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大学的自由让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有更多时间去思考去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有人会在深夜里痛哭,也有人会勇敢说出一句,谢谢您,您辛苦了。人生是一场发现自己,找到自己的旅行,很多人在大学跨出了第一步。
初识
在得到app上听武志红老师的心理学课时,第一次听到投射性认同的概念,当时武志红老师分享了一个案例,一位女士因为被家暴而离婚,她认为自己总是遇不到好男人。但是当时单位里有一个温文尔雅的男士非常喜欢她,在朋友们的支持下,女士同意了男士的求婚,大家都觉得这次应该不会有什么事情。可是好日子没过几天,这位女士又被家暴了,她打电话给朋友诉苦并且让朋友看看这位男士的真面目。当时武志红老师也在就一起过去女士家里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情况。当时男士还有些没缓过来,也不知为何自己动的手,话都不会说的太大声的人怎么会打人?后来武志红老师问了问细节,才发现细节果真是魔鬼。原来那位女士因为一点小事和男士吵了起来,男士没放在心上,但女士越发来劲,最后嚷着说,你不打我就不是男人!男人被激怒才动的手。
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一个温文尔雅的男士变成一个家暴男的呢?武志红老师说,如果女士不改变自己的态度,她将会培养出一个又一个家暴她的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她的权威即天下没一个好男人,男人都会打女人。这时女士完成了她的认同。
借用女士的例子来说明投射性认同的意义,投射性认同是一个过程,需要两个人才能完成,在女士的这个故事里,女士把天下没有好男人的观念投射到男士身上去,男士接收到信息之后,在女士的言语、行为压力下被激怒动手打了女士,女士在男士身上再次认同了天下没有好男人的观念,于是就证实了她最早投射出来的那些内容是存在的。
如果女士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未来遇到的只会是家暴男。
向外求,求而不得苦觉察+做一点点不同
稍有不慎,人们就会不经意回到原来的故事里,前面的女士是因为父亲在自己小的时候总是打妈妈,她以后不想要遇见家暴的男人,但却一再被家暴。觉察到自己内在模式的冲动是第一步,然后做出一点点不同,一样的自己,想要有不一样的未来很难。唯有乌龟把头伸出壳外,才能看到不一样的世界,拥有不一样的未来。
有一个真实的案例,女儿遇到问题,父亲总是让她不用管,帮她解决了大大小小的事情,而父亲并没有在女儿的身边,他总是会让自己的朋友来帮忙。女儿一直以来比较依赖父亲,遇到什么事都会和父亲讲,小事大事,开心的难过的都会讲,但每次对话都会不欢而散。父亲从来没有夸奖过女儿,说的最多的是你什么都不懂!你会干什么!然而女儿似乎是个受虐狂一样,尽管每次都被伤害到,但仍然会有事情就和父亲讲,那些被讥讽的难过似乎没发生过一样。
后来这个女孩子觉察到自己和父亲之间的投射性认同即不断认同自己的无能后,勇敢做了一点点不同。每周和父亲只通一次电话,和父亲讲话的时候语气尽量平淡,不被激怒。慢慢地她发现父亲也不再恶语相向,两人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
不再强求那份全然的接受,选择强大起来,两个人都会轻松很多。
换种照顾自己的方式
人际历程的教授说,18岁以后要换一种照顾自己的方式,18岁之前父母是全部,18岁之后听从心底的声音,收回照顾自己的权利。没有人能陪我们走一辈子,总有一天我们要独自一人面对这世界,要学会用自己来填满自己,不需要通过他人的肯定或认同,看到自己的价值,从一点点不同到大不同。做自己的大家长,用爱养育自己的内在小孩,给她充分的亲密与自主,让她感受到被爱也有权力做自己。不需要去迎合任何人,即使做自己仍然会得到爱与尊重。
祝福朋友们都能获得内心的富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