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周时间复习,迎接区上调考。快节奏,大容量。有些学生开始抱怨苦。“考前费尽全力,才能在考场上毫不费力。”跟他们聊到了这样备考其实不光是复习,更是一个磨炼耐力和意志力的过程,也是增进备考经验的过程。将来还有中考、高考,甚至靠研,考博,即使走出了学习,进入社会,不管在那个国家那个地方做什么事情,我们往往也得经历各种考试,只是考试的内容方式不同而已。考试没有错,应试也没有错,只要不走偏,不把应试当作学习的唯一目的。孩子们能听进去,还能够在行动上持续努力,为孩子们点赞。
考试前一天,孩子们明显浮躁。我花了一节课,给他们讲了三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关于数学老师在食堂里眉飞色舞表扬他们的故事。我看到他们的眼里有了光。第二个故事是我的儿子高考前心理调适的故事。有的孩子说:“老师啊,我考前紧张也想打游戏,可是我妈妈不让啊。”
“他只用了打游戏这一个办法来调整自己吗?”其他情绪调整方法相比,小朋友对提到的游戏似乎更感兴趣。
“不是。他还尝试了其他很多办法。”
“你们多能干,关注到了其他调节情绪的方法。我为什么能信任哥哥自己调整,不用担心他陷入游戏里,那是因为我们的日常交往建立的信任。你想要爸爸妈妈支持你的决定,需要你日常和他们建立起信任关系啊。大家只看到了哥哥的幸运。却不知道这幸运的背后,藏着很多很多的努力。所有才有这样一句俗语:越努力越幸运。”
请孩子看第三个故事:幸运的内德。这是一个好玩的绘本故事,请他们一边看一边思考:“内德幸运的背后有哪些努力?”孩子们一边看一边笑。五个回答问题的机会采用站起来就说的方式,好机会都得靠自己争取。
“他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他有美好的向往。”
“他平时练习了很多的本领,比如说开飞机、跑步、游泳等。”
“他很自信,也很机智,这些都是靠平时努力练习出来的。”
“他的故事里藏着一个启发:人这一辈子,好事坏事都会遇到,要学会从容地面对。不管什么时候,都要保持乐观。”
三十分钟课堂,无法聊更多,不过能在考前给孩子们心头激起一点点涟漪,又当作考前放松,效果不错。
考试后回到教室,数学老师带着他们用写的方式做了本学期的反思和总结。我取消了原计划的半小时练笔:给自己的一封信。变成了写六句话:一句夸奖送给班级,一句夸奖送给自己,一句夸奖送给老师。一句建议送给班级,一句建议送给自己,一句建议送给老师。如果愿意,还可以加上一句最想对老师说的话。
对班级的夸奖和建议都很客观。班级同学纯真、善良、好学、上进,班级和谐温暖。建议大家不要太吵,小声说话轻轻走路,多做活动让班级生活更有趣。
对自己的夸奖和建议很个性化。大多数孩子都夸奖自己的好学上进,建议自己能够去除否则,静下心来好好学习。
对老师的夸奖有五花八门,甚至截然相反。有的认为老师温柔,建议老师要严厉一些,有的认为老师太凶了,建议老师要温柔一些。有的认为作业太少,要多做一些 拓展题,有的认为作业多,希望减少作业。同样的话题,同样的老师,学生的感受为什么截然不同呢?因为他们内在的自我镜像是不同的。有的喜欢温柔,老师严格的时候就觉得太凶了。有的对自己要求较高,我太温柔时,他觉得无法借助我的外力推动他自己的发展,所以会建议更加严格一些。
大班额的教育,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几乎接近伪命题。只是作为老师的本分,应该有因材施教的意识,在自己的时间、精力和能力可行范围内,进行分层,进行个性化的辅导。
有部分孩子建议老师不要生气,要保重身体。有部分孩子说自己要越来越懂事,让老师少操心一点。
一个孩子这学期闹情绪,一点就炸。考试回来,我们在做期末总结时,他就有情绪。后来写这六句话,只写了三句,对班级,对老师极为不满,甚至爆粗口。当时看到单子大吃一惊,有些生气。我很快就平复了自己的情绪。孩子就是孩子,他正处于情绪 波动期,能跟他较真吗?可叹的只是孩子如果一直不学习如何合理地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将来到社会,没有人会像老师这样包容。该吃亏也只能是他自己去承受了。
人啊,真的要学会什么时间就要做什么事情,一旦过了某些关键期,该学的东西拉下了,也许后面会用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填补当初的那一个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