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道诗的悲凉,不禁想起了汉乐府里的《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十五少年随军出乡里,归来时已是八十老翁。看来杜甫诗中“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的描述并非夸张。
最凄凉心酸的,莫过于归来后家中已经杳无一人;持着衰老的身躯将院中的野谷野菜做成羹饭,却不知道喊谁来一块吃。
颤巍巍地走出毫无生气的院子,茫然地看着家门之外,却无处可望,无人可盼。
一句“泪落沾我衣”,初中时的我读到时真有酸楚落泪的感觉。
诗中没有恐怖惨烈的描述,但通篇是死寂般的绝望;
一个八十老人在空无一人的家里可怜巴巴地孤独等死,实在是悲伤到了极致。
![](https://img.haomeiwen.com/i12889602/6ee853440ff44c41.jpg)
年轻时喜欢李白,潇洒飘逸,豪气冲宵,一股仙气扑面而来,让人心驰神往。
就连描述战乱,也要先“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以仙境的视角来俯瞰人间;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血腥的战争,在他笔下也透着一股暴力美学。
那时是看不上杜甫的。
动不动就写那些面黄肌瘦又粗鄙不堪的老百姓,既不热血沸腾,更无优雅可言,乏味得很。
英雄名将封狼居胥,勒石燕然,犁庭扫穴,或者大破胡虏斩首数万,多让人心驰神往;
才子佳人偷香窃玉,破镜重圆,一帘风月闲,甚至国破之时血溅桃花扇,也使人倾慕迷醉。
这才是诗的意境嘛。
进入社会后体会到人生的艰难不易,并读了更多的书,我才逐渐明白:整个大唐三百年才有一个诗仙李白;而绝大多数人,都是杜甫,或者是杜甫笔下的三吏三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少年时只感觉聒臊无聊,现在读起来,却是潸然泪下的生离死别,骨肉永诀。
也是在这之后才真正明白“诗圣”的涵义与恰如其分——如此悲天悯人的圣贤情怀,舍此之外再无它号能当得起杜甫的伟大。
![](https://img.haomeiwen.com/i12889602/28a313bb9deff118.png)
汉唐盛世,尚存在如此酷烈残忍的兵役,战乱时期更不用说了。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起码还有人可念,有思可秉;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战士虽亡,起码还有家人挂念;
更多的恐怕还是“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以前我不懂为什么中国人这么注重祖先崇拜,现在我懂了:
五千年的历史,一直是道不尽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祖先们能在如此艰危可怖的历史长河中繁衍不息,最终坚持到光明富足的当代,还留下不可计量的文化遗产,实在可敬可佩,他们比任何虚无的神灵都更值得膜拜!
如果你喜欢结识有趣的灵魂,不妨关注我的公众号:汴梁乐少(微信ID:BLleshao)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