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友在电话里对妹妹又是斥责又是训诫,俨然是长姐如母的样子。她有个00后的妹妹,正值青春期很多焦虑和烦恼,加上有个厉害的虎妈,妹妹说是“惶惶不可终日”、“步履薄冰”。
我听说过这个虎妈,舍友说她小时候听过最恶毒的话都是妈妈骂的,甚至叫她去卖X。“但我不也是这样过来了?!我还活的好好的,你别这么娇贵好不?动不动就说死,你有这个胆么?”———似乎只有对妹妹,舍友才会用这样严厉的语气。
舍友的妈妈受到过童年创伤,成年后、成家后生活的种种不顺遂又加剧了她的负面情绪,然后统统宣泄给孩子;舍友就在心惊胆颤中成长(还好她心脏很大,不记隔夜仇,找到了自我调适的诀窍);可是现在,她的妹妹重蹈她的覆辙,但姐姐没有和声和气地开导,而是传递给她“我也是这样成长”“你就忍着,逆来顺受”的想法,某种程度上说,是她童年情感缺失的一种报复与延续。(也许我判断不准确)
其实,我是能理解也有些担心这个小妹妹的。怕她真的会抑郁,怕她会有轻生的念头,至少也是不小的童年阴影。
因为我们受过的,来自“女性长辈”的创伤经历,似乎是相似的:我母亲的原生家庭,也是充满了争吵,导致她惯性训斥别人;她在家里排行到二,是被哥哥姐姐带大的,但同时又得与最小的妹妹争宠,导致我高考考不好,她说没脸跟我小姨说话;她小时候跟小伙伴去玩,总是被落在身后,被说是笨手笨脚,导致她总嫌我也笨手笨脚拖拖拉拉;她文凭不高,但特别介意别人说她没文化,导致她老是在我面前宣扬读书无用论,别人都在赚钱就我还在读书。云云。
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人性,更何况这个是自己的母亲。他们说,母亲这个角色无论如何是神圣的,我知道,毕竟这是赋予你生命的人。但是,这不代表母亲无论如何都是对的,甚至,不代表她们都是合格“母亲角色”扮演者。
这里的“母亲角色”是指母亲的社会文化角色,而不仅是生理性别。一个合格的母亲或家长,是能够帮助孩子塑造完整人格,成长为内心丰盈、游刃有余、学会独当一面,而非成为自己童年创伤的牺牲品和延续的载体。
十年后,如果我有了孩子,而且刚好是女儿。我会小心翼翼地把自己的创伤抚平、藏好,然后把缺失的都弥补到她身上。
我会告诉她,妈妈并不比你更厉害,只是比你多吃了三十年饭,有更多的成长体悟。
我会告诉她,妈妈也会犯错,但不会固执不认账,并会郑重地向她道歉,以求得理解原谅。
我会告诉她,妈妈做不到的事情,不代表你做不到,我从来不会扼杀你的梦想。
我会告诉她,妈妈达不成的心愿,不用你来背负,你忙自己的事要紧。
我会告诉她,妈妈不想过分依赖你,你也不要过分依赖我,我们都是彼此独立的个人,谁也背负不了谁的命运。
我会告诉她,钱虽然很重要,但不要活成它的附庸。生活再艰难,都要保持抬头的姿态和尊严。
我会告诉她,女孩子最重要的是独立自信。足够的强大,足够对自我负责,才能以最大的宽容与温柔去理解和善待周遭。
我会告诉她,不要轻易放弃,勇敢一点、多尝试一下,说不定就成功了。
我不但要告诉她,还要以身作则。
我们都是共同在成长的,不是吗?因为孩子的到来,妈妈才开始学习母亲这个角色,甚至学习能力与创造力远不如好奇心爆棚的孩子,到底是谁在教谁呢?
十年后,如果我有了女儿,我会这样告诉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