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丢掉对书本的敬畏
眼睛睁开,看到的每个东西都是一个信息。路上的行人,正在建的高楼,一辆装有维修工具的工具车从眼前经过,一个着装精致的女人从身边经过等等,在眼球看过这个事物后,脑袋中总闪过一些想法,有些我们会立即加深思考处理,有些就一眼而过。
一方面,这些是事物的信息传达,信息会被我们主观的认识到和浅层处理;另一方面是事物本来精心设计出来的,他们都在有意识的传达一些信息。
还有一种信息是以书本静态文字的形式展开作者想表达的观点,如果翻开书就是主动性的去获取信息。
另外一种是从听觉的角度,来自老板会上的讲话或者听一些讲座等,传达的信息会以无形的声波进入我们的耳朵,信息被我们共鸣和处理。
今天听得到课程上怎样快速阅读,听到“丢掉对书本的敬畏”,不要字字句句都要强迫自己去吸收,因为书面上的文字可能是一些废话,根本不是干货精华,由于自己精力的有限,根本不需要去那样慢速的精读。
对书本整体的认知,不应该像打怪升级的地图,这样灯式的认知比较慢,另外一个快的方法就是通过目录,找到这本书的脉络,以及序言中作者写作的背景以及书中呈现的观点思考等,来决定这个本书要不要去读,读的目的是什么?通过几个阶段去读,每个阶段的要点是什么?怎样保证自己获取了关键信息?以及这些信息和自己哪些已知的信息有关联,有出入,做一个自我的信息迭代优化,以及什么时间复盘总体掌握的知识。
有这个思考,应该才是正确的对待书本,对待别人向你传达的信息,不至于被信息大山或者浪潮所淹没,要让自己始终站在一个制高点。
二).能否抓住信息的重点
A的观点,重点在于「宽进严出」,而不在国外;
B的攻击,完全跑偏了方向,对主旨无关紧要。
当然,比起前两种情况,断章取义还是要好一点,因为它毕竟开始「讨论」问题了。
看到这个见解时,猛然觉得,自己对信息的处理也会犯这个错,也分不清第一句话的重点是什么,或者记住了每个要素,但是这之后又不明白,为啥会说那句话。
给自己的启发就是,看信息,听别人讲话,要善于分析出把握重点,而不是全部都是重点。经过这样思考就可以进入深度学习。
另外一个人受启发的是“宽进严出”,和自己当前在公司中,用吴总的话是,起跑线是一样的,每个人都给了机会,但是能不能毕业就要看自己的态度和坚持。如果自己选择逃避,那就真的是输了。
抓重点是一项重要的能力,因为之前看过比较多的说2/8法则,选对了方法去做事,用框架思维去做事,效率和达成的绩效是不一样的。
三).别把自己深埋在问题里
产品当前发展很难的样子,难在产品没设计好,难在开发不行,难在市场找不到切入点,等等这些都是不具体的负面情绪,当这种情绪一旦出现后,个人很容被情绪吞没 。
有一个具体的表现在当问题出现的时候总是想到和自己有关,是自己导致的,是因为自己的存在才出现这个局面……
显而易见,这种思考想问题的方式,如果是能力强性的人,会不断突破,但是能力不足的人,会导致不断怀疑自己,逐渐丧失了对目标的信心。
而一个大格局的思考方式,他能看清楚大的方向和目前所处的阶段,有问题很正常,没有问题那太不正常了。以这种心态会把问题细化,原来的目标是什么,这个问题和目标相关吗?促成条件都有哪些?关键驱动力是那个?等等是一手综合的牌,而不是总要克制自己每张都是好牌,那到小牌了就会感到失落,再说小牌和其它牌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单张大牌也抵挡不过。所以要综合看待眼前的问题,不是用情绪这个最低级的手段降低自己的思维能力,放弃优势思考,失去获取自己资源的机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