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牺牲自我,普济众生,这才是大乘菩萨永不退失的行愿。经云,自未得度,先度他人,菩萨发心。
觉悟什么呢?就是佛的境界,也就是所谓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的这个觉悟。借用孟子的话,以先知觉后知,就是先知先觉的人,教导后知后觉的人。
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类做事的意义本是客观存在的,有功利的意义,有道德的意义,有天地的意义。但是人们觉解的程度是不同的,觉解了,就处于觉悟状态,不觉解就处于无明状态。人生的意义各不相同,人生的境界也就各不相同,由低级到高级可以划分为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最低的是自然境界,这种人并无觉解和不甚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往上是功利境界。这种人觉解到功利的意义,也就是利己的意义。这种人心目中只有他自己,他做事完全出于利己的动机。
再往上是道德境界。这种人心目中有社会整体,觉解到道德的意义,自觉地为社会的利益做事,是真正有道德的人,是贤人。
最高的是天地境界,也叫哲学境界。这种人心目中有宇宙这个更大的整体,觉解到宇宙的利益,自觉地为宇宙的利益做事,这样,它就与宇宙同一,具有超道德价值,谓之圣人,达到了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
前两种境界是自然的产物,后两种境界是精神的创造。哲学的任务就在于使人觉解,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成为贤人、圣人。
据此来分析老子的话,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当然是最高的境界,也就是天地境界。我等凡人,虽不求做什么圣人,但也应达到道德境界,做一个贤人。
大自然的规律是利物而不害物,人生的意义在于利他而不在于利己,而且在利他中才能实现利己。自未得度先度他人,最后方可自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