论有其缺点,但国家每当用一些优惠政策去弥补缺点的时候,总有一些人用金钱去钻这个政策的空子,这就是今天的教育。
拼父母
当今社会还是得“拼爹拼妈”,拼的不只是爹妈的金钱,更是爹妈的三观、育儿观和眼界。电影海报上有一句非常中国的宣传语,即使变成让自己讨厌的人,也要让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只能说,通过这部电影,也让我们认清了一个血淋淋的现实,不只是中国的家长们都走火入魔了,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些人,和我们面临着一模一样的际遇。我经常能够听到身边的宝妈们为了上好学校的问题伤透脑筋,但最终也无能为力。最深刻的一句就是电影中那句拉吉在台上的演讲:教育已经失去它的本质,沦为一桩生意!资源的争夺战就在这种背景下开始。
矛盾
有时想想:尽自己所能,为孩子选择优质的教育资源并没有错,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比1200万学区房更重要的,是父母的言传身教。这点很重要!我也在努力做到这点,最贵的最好的不一定就是最适合的,找准定位,选择最适合的才是最正确的,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那么也需要因材施教。但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这样的思想有时会觉的像阿Q精神安慰自己。名流的孩子之所以大多优秀,除了父母提供的资源和平台,更多还是来源于另一个隐性的起跑线,那就是名流的父母的学识,眼界和格局。在教育的道路上,我们做父母的还有很多东西要学习。
讲个我听过的一个苦笑话做为结尾吧,一对北大毕业的小夫妻去请教某位得道高僧,“大师,我们买不起学区房,孩子得不到最好的教育,怎么办?”大师说,“你们都买不起学区房,那你还追求最好的教育有什么用呢?”
不知道你们看完这部电影有什么感受呢?欢迎留言谈谈你的想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