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冬日里热气腾腾的、被陕西风情的竹筛、中国结装扮着的铁锅焖面饭馆里,一个丹麦人、一个日本人和两个中国人围坐在一个大铁锅周围,日语、英语、汉语、比划、手势、手机字典飞舞在大铁锅上,但并没有妨碍初次聚在一起吃商务午餐的四个人在席间欢声笑语。
当然,两个中国人中有一个是我。这是我第一次在工作中与欧美人接触,一直以来工作中接触的外国人都只有日本人。大连软件园中有很多外资企业,很多人都说日系企业与欧美系企业文化、工作方式、氛围有很大不同,甚至日系和欧美系企业的员工性格都大相径庭,但因为我一直在日企工作,对这样的说法并无感。今天,虽然仅仅是一顿商务午餐、短短1个小时的时间,我却对这种说法不能更赞同!
中午第一次见到Fredrik,他热情地向我伸出右手,“Hi, I’m Fredrik”,看着我的眼睛笑着说。习惯了与日本人之间点头致意的方式,冷不丁见到这热情的欧美范儿,我愣了一下,在晃神中握住了他的手,小声嘟囔了句“Hi,I’m Rebecca”。他应该是没有听见,非常热情地对我说出了那句在课本上我们练习了无数次、最最熟悉的那句,“Nice to meet you, What’s your name?”“Nice to meet you too, I’m Rebecca.”我几乎是条件反射似的大声回答。很快,我被他的热情感染,放松地用快忘光的蹩脚英语交谈起来。
而我所熟悉的日本人每次见面时双脚合拢、直立,然后低头、弯腰、致敬,说话时也会不断点头称是,不断说是、不错、说得对。在这一个小时的交谈中、我被瑞典人丰富的肢体语言、夸张的表情所带动、像是一个一直弯腰低头行走的人突然抬起头仰望天空深深吸一口气一样,整个人舒展开来。
瑞典人很主动的谈起自己私人的生活,爱好啦、家人啦、生活啦等等。他每天穿梭于两个国家之间,太太是丹麦人,两人的家安在丹麦,工作在瑞典,所以每天都会往返一次。我蒙了,居然可以这样?忙问“How?”原来两个地方的距离对于两个国家来说并不算远,只有50公里,每天开车走高速单程大约需要40分钟。
Omygod地理知识真的好匮乏,丹麦和瑞典挨着?那么近?那么小?先把这些显得我无知的问题放下,我问了个更白痴的问题,那签证怎么办?肯定不止我一个人不知道欧洲国家之间是通行的,肯定也不止我一个人不知道丹麦人去日本也是不需要签证的,肯定也不止我一个人不知道只有中国人才去哪都要签证。[摔!]
Fredrik的Open让大家的距离迅速拉近,对彼此的印象变得鲜活、气氛也热络起来。
相较而言,日本人很少主动谈起自己的私事。出于对人家文化的尊重,和自己性格的原因,我也很少主动去问。一起工作的日本同事不但已经结婚还有两个宝宝的事实,我居然三年后才知道,还是八卦来的。
欧美人也更直接。
对于一件不明白的事情,日本人会在心里默默的捉摸,一般不会主动发问;也不会特别直接的表达看法,一般都会用“还好、可以”等含混的词来回答,有人说虚伪、有人说让人捉摸不透、也许这只是一种文化。
Fredrik则完全不同。铁锅焖面焖上后,服务员放了杂七杂八烹调辅助用的东西在锅盖上就走了,Fredrik非常感兴趣的挨个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吃了一口焖好的面,Fredrik又非常高兴的说“太好吃了,我非常喜欢”!
相对于日本人安静的等着,吃完了说一句“谢谢款待”,虽然是这么平常的一件事,给我的感觉却天上地下、感受截然不同。
以前在日本出差时,曾经跟同事吐槽过日本人对欧美人的追捧,电视上播放的街头采访,哪怕只有两个采访对象,其中必定至少都有一个欧美人,仿佛他们的话更可信更权威似的。
经过今天中午,我满篇的文字似乎也都开始在鼓吹欧美人种种的“好”。是的,基于相似文化的的日本人和中国人相对而言都更内敛、含蓄,而那么热情、开放、直接的欧美人朝气如火,让人忍不住想凑近、被点燃!
最后,毕竟是在日企混的人,我还是要说一句,日本人也是很好的,最起码比假鬼子强!
PS:用昨天的方法,我今天顺利地过了那个坑。[拍手]
再PS:昨天我非常非常的激动、在家里狂High!因为我终于有了一个公众好粉丝!就是你,吕洞宾,我很好奇你是怎么关注到我的呢?请私信给我地址好吗?我要送给你一件礼物!!!
再再PS:2017年我的愿望就是能有100个珍贵的粉丝!如果愿望达成,我也会再准备一份礼物给我第100个粉丝。比心!拍手!
是什么给你勇气识别下面二维码关注我的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