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白瑞宏
温源村牌坊,位于207国道西侧,后面及左右就是温泊万亩平地
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为和顺县题字
和顺县 ,春秋时名盖与,为晋大夫梁余子养封邑。 战国改名为阏(yān)与,隶上党郡。 北魏孝昌二年(前236年),阏与改置为乐平郡及乐平县。 北齐置梁榆县,属太原郡。 隋开皇十年(590),定名为和顺县。2000年,晋中撤地设市,属晋中市。
温源村全景
温源村鸟瞰一角
前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都有自己的家园。家乡的山川草木、风土人情和血浓于水的亲情,连同那关于故土的传说都是我们成长的精神滋养,都是我们的“根”。
故乡温源村,地处和顺县城北面,站在麻衣寺山顶,就可以望见温源村。以前,人们从山路步行到县城约7.5公里(走后峪村、大庙洼、刘家窑村、河北村),需一个多小时,现在乘交通工具走207国道到县城,13公里的路程,仅需二十分钟的时间。
温源村属李阳镇管辖,南临后峪村,北接泊里村,西望架垴村,东有历史悠久的207国道(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距阳左高速和顺北出口(牛川),仅有几分钟的路程,距阳涉铁路1.5公里。
资料显示,温源村矿产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植被良好,山清水秀。全村共有940户,2928口人,1555个劳力,耕地面积3350亩,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煤炭资源尤为丰富,是全李阳镇人口最多,煤炭工业与产业化农业综合开发的大村。
一、自然风貌
对于和顺县这个山多川少、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说的山区小县而言,大多数村庄处于七沟八梁之中,爬坡上岭的山庄窝铺比比皆是,且不说交通出行的艰难险阻,就凭流传已久的“钉橛橛割谷,掏窑窑送饭”之乡谚,足以证明太行山巅的梁余古地真正身处于群山峻岭之中。温源村有幸成为了和顺县最大的平川地带,著名的温泊万亩平地,南北长8公里,东西宽6公里,是和顺乃至东山诸县最为平整的盆地,也有“太行山巅盆地”之称。土地肥沃,地势平坦,一望无际,耕作便利。仲夏之际,庄稼青葱茂盛,好似巨大的绿色海洋,为温源村民提供了充足的物质资源。
温源村的四维村界,与国与国之间的界限一样,以村四周的自然山岭和沟壑河流为界。
东面,以葫芦套山和菜洼山岭为界,山右(西)属温源村,山左(东)属牛川乡南庄村。
北面,菜洼山和石垴山之间有一条通往牛川方向的东西走向的乡村公路,与207国道交汇的路口叫“山口坪”,路北属泊里村,路南属温源村,因为温源泊里两村是相连的,所以在村里,以东西向的小庙桥沟为界。这是民国初年政府划定的,一直沿用至今。
南面,温源村正南与后峪村为邻,以吊桥沟口上达西岭为界。
温源村的西面及西北地带,有石虎洼、西岭、鬼沟、南岔、北岔、中脊岭、南坡、张家洼、围垴、将军庙岭、石窑坡等山岭,这些地带植被良好,森林茂密,山果繁多,药材联片,山禽鸣啾,野兽出没,许多阳坡被先民开垦为梯田或大片坡地,构成了由南转西向北的一条长达三十余里的自然边界线,如一道围墙,把温源村环抱在温暖的西北墙根处,减弱了西北寒流的威力,同时涵养了水源,改善了生态环境。
温源地势平坦,视野开阔,气候温和,水源充足,景色宜人,环绕之山,峦峰翠色,沟谷幽深,树木茂密,河流淙淙。
麻荒沟的自然景观,神奇美妙,令人陶醉。有长满野花绿草的石窑坡,有如金子般色泽的黄沙梁,有古老奇特的石窑洞,有平坦如板的巨石。泉源之上有天然石壁,夏季上边瀑布飞流直下,好似银河水帘;泉源之下,流水潺潺,一如世外桃源。河沟东西两岸,自然山石构成台阶,奇形怪状,错落有致,鸟语花香,水澈溪涓,宛若天境人间。
南北两条河流就像母亲的乳汁,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和村东平原,养育着温源村数千子民。
村东的温泊万亩平地,春夏之际,禾苗肥壮,一马平川,举目千里,绿莹莹的,好似竖条花的绿色地毯,散发着浓郁的清香,令人心旷神怡;到了秋天,一望无际,金光闪闪,一派丰收的景象;冬季瑞雪,又是一片平展的银色世界,银装素裹,兆示丰年,并无私地为人类奉献着丰富的物产。村东万亩平地终年为我们展现着迷人的美丽风采。
站在和顺县城北的麻衣寺山顶能看见温泊万亩平地上的和顺工业园区 温泊万亩平地仲夏之绿色生机 温泊万亩平地秋天之金色收获 温泊万亩平地冬天之银装素裹 一望无际的温泊万亩平地 温源村南的鬼沟、松卫一带,广袤的田野二、古村之源
温源的古村名为温泉。村西二里许,有一条数百米长的将军庙沟,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沟里常年流淌一股清澈的温泉,每到冬季,白雾渐升,水气氤氲,沟内宛若人间仙境,后时断时流,十几年前,村里修建通往牛场的道路,地下埋了水泥管道,把泉水接到南河里。村北麻黄沟也有股温泉,夏不断流,冬不结冰,泉水丰盈,后来彻底断流,故以泉名村,至于何时改名为温源,尚不得而知(据说是因朝贡有“温泉”重名,改为温源)。村西洪福寺的《重修洪福寺碑记》记载“邑志以为地有温泉而以名焉,理或然也”。 村南阁砖雕有“温泉锁钥”也为佐证之一。
温源村起源于何时,无据可考,据刘江先生的《一滴水中看太阳》记述,按照古人逐水而居的生存之道,温源村的先民们居住选点,大都是依山傍水。要考证温源先民的起源,对饮水的演进考证是相当重要的。温源的先民们早期穴居于鬼沟、将军庙沟、瓦窑沟、麻荒沟等,在他们的窑洞前面都有自然泉水。之后,随着人口的增加,水井的开凿就成为必然。
最早的水井是洪福寺和龙王庙前的西头小井,然后依次开凿了南街大井、南阁西的井(苦水井,在苏大宝院内)、北头沟里的井、南阁南面的井(去焦化厂的路东)等,直至1978年村里有了自来水。
建井的次第先后,反证了温源村从西头、南街到大道街、土圪洞街、北头沟里、阁外头及整个温源村落的形成。
人世沧桑,时代变迁。温源村先民的起源和发展,是由西边山沟里的穴居窑洞,逐渐演变到东边平地起房盖屋的村落。村西头的翟姓和麻荒沟前的王姓,以及西头及南街的白姓、南街的李姓,可以说是温源村兴起时的早期氏族。至于北阁外和狼禁地以及大道街的刘姓和其他姓氏,其先民大都是后来逐渐迁居到温源村的。
说起温源村的起源,村里人至今还口口相传着“翟白二姓在地户”这样一句话及一个传说,唐朝末年,灾害频发,民不聊生,王仙芝、黄巢揭竿而起,后黄巢兵败,其军队路过山西时烧杀抢掠,温源百姓闻讯后,就举家躲藏到村西南的山沟里(现在叫“鬼沟”),因沟里藏不下人了,翟白二姓就躲到另外一座山里。黄巢溃兵进入温源村里,看到空无一人,就搜索到“鬼沟”一带,不幸的是一个妇女抱着小孩从隐蔽处出来撒尿,孩子的哭叫声暴露了踪迹,于是溃兵蜂拥而上,把在此处躲藏的无辜百姓斩杀干净,真是血流成河,尸骨遍地,夜晚常常能听到悲戚的啼哭声,于是温源村后人把这条山沟叫做“鬼沟”,千年之后,我祖父那一代人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时,还能在“鬼沟”里时不时看到白色的骷髅。翟白二姓有幸躲到另外一座山里,而逃过一劫,延续了温源村的香火人烟,从此,“翟白二姓在地户”村谚传说流传至今。以后,不断有外姓迁入温源村。
2006年至2010年,我帮助外祖父王家福泰号撰写《温源王家福泰号史略》书籍时,利用节假日外出调查考证,北上太原晋祠、寿阳马首,南下洪洞大槐树,顺路考察灵石王家大院、平遥日升昌票号,采访专家学者、村中长者、邻家居舍、长辈亲友、王氏本族等上百人,最终论证清楚了沟里福泰号王家是明朝洪洞县大槐树的移民,温源村除了翟白两姓之外的其他姓氏应该大部分是从洪洞移居温源村的。
温源村南阁门洞上砖雕有“温泉锁钥”四个大字三、文物古迹
(1)洪福寺
洪福寺(村里人俗称“老庙”),位于温源村西,坐北向南,西北毗山,南瞰河龙,始建于唐宣宗大中十年,距今有1100余年的历史,地处卧龙之地,占地六亩,庙殿三十余间。寺庙呈“中”字结构,依中轴线从北向南,有大殿、关公圣母殿、天王殿及东西偏殿,歇山飞檐,斗拱长昂,高台起架,雕梁画柱,建筑精美,宏伟壮观。
大殿供奉着释迦牟尼佛、药师大佛、弥陀佛,阿南迦叶佛持立两旁,瑞像端严,慈云珠胜。中殿,供奉着关公、圣母之像,气塞乾坤,贯日精忠,且大殿里四面的墙壁上有珍贵的明朝壁画。前殿,天王殿,摩清摩弘摩寿摩海四天王威严雄伟,畏而敬之。左右偏殿,各有二郎真君三神土地之圣像。东西廊房对称而向,三殿两院前后贯通。前院石塔更为稀世珍宝,塔身丈三,七层而叠,塔尖指云,刻有花纹,甚为壮观。
洪福寺东侧各有药王庙、三霄圣母庙(子孙庙)、龙王庙。药王圣像,和悦世人,求药极为灵验。三霄圣母庙,云碧琼三霄圣母,豆眼娘娘、赵爷圣像依位而供,求男得女,香烟极远。龙王庙供有二龙、五龙、九龙、白龙、朱龙之圣像,人称龙飞天宇甘霖普降。寺西侧有财神庙,层叠交错,别有景致。龙王庙前的大戏台,上书楹联:清歌雅韵响彻晴云晓月,彩绘艳妆光跃露雨斜阳。
寺院的东边有一棵平顶巨松,一年四季悠悠松涛不息;院西有一棵楸树,树巅连云,藤蔓缠绕,正面有九个台阶的一方丹墀。
寺内建筑为砖木材料,伴有砖雕石刻,二梁斗拱起架,结构严谨,木质结实耐用,具有唐代建筑艺术风格。
洪福寺山门两侧,有钟鼓二楼,“晨钟暮鼓,警醒世人行善事;经声佛号,唤醒百姓养德运”。钟楼顶上用“十”字大梁悬吊着约有四米多高的一口大钟,钟鼎文有“明万历某某年”字样。此钟是和顺县的超级大钟。村里老辈人传说,钟声曾传到六十里之外,后有一南蛮人来盗宝,见钟上有只黄莺,就把黄莺盗走。从此,钟声仅传五、六里。解放前,寺院有僧人二十多,香火极盛。僧人撞钟时间为一早一晚,每晚二更天要撞定祖钟,为紧七慢八;拂晓时要撞启明钟,为紧八慢七,这一规矩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之前。令人痛心惋惜的是,这口明万历年间所铸的古钟,竟然在1958年大炼钢铁时被人为砸毁,铁铸四大天王和大钟未能逃脱厄运,宝贵文物,被砸成碎铁,令人伤心不已,从此和顺县失去了这一价值极高的文物瑰宝。
洪福寺历经朝代更迭,风雨沧桑,据碑考,有清一代,乾隆元年、八年、五十二年、五十六年,咸丰元年,道光十二年等,曾数次修复。尔后时移境迁,寺院年久失修,六十年代曾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有匾额悬挂门楣,文革时被毁,把寺院夺作他用,或储藏粮食或堆放杂物,未加保护,使得寺院坍圮凋落,杂草丛生,文革劫难,洪福寺雪上加霜,佛像推到,石碑砸烂,庙堂毁弃,一片荒芜。后改为村里的仓库,七十年代又拆了一些庙舍,用砖瓦木石盖戏台和学校。洪福寺面目全非,宝刹可谓凋落不堪。1993年,洪福寺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逢盛世,国运昌隆,2013年,村两委主持修复工程,社会各界捐助布施,大殿偏殿等部分复修如原。洪福寺宝刹再现风采,永放霞光。
温源村洪福寺全貌(摄于2006年) 洪福寺内的唐代石塔,高一丈三,是重要的文物,但风化严重。 1997年农历三月二十,重修圣母庙(子孙庙)碑记 重修的圣母庙(子孙庙) 子孙庙石碑 2013年,重修的洪福寺大佛殿及偏殿 杨瑞芝先生撰写的碑文 复修洪福寺碑记 复修洪福寺功德碑 2013年,经过复修后,洪福寺的全貌(2)南阁、北阁
在和顺县的每个村落,除了几户人家的山庄窝铺自然小村外,几乎村村都建有阁,大村子建两三个阁,小村子建一个阁,阁这种两层建筑物,方正敦实,歇山飞檐,女墙环绕,下有门洞,集庙宇牌坊阁楼为一体,一般都建在村子的出入口,从风水方面来说,有镇村佑民之作用,从宗教信仰方面而言,有祈福神灵之愿。
温源村现存两座阁,即南阁和北阁,据刘江先生考证,都是明末清初的建筑物。据闫金寿先生在《温源闫氏谱书》中记载,在大道街的中段曾有一座坐西向东的三关阁,但早已不存在了。福泰号王家曾出资在沟里建过一座阁,后因故而拆掉了。
温源村的南阁,坐南向北,相当于村子的南大门,北面门洞上方砖雕“西来屏望”(意为在此向西远望心旷神怡),西面进入阁楼的门楣上雕刻有“飞关添丹”(意为过南阁有好运相伴);南面门洞上方砖雕“温泉锁鑰(鈅)”(“锁鑰”,意为锁住温源的祥瑞之气。)。
北头沟里,麻荒沟四季不断的泉水(北河),以及夏季南街的洪水都要从南阁的门洞穿过,与温源村南河汇合,然后流向邢村,与和顺县城的河流合流,成为清漳河的源头。“温泉锁鑰(鈅)”也成为温源古村名为温泉的有力证据。
2006年10月,我二姨王贵兰、舅舅王永贵曾登上南阁考察,发现南阁中檁上一块用木锁插关的木板,长度与中檩一样(有5米多或更长),宽有60多公分,上面有笔力雄健的墨字,因岁月久远,许多字已经模糊不清,从东往西,内容是:“大清乾隆叁拾贰年陆月吉旦”,这十个字很清楚,接下来是有关修建南阁的“纠首”(古代民主选举的村民小组长、活动的召集者或村领导)和其他人员的名字,按照清乾隆32年(公元1767年)新建南阁推算,到2018年,南阁至少已有251年的历史了。
南阁上到底供奉着何方神圣,未见任何资料记载,我只记得,七八十年代过年时,南阁是供奉革命英烈的烈士楼,每到春节时,村里组织文艺队敲锣打鼓往南阁上迎送花圈。
温源村的北阁,坐东面西,门洞为丁字形三通,是太行山区最具特色的阁类建筑,也是和顺县唯一的丁字形阁,其作用,是为了给麻荒沟里的水留下出水通道,河水走大道街过南阁汇入南河。
北阁四面都雕刻有祝吉之语,与南阁的镇村守寨功能不同,北阁更具有文庙的教化作用,如,东面是“凌云”、西面是“奕气”、北面是“钟灵”、南面是“育秀”。“钟灵育秀”是指凝聚了天地间的灵气,孕育着优秀的人物。“奕气”,为神采奕奕。“凌云”,为直上云霄,壮志凌云。
北阁的四面龛内都供有神像,南面是“关老爷”(刘江先生回忆,原来是玉皇大帝圣像,清末重修北阁时,把玉皇塑成关公了),北面是“真武大帝”,西面是“观音菩萨”,东面是“文昌君”。
在“文昌君”对面,有个神龛儿,供奉着“魁星爷”,神龛儿两边砖垛上分别雕刻有“生花楼”和“射牛斗”,“生花楼”与成语“梦笔生花”有关,五代时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记载:“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后来经常比喻才情横溢,文思丰富;“射牛斗”则出自初唐四杰之首王勃的《腾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其“牛、斗”指的是“天上二十八宿中的牛宿、斗宿,即民间传说的文曲星”。“魁星爷”面对的是“文曲星”、“文昌爷”,古人认为魁星主文章,故又用以指文章、文字、文事之类,魁星的光辉能照耀着书香门第,文事兴盛,科考顺利。所以,温源村才出现了沟里福泰号王家、西头德庆和翟家、南街积余堂李家、大道街刘家等世代耕读之书香门第,以及以刘江先生为代表的温源籍的文学艺术书法大家。
(2018年1月17日,新华社著名记者唐师曾先生,登临温源村北阁拍摄视频,并发布于其公众号,在视频中对北阁进行了客观的描述,为此,我才萌生了为故乡温源村写志的想法)
2006年,福泰号王家八世王永宏筹资修缮了北阁和南阁,南北阁顶,由琉璃瓦取代了老式的灰瓦,太阳光下,璀璨耀目,富丽堂皇,宏伟大气,使温源村的这两处古老的文物和标志性建筑又焕发出了迷人的风采。
2006年之前,未整修的南阁 南阁中檩木板上的文字记载了修建南阁的时间 整修过的南阁,刘江先生题字为“锁云楼” 南阁 南阁 南阁 2006年之前,未整修的温源村北阁,丁字形三通。阁右面的建筑是碑亭。 北阁文昌君佛龛砖柱上雕刻的“生花楼” 北阁文昌君佛龛砖柱上雕刻的“射斗牛” 整修后的北阁,刘江先生题字为“勤奋阁” 北阁 北阁(西面)观音庙 北阁(北面)真武观 温源村戏台广场(3)府君庙、大戏台、铁佛寺、凤戏楼台及其他
据刘江先生《一滴水中看太阳》记载,北阁西面的府君庙是明代建筑,规模比较宏伟,起台共十八个台阶,背靠北垴土崖,造型飞檐歇山,四明柱,檐前为献殿。府君庙正中供奉有府君爷、府君娘娘两尊坐神像,左右两边是判官,一边手持大板,一边手执铁笔账簿。在府君庙前,曾生长两组有二三百年的奇宝—何首乌,在东西两边的墙根各有十几株,挺拔茁壮,一直攀到庙檐顶上。1938年4月,日本侵略军占领和顺时,惨无人道地烧毁庙宇,可惜珍木异宝彻底灭绝。
民国建立后,府君庙改作温源小学学堂,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山西督军阎锡山发布“整理村范,振兴学校”之政令,于是在府君庙院的前边,东西各建了五间教室,在庙西开辟了操场,温源小学因此还获得了全县“模范小学”的称号。解放后不断扩建,一直到九十年代停用,温源小学搬迁到南阁附近。
在府君庙对面,还有一座建于明代的坐南朝北的大戏台,七十年代初,村里在原址重新修起了水泥钢筋砖混结构的新戏台,沿用至今。
南街村西头末端还有一清末建筑,就是南街的凤戏楼台(戏台),随着人口增加,村容扩大,七十年代拆除,后退七八十米重建凤戏楼台,进入21世纪,又后退100多米建起双龙戏珠影壁。
南阁东面的铁佛寺,也是明末清初的建筑。里面供有铁佛一尊,以镇天灾。1963年温源村通电后,改为磨房。
此外,村南北有两座马神庙,有三座五道庙,以及南街和北头沟里水井西面的两座五道庙,逐渐变成村民平时和年节自娱自乐的文艺活动场所,便称之为官房。
由此,我们温源村历史上共建有洪福寺大雄宝殿、龙王庙、府君庙、马神庙等十二座寺庙、三座戏台、四座阁,实可谓历史悠久、文物众多、古迹遍地的古老村庄。
府君庙旧址 七十年代建起的戏台 铁佛寺旧址(1963年,村里通电后,改为磨坊) 拆掉铁佛寺旧址后,建起了四面佛 四面佛 温源村第二代凤戏楼台,建于七十年代中期。因为人口增加,村容扩大,把第一代凤戏楼台拆掉,向西后退七八十米而重建。 2009年前后,村容再次扩大,拆掉第二代风戏楼台后,向西后退近百米,建起了双龙戏珠影壁。 温源村礼堂,村民叫“大房”,六七十年代村民开会学习开批判会的场所,村里的文艺队冬天在此排练节目,八十年代是集体看电视的场所。2009年后,被拆掉。 在原村委和大房旧址建起了村民活动场地及村委会大楼 温源村委会大楼 七十年代以前,温源村供销社旧址,后改为村保健站 七十年代以后,温源村供销社旧址。家父在此当售货员,一直到九十年代末期退休。 温源村保留的具有150年以上历史的高楼大院—大善人王殿纲先生的故居 红旗焦化厂旧址四、文化教育
民国时期,温源村就在原府君庙建起小学,是和顺县少有的学堂,后逐年増修,不仅福泽温源学子,李阳牛川一带的适龄少年不少都曾在此求学求知,解放后,学校得到进一步发展,1990年,温源小学搬迁到在南阁附近的新校址,大力改善了办学条件,2012年,因生源减少,政府投资在温泊两村交界处,新建起硬件设施一流锅炉取暖的美丽学校——温泊小学,为村里的儿童接受优质教育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有力的保障。
六十年代,在阁外头建起了温源曙光中学,还是初中高中完全中学,主要招收温源、泊里、后峪三个村的学生,七十年代中末期,撤销高中(合并到李阳中学),改为单办初中,八十年代的温源中学曾经红极一时,与和顺一中、和顺二中、松烟中学等成为县里优质教育成果显著的名校,不少学生考入平定师范、中专及升入高中,二十一世纪初,合并到李阳中学(在三奇村)。
需要说明的是,鼎鼎大名的耿彦波先生就是温源曙光中学的毕业生。
温源村山清水秀,地灵人杰,俊彦辈出,为国家输送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
温源培养出三位党的高级干部,一位是德高望重的革命老前辈、著名作家书法家刘江先生,他生于1918年,今年已是期颐之年的百岁寿星。1937年参加革命,历任《太原日报》总编辑、山西人民广播电台台长兼总编辑、山西省广播电视局局长、山西省文联副主席、山西省新闻出版局局长、山西省作家协会理事、山西省文化厅厅长、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等职。1984年离休后,任社会职务: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副主席、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顾问、中国公共关系协会艺术委员会山西分会主任、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山西分校校长、山西傅山书法研究会会长、会长、《山西商报》董事长、山西省国际国内公共关系协会会长、三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任职期间极力褒扬山西文化、文物事业;提掖后学,扶持书画艺术事业。培养和造就了大批青年学者。推崇傅山,主张品学兼优。
刘江先生爱好诗词、戏曲、书法、古建筑研究等,获得的主要荣誉:中国书画研究院授予“中华金奖艺术名家”荣誉称号,中国《农民日报》授予”楷模之光金奖”,文化艺术国际金球奖评定中心授予“书法类金奖”,并获得”奥运杯中国当代名家书画金奖”和”当代诗词创作终身成就最高荣誉奖”。创作的主要作品:长篇小说《太行风云》,纪实报告文学《烽火摇篮曲》、《傅山书法艺术研究》(与谢启源合作),长篇小说《太行飞虎队》,电视连续剧《虎啸太行》(与人合作),《钟鼓词集》(国家图书馆收藏)、长篇小说《剑》、长篇纪实报告文学《一滴水中看太阳》,长篇小说《韶华时代》等。
一位是党的高级领导干部(省部级)是李虎林同志。他生于1938年,1962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年毕业于山西大学政治系。曾任甘肃省天水市中学教师、教研室主任、政教处主任、党支部负责人。1975年3月后,任中共天水地委科长、副秘书长。1983年8月任中共天水地委副书记、天水地区人大常委会联络处主任。1985年11月任中共庆阳地委书记。1989年11月任中共兰州市委书记。1990年10月任中共甘肃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1992年兼任兰州市政协主席。1994年11月任中共甘肃省委副书记、兰州市委书记,1996年4月任甘肃省委副书记,甘肃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2002年卸任后至今,还兼任甘肃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甘肃省见义勇为基金会理事长。
还有一位是苏尚清(苏培善),1937年参加革命,是温源村最早参加革命的积极分子之一,并且还是刘江的入党介绍人,在和顺县志和太谷县志都有记载,在1982年至1990年,多次受邀回故乡和顺指导和顺县史志整理与编修工作。离休前在直属国家化工部主管的郑州工学院工作,享受正厅级待遇。
以李复权、刘三禄为代表的革命老干部、老前辈,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为革命做出了杰出贡献。
李复权历任医院政委、省卫生厅人事处副处长、秘书室副主任、医院等机构党委书记、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党委书记兼所长,离休后享受副厅级待遇。
刘三禄,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随军南下,历任安徽省临泉县区委书记、县农会主席、阜阳地区治淮总指挥部政治处主任、政委,涡阳县委书记。
以刘英中为代表的军队团级干部。他在抗美援朝时参军,到1995年离休,四十余年的军旅生涯中,曾任参谋、干事、秘书和政治处主任,担任过指导员、教导员和团政委等职务。
以闫金寿为代表的多名县处级干部,闫金寿同志曾任和顺县青城等公社党委副书记、公社主任、县计划委员会主任、县革委会副主任、和顺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县政协主席等职。
以王永宏、王占斌为代表的担任党政机关“一把手”的领导干部,以及杨忠彦、弓吉喜、裴振武、杨润之、翟富先、王贵兰、翟玉兰、翟玉萱、翟国祥、翟福花、郜乃珍、杜玉林、岳俊兰、焦玉红、焦凤芝、焦玉强、王中青、翟玉忠、王云芝、岳志亮、王中录、刘江英、白文源、翟彦翔、赵云珍、苏向斌、翟根晓、裴志红、白玉、谭文瑞、翟慧骞等一批在各级政府机关单位工作过的政界人士。
王永宏,历任和顺国税局局长、左权国税局局长、晋中市国税局副处级调研员。
王会贤是战斗在公安战线四十余年的三级警监、高级工程师、科林处副处长、正处级侦察员。曾多次被评为人民卫士和先进工作者。
翟玉邦,参军入伍在团司令部任文书,荣立三等功三次。调入公安部门,在晋中行署公安处曾任副科长、副队长、支队长、副处级侦察员。1992年授予一级警督,1993年后连续五年5次被省公安厅授予“全省公安系统教育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刘相锁、杨桂芝、刘彦明、翟玉廷等在部队担任过军官,还有众多的解放军和武警战士。
以刘启镛、刘自修为代表的一代师宗,以及刘克庄、杨瑞芝、刘成林、谭有信、王云祥、翟翔善、梁继科、苏银鱼、翟仙籽、苏绪昌等教师群体,还有白瑞宏、刘宪萍、王国斌、赵如刚、王素斌、王志奋、杨娟等都是光荣的人民教师,年轻一代从教的人就更多了。
樊彦明、韩智义、翟国兴、苏如堂担任过县国营企业焦化厂、铁厂、水泥厂的厂长、副厂长等职务。
以翟建伟为代表的商界成功人士,以及后起之秀刘海伟、刘慧等;还有书法家刘乃英,摄影家王永贵,歌唱家翟旭琴,等等。
刘喜忠是解放后温源村的第一位大学生,也是和顺一中首批大学生,考取了山西医学院(山西医科大学),是和顺医院有名的心脑血管医生。王瑞红是恢复高考后村里的第一位大学生,考取了太原工学院(太原理工大学)。刘江是温源村第一位考入北京大学的优秀学子。
白国红,1964年生,1980年考入南京大学数学系攻读本科,硕士研究生。2000年取得了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管理学博士学位,荣获“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00届杰出学生”称号。现任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研究发展部高级副经理、高级经济师。
温源村有白国红、翟鹏旺、翟亚宇等十几位博士,硕士生及本科生有数百人,温源村不同领域的俊彦翘楚众多,不再一一列举。可以说,温源村的人才分布于国外及祖国的大江南北,及各行各业,为国家的建设和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上世纪三十年代,温源村就有自己的剧团(嗜好戏班),经常参加县里比赛,一些主要演员在县里比赛中都曾获奖,在周边乡镇小有名气。由于文化底蕴浓厚,每逢年节庙会,村里都要搭台唱戏。周边的乡村还经常请温源村的剧团去演唱助兴。
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佳节,人们纷纷走上街头,有扭秧歌的、有踩高跷的、有耍狮舞的、有舞大龙的、有男扮女装的、骑假毛驴的红脸蛋老娘娘儿、有推小车扭动着走的老王送闺女;还有南、北、大道三条街的小花戏。这些节目大都是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文艺活动。这充分体现了乡亲们对文化娱乐生活的追求和精神文明的提高。县里每年正月十八还要组织文艺汇演,温源村文艺队年年参赛,次次获奖。夜幕降临,村里灯火通明,热闹非凡,大街上搭起松排楼,家家门前盘起“塔塔火”;户户家门挂上门联一付、五彩缤纷放射状的纸吊,随风飘动,甚是好看。此外每家门前,还要挂起各式各样,争奇斗艳的灯笼。其中有“西瓜灯、白菜灯、五角形灯、八宝灯、宫灯、红纱灯”, “生肖灯、八仙过海的转灯、老佛爷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灯、孔雀灯、二龙戏珠灯”。
在此,特别为王殿纲先生说几句话,虽然,王公已经作古七十载,许多温源后代甚至都不知道这个令人尊敬的名字了。现在温源村大道街中段有一处破旧不堪的楼院,就曾是王公的宅院。他目光远大,勤劳致富,人性绵善,热心公益,对兴学育人之事尤其重视。民国15年(1926年),王公任村长,看到设在府君庙拜殿的小学,师生共处一堂,拥挤不堪,冬天取暖的大牤牛泥火,煤烟满家,呛人不已,于是决定扩建小学,他带头捐资,历经一年,建起东西两排各五间教室,桌凳全部更新,每个教室装了两个铁皮烟筒的火炉,并分开年级班次授课,当时的县政府任命王公为村小学校董,县里第一绅士刘亲晏(泊里村人)莅临出席,赠金字牌匾“直亮端方”,村民自发送匾“青茂葳蕤”,学校建成之时,县里派官员出席仪式,颇为隆重,王公可谓温源村兴学育人功德无量之人。1948年,土改的风暴席卷而来,按照上级指标分配,王公因家财雄厚被划为地主,批斗中被活活打死,经常听祖辈父辈人讲述有关王公的善举善德及凄惨的下场,希望这样的时代悲剧不要重演。
附:《和顺县志》对刘自修先生有如下记载:
刘自修(1921—1977),高小毕业,受其叔父刘启镛的熏陶,自习成才。民国32年(1943),其父刘启连在村秘密进行抗日工作,因汉奸告密被惨杀于云龙山下。民国33年8月,他带着家仇国恨,投奔和东县参加抗日工作,历任抗高、一高教师,和顺一中教导主任等职。在30余年的教学生涯中,克己奉公,抱病坚持工作。重德智体全面施教,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7年1月,他正在讲课,高血压病突发,倒在讲台抢救无效,终年56岁。
温源小学旧址(原府君庙),民国建立以后,设立小学,解放后沿用,一直到九十年代初停用。现在改为村里红白理事会场所。 1990年——2012年,温源村小学新校址,在南阁南面。2012年后,因生源减少,政府在温源泊里两村交界处,建起了温泊小学。 温源曙光中学旧址。2000年后,合并到李阳中学。 1979年,温源七年制学校教职工合影 1979年,温源七年制学校女教师合影 百岁寿星刘江先生 李虎林同志 温源村农历五月廿六,赶龙王庙会唱大戏的热闹情形 2017年农历三月二十日,温源村举行圣母庙会及开光佛事 2017年农历三月二十日,温源村举行圣母庙会及开光佛事 2017年农历三月二十日,温源村举行圣母庙会及开光佛事 大名鼎鼎的温源村舞蹈队在表演 合影留念 2018年农历正月十八,温源村舞蹈队在李阳镇文艺游行队伍里打头阵 2018年农历正月十八,温源村舞蹈队在李阳镇文艺游行队伍里打头阵 翟旭琴,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著名歌手,多次参加省市县重大晚会或活动。2018和顺正月十八街头文艺活动,主题曲《和和顺顺》的演唱者。五、政治地位
温源村具有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政治、经济、文化的优势地位,一九四六年成立的和顺县第二区公所和一九五三年的温源、泊里、后峪、三奇、三奇掌、狐洼等六个行政村共建的星火农业社所在地均设在温源。建国前后,全县民兵、武装干部训练,村长、书记、财粮会议、小学教员集训,党建培训大多在温源举办。县里各个时期,各项新的工作的开展,大多在温源试点,然后在全县推广,同时还是经常出席省劳动模范表彰的先进村。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温源、泊里交界处,是温泊乡政府的驻地。七十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某部队有关首长,曾多次带领数架直升飞机在温源坪里勘测地形、地质,准备兴建军用飞机场,后因蔡岭山上发现有磁矿,影响飞机升降,才改建到了汾阳。
温源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温源村涌现出不少英雄儿女,舍生取义,光照千秋,成为共赴国难、为国捐躯的烈士。王来锁、翟四和尚、王恩然、白五银、白富寿、李拴成、李乃林、赵改成、赵狗成、苏成保、苏珍锁、胡成保、李成和、巩吉喜、刘启连等革命烈士,当时都是热血青年,有的是地下党员,有的是上阵杀敌,他们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英勇无畏地冒着枪林弹雨,在硝烟烈火中倒下,赴汤蹈火,前仆后继,甘洒热血写春秋,还有,在解放战争中负伤的复原军人们,刘玉林、梁贵林、王盛清等他们为新中国的建立而负伤有的致残,是可敬的人,赵乃锁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参军,八月十五曰前是八路军,之后就是解放军。一九四八年和顺南下部队中,温源南下的是两位,一是刘三禄,二是苏培善,中原解放后苏培善留在郑州,刘三禄留在安徽。七十年代初的云南,县团级干部很多是和顺人,南下分三支,东南支,正南支,西南支,都有和顺人。总之,他们都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不朽贡献。他们都是我们农民子弟的英烈!更是我们温源人的骄傲!
温源村民广场 南街和大道街交汇处 温源村商业街——大道街。古时候,许多南来北往的贩夫走卒,经商之人,赶考学子,大兵过境等,都走这条大道街,街两旁有饭铺、客栈、车马店等,七十年代这些商业味道浓厚的老建筑都还保留着,现在已经不存在了。 温源村商业街——大道街 温源村商业街——大道街 温源村古老的街道——南街 温源村古老的街道——南街 温源村土圪洞街 温源村北头沟里。我外祖父家族居住地。 温源村——阁外头街六、综合方面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村里有四条街道,一是自南阁至北阁的南北向的大道街;二是自南阁至风戏楼台的东西向的南街;三是在南街北面与之平行的东西向的土圪洞街;四是自北阁至泊里小庙桥沟的南北向的阁外头北街,还有十几条小街小巷圪廊,如北头沟里、狼禁地、翟圪廊、郜圪廊、闫圪廊、苏圪廊、三关圪廊、东圪廊、西圪廊等。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特别是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经济收入的增加,村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和提高,又在大道街以东、南街以南、北街以西、沟里以西等新建了十几条新街,如,新街、新南街、河边街等。街道的两面,都是统一规划的排房、排院,有的是二层楼房。街道长宽都远远超过了原来的街道,把原来的南阁、北阁、凤戏楼台都包围在其中,村庄规模比原来扩大了三倍之多。
由于温源村地势平坦,距县城较近,内外交通四通八达,方便快捷,温源村的大道街,可称谓“古道驼铃”。历史上曾是上党沿平(平定)辽(左权)路走太行山西侧一线的重要通道,商户驼运麻皮、粮、盐、茶等货物,过寿阳、走阳曲、通三关(雁门、宁武、偏关),出左云县杀虎口进入内蒙,然后从内蒙运回皮毛和牛羊马匹。
太行山在通往内蒙古的一线,就是属于古丝绸之路的一个支系,即“草原之路”,由古代游牧人开辟,大体是沿黄河通向内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亚大草原(据《辞海》),路经我村大道街的商路,正是丝绸之路的一支。
民国九年(1920年),美国红十字会为了扩充传教势力, 修筑了平(平定)辽(左权)公路,从温源村东山脚下通过。民国廿八年(1939年)日本占领和顺城以后,为逃避东面八路军袭击,次年由东改到西边,直接从温源村大道街通过。上世纪七十年代,村里修建了通向207国道的长直道,大道街就和207国道、318省道贯通,八十年代末,拓宽硬化改造成柏油道路。温源村距阳左高速和顺北出口(牛川),仅有几分钟的路程,距阳涉铁路1.5公里。便捷的交通,加快了经济发展的速度。
改革开放以来,温源村民衣食住行用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城乡差别越来越小。
穿着上,不仅限于为了取暖遮羞,更注重美观时尚。普通人家在一年四季中的每个季节,都能有几套很时尚的衣服。人们注重仪表打扮,与城市接轨。
“民以食为先”,现在各种新鲜蔬菜鸡鸭鱼肉、白面大米已经成为普通人家饭桌的寻常主食,莜荞豆面却成了稀罕饭,传统的酸菜更仅为点缀。
关于住房,各家虽保留老院,又都建新房新院。房子的门窗全是玻璃,有的还是双层的,有的是铝合金框的。从八十年代开始,创新设计盖房建院修月台,既防雨滴水,又能晾晒粮食,还可以栽花美化,部分人家盖起了二层楼房。院子里大都铺着钢砖,干净整齐不泥泞。从居住条件看,无论是室内屋外,设置均比城市合理舒适。
交通出行方面,上班上学到县城购物办事,八十年代,骑自行车;九十年代,骑摩托车,2010年,骑电动车,现在,不少家庭拥有了汽车,村上还有直达的中巴客车,已经开通了十几年了,一天来回几趟很是方便。
此外,村里几乎家家都有了彩电、座机电话、智能手机,接通互联网的家户也很多,和在外地的甚至在国外的亲人,视频聊天,一下子缩短了空间的距离。家中有了冰箱,储存饭菜方便了许多。做饭大都使用蜂窝煤,既干净又省力,老式的高火已经成为历史,有的人家还用电磁炉、液化气灶具来做饭,安上了抽油烟机,彻底把农村人从有烟有灰呛喉咙扑嗓子的厨房环境中解放出来了。乡亲们的生活今非昔比,生活越过越好,越有滋味。
为了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村领导在公益方面也采取了一些利民举措,从2006年开始对村里的大街小巷逐步进行硬化,以往坑洼不平灰尘扬土的土街一去不复返了。在街道两边还种上了绿树,彻底改变“风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的状况。
村里的商店,由以前只有大道街的合作社(供销社)车马店和个别私人油盐店,现已发展成为三条大街两边都有店铺。如今村里有食品粮油日用品店铺十多个,豆腐店三个,蔬菜店三个,电磨坊三个,馒头铺一个,切饼铺一个,烧饼铺一个,油条铺一个,药店三个,医院一座,理发店四个,澡堂一个,网吧一个,养鸡场一个,西红柿、黄瓜蔬菜大棚十多个等等。
温源村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街门(沟里福泰号王家宅院旧址) 温源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街门 温源村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街门 温源村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街门 温源村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街门 温源村2000年以后的街门 温源村的家庭院落 王晋忠在炸麻叶 李杰经营着榨油作坊 温源牛场(位于北岔口) 温源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后记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温源村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无论我在哪里工作学习生活,我永远不会忘记我是温源村人,我是南街的一分子,我家祖辈就生活在南街这条朴素而热闹的街道上,我在此生活了十几年,1982年考上平定师范后,只在假期回来,参加工作之后,离温源离南街越来越远了。
如今,我远离故乡,异地谋生,一年只能有数几次回到熟悉的村庄和亲切的街道。但在童年的记忆中,那沟沟坎坎尘土飞扬的土街;小伙伴们玩跑麻城、打耳、赶老窑、打瓦儿、赶铁环、打纸摔炮、在南河滑冰等游戏的情形;男人赶着生产队的驴拉小平车吱吱呀呀碾过街道的声音;大队里唯一一个高大威猛的马车总引来众人驻足观望;牛羊倌赶牲口的皮鞭声及满街的牛羊驴粪;偶尔响起游商小贩的吆喝声;四邻八舍吃饭时都端上碗圪蹴在一块边吃边聊的情景;起房盖屋婚丧嫁娶时,村民踊跃穿忙帮助的淳朴和热情;正月十五的松牌楼、塔塔火、自制灯笼、串串灯、五色纸的吊挂、放焰火、闹红火、二月二打铁火等;三月廿日子孙庙赶会、五月廿六日龙王庙赶会的人头攒动欢天喜地;上述场景与声响时常闪现于眼前或响起在耳边。故乡存留了我的童年,也就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自己。
乡土情怀,桑梓至爱,给我镌刻上了和顺县温源村的深深烙印,让我心心念念,永生难忘。
美丽温源我的家!
没有修起牌坊的207国道温源村口 美丽的温源村(图片摄影:王永贵 白瑞宏)
参考文献:
《和顺县志》
《和顺文史》(范乃文主编)
《一滴水中看太阳》(刘江著)
《温源王家福泰号史略》(王贵兰主编)
《温源闫氏谱书》(闫金寿主编)
《岁月纪事》(闫金寿著)
《人生回味》(刘英忠著)
附:温源村历任村干部名录
一、历任书记
王召才 农会主席
李喜庆 书记
白全银 书记
张三银 星火社社长
李喜庆 农业社社长
白全银 书记
李喜庆 书记
杜玉林 文革主任
裴明玉 书记
刘三海 书记
翟玉寿 书记
翟文胜书记
白金锁 书记
安海录 书记
刘建军 书记(现任)
二、历任村民委员会主任
乔正保 农会副主席
白全银 主任
张三银 主任
白全银 星火社副社长
张三银 农业社副社长
李有庆 主任
白全银 主任
刘三海 主任
尚元保 文革副主任
赵计成 主任
刘三海 主任
王元德 主任
刘福锁 主任
裴成德 主任
白万锁 主任
刘云峰 主任
安海录 主任
苏新祝 主任
刘建军 主任
王耀勇 主任(现任)
说明:本图文志谬误和不足在所难免,欢迎批评指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