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今天创立了“杂事”这一专栏纯属是冲动。因为看到了我们简书平台上的一些东西就觉得有乐头,好玩,我称之为“中国迷幻文字大赏”吧。
说起迷幻,我个人觉得就是,通过直接的感官接触而得到了一种懵逼而可乐的体验,通俗点说就是,看了什么听了什么就脑子里先是不明白发生了什么,然后就想笑,笑的我前仰后翻,不自主的留言,然后使劲的来回敲打“H”和“A”。
记得以前看了一个关于摄影的,持续更新的帖子,或者说是一个摄影专题,名字就不点了,但是值得一提的是,这个专栏的名字起的很大气,很大气,很大气,带着一股子权威感,包括下面评论的都是好话,要是“不好的”,例如意见,建议,批判,隐晦的批判(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嘲笑)的评论便会被管理员删除,然后永久性的拉黑,也就不能再看这个专题了。
来说说里面的东西,说实话,照片的水平抛开不说,因为没什么可说的,不是专业的,也不是做艺术的,照片拍出来他自己乐呵就行。最主要的还得是那评论区,当我同时看见这些“作品”和下面的评论之后,我产生了一个疑问:
“人们是出于礼貌才说的这么好听吗?”
他们似乎把一个事实扭曲,就是这些“作品”在严谨的、学术的这种艺术层面上几乎不能称之为艺术作品,而我也不是一个严谨的艺术家,我也不喜欢严谨,但问题是,就算是不严谨的艺术层面,我也感觉到尤为的不能称之为艺术作品。就是秀出来玩玩的东西,就被无数的人,无数的好话,捧起了一片大有“可载入人类艺术史”的风范,我也不是说那些载入人类艺术史的人有多高明,但是起码这些“艺术作品”没有他们高明。实际上不排除真有好的作品,但大多都是我和我的朋友们闲着无聊拿来乐呵一下的东西,而再看下面的评论,那就是郭德纲老师常说的“哈哈一乐身体健康”。
但实际上我们也只是哈哈一乐,身体健康不了。因为我们看到了一个我们不会被认同的世界,或者说我们存活将会比较艰难的世界。
我可以认为我们这一批年轻人有着先锋的思想,可似乎现在我们并不被买账。
我很欣慰,简书作为一个文学平台还是非常靠谱的,我的大树下的日子这系列的第三部在微信公众平台上是无法过审的文章,我不知道为什么,也很迷幻,但是随后在简书平台上发布便会一字不差的发布原文。这也是我愿意在简书平台上坚持发布作品的原因。不过说实话,我一般不会看简书,主要是因为,每日推送的文章不是科普性质的便是一些奇怪的文章,有没有文学价值我不敢说,但是至少我个人认为的好文章寥寥无几,至少难以找到。
今天写了四首诗,好坏大家解读,我逐一向诗这个专栏投稿,但四篇无一通过。我特别想知道在诗专栏里到底怎样的诗才能通过,我点了热门的一片帖子,说实话,我突然觉得我的投稿也成了迷幻行为。
所以我也就不打算投稿了。
唠叨了这么多,也不知道说了什么,我不知道什么结果,可能过程比较有意义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