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能帮到你的人,不是你的人脉,只有那些你能帮到的人,才是你的人脉。
当我初次见到这句话时,是不明白的,因为从小到大的认知和观念驱使我认为,能够帮我的才叫人脉,为什么这句话会反过来?
一,我对人脉的认知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长辈和成长环境所传递的,哪个亲戚或者哪个朋友条件好,就要多亲近,走动走动,以期望得到什么帮助。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过,在普通家庭的孩子,小时候会被父母要求“叫叔叔,叫阿姨”等,然后过年时“求”个红包,没有批判的意思,只是在这个阶层的人的认知都差不多,能要到的东西,不争取下干嘛?
更高阶级的家庭普遍不会这么做,他们从小就被教育不要随便接受别人的东西,要学会分享。这个行为其实会影响孩子的价值观,会让孩子觉得“噢,原来我去要是可以获得好处的。”结果就是,这样的环境成长起来的孩子会有一些乞讨的心态,而高阶级环境成长起来的孩子更懂得分享。
第二个阶段。成年之后,我对喝酒等人情往来一直嗤之以鼻,觉得这不过是表面功夫,涉及到利益的时候个个都翻脸不认人。
这也没错,因为人脉的基础是价值交换。你和他聊得来,这是情感交换;你和他有资源互换的地方,这是利益交换,几乎没有人会轻易帮别人。
第三个阶段。刘润老师提出的“只有那些你能帮到的人,才是你的人脉”。也就是说,帮人的时候并不求回报,而是始终要保持一个基本心态——毫无保留地把你的价值付诸到别人身上。
也许会有这样的情况,你不断的发挥,却发现都帮不到一些人,那只能说明你暂时对他们是没有价值的,因此他们暂时也不是你的人脉。慢慢等到有一天,你有这个能力帮到他的时候,他会感觉到你对他的帮助。想尽一切办法,毫无目的地尽量帮别人。
二,举个例子。
小马宋想请罗辑思维的罗振宇做一次演讲,为此想了很多方法。2014年中秋,罗辑思维退出月饼,一盒月饼有一张节操券,集齐十张就可以“召唤”罗振宇,于是小马宋利用暴风影音市场部订了200盒,后来顺利与罗胖见面。这场见面一共有20人,在场的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纯粹的粉丝,只想见罗胖,另一类是创业者,带着比较功利的心态,想罗胖帮他们打广告。
小马宋怎么做的呢?他想到社交的本质是资源和价值的交换,于是他介绍自己的时候拿出很硬的内容:奥美副创意总监,蓝标策划总监,荣获戛纳广告节奖,一个3万订阅的公众号卖了1万本书。这就引起了罗振宇的注意。而聊天过程中,要抓住机会连接,小马宋说他可以为罗辑思维做一期广告专辑,这使他成功拿到罗振宇的手机号和微信(全场唯一)。之后便是不停地接触,合作策划了“甲方闭嘴”活动。就这样,以罗胖见面会为契机,以“甲方闭嘴”这个事情作为持续联系和展示个人价值的方式,小马宋便于罗辑思维建立了初步联系。
《像间谍一样思考》中,中情局官员会花费大量时间针对目标对象制作个性化的“钩子”,一个合适的“钩子”通常包括下面3个要素:初次见面的理由,建立联系的理由,持续见面的理由。
书中也强调了建立信任和能够密切往来的基础:
总之,建立信任。密切往来,需要通过自然的、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接触,靠自身的专业能力证明自己值得信赖。
“若每次会谈时你都为客户端上一杯拿铁咖啡,你或许会得到对方的喜欢,但是这种喜欢其实仅仅停留在咖啡因层面上——你的殷勤不是续约的保证。”
三,经营人脉是需要花时间的,那么我们该如何管理人脉?
很多人想方设法去讨好别人活着努力经营人脉,就是为了有一天对方能帮到你,这个状态是不对的。刘润老师说自己几乎不花时间经营,只是在听到某个观点,或者看到某个资料时,想想这些能到到谁,哪个正在创业需要?这是他一直强调的,你始终要保持的一个基本心态:毫无保留地把你的价值付诸到别人的身上。
而我认为这个方法不一定对很多人适用,大部分人还是需要经常地经营人脉,只是说在偶尔见面的基础上,持续地帮助别人。
如果你不断的发挥,都帮不到别人的时候,说明你暂时对他们没有价值,他暂时还不是你的人脉。当有一天你有能力帮到他了,他就会感觉到你的帮助。
不同的人生阶段会认识不同的人,或者说你的价值决定了你接触什么级别的人。所以不必太心急去认识大牛,等到你成长起来,你就能接触到了。
如果想要积累人脉,你能做的,就是不断积累自己的价值,并不断输出自己的价值,当你能够帮到越来越多厉害的人,你的人脉就会越来越广,质量也会越来越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