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同事发来信息,问之前我翻译的稿子里最后的诗是我翻译的还是网上找的。我回答是自己翻译的,没去网上找。
回答完之后不禁来了兴趣,上google搜了一下,确实没什么可用的译文,唯一找到的一段还是节选。风格上和我的译稿也不大相同。
也许更完整的译文会在其他译者翻译的该作者的作品集里,只是我看不到罢了。
然后莫名想到了冯唐,以及前一阵子他惨遭批评的《飞鸟集》译本。
这事倒是没什么说的,一来书名没叫《冯唐重译飞鸟集》,二来他的译本太污,最终被喷倒是没什么奇怪。
只是突然想到,风格这东西还真是每个文人独一无二的。
译者是什么?是原作者的传声筒,是一个不应该被察觉的人。从这个角度上,能让人从译文中读出作者的味道,知晓作者展现给你的与有意遮掩的部分,并且读出作者原有的文采,这样的译文才是好译文。
只是这样的译文,赞誉往往都给了作者,译者反而是“深藏功与名”。
所以冯唐也许不适合做译者,因为他的风格太明显,即使是翻译东西,也难免了会带上他自己的气味。
那么冯唐的《飞鸟集》译本是否毫无价值?当然不是。西方有句话叫“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冯唐的心中自然有他自己解读的泰戈尔。
在这么一个娱乐至上的年代,用一点恶搞精神来看待的话,其实冯唐的译本或许充满了娱乐性。如果要类比的话,自然是音乐剧《Q大道》里的那首《The Internet is for porn》,原本歌颂互联网无所不能的歌词,每句后面加上两个字“for porn”就让意思完全逆转,让人捧腹。
作为一种基于原作的二次创作,把冯译本当成一出滑稽剧看,也没什么不可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