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在构词上的优越性是在论的。(而西方语言强在逻辑严谨性)。中文对外来词大量采用意译,而且意译的中文词汇是以熟字构成,即使对改词所描述事物全然不理解的人一看这个词也可知大概。相比之下英文对于外来词大多是音译或者原词,需要死记硬背,不了解背景的人会懵然无知。
举例来说英文的Obelisk来自希腊语的Obeliskos,不懂的怎能猜出来是什么呢?中文仨字儿“方尖碑”,把这个物件儿的形状、用途描述得准确!
那为什么英文不能这么玩儿,这是因为构词法方面的限制。以两三个已有英文词汇构成新词的情况有,但是不普遍。一个大问题是英文单词过长,凑起来不好念。加上希腊罗马(相当于古文)的文化影响,构筑新词往往使用希腊、拉丁词根,相对简洁古雅。但是这些词根并不是一般人都精通,构筑新词还是要求大家死记硬背,约定俗成以后加入字典 -- 整个过程并不灵活,还不如直接把外来词拿来用上。
中文至今传承着古文。虽然目前词汇以双音节以上的为主,但大多可以简化为单音节。以多个单音节词组成新词,不仅简便灵活,也不影响表达。比如“榨汁器”,虽然其中每个意思都有双音节词汇的日常表达:压榨、榨出,果汁,机器,但是组合在一起,即使是个新词,人们也看得懂,理解个大概。
音译词应该尽量避免。即使在古代,佛教译师也是如此。他们甚至将一些印度人名也做意译:比如世亲、无著、马鸣、龙树。佛菩萨名字,大部意译,如观世音,普贤。
今天一些个音译词,如“舍宾”,不知道的人看不懂,有点儿装逼故意的劲头儿,叫“塑身”、“塑体”不是很好吗?当然,时下国内社会的恶俗风气如此,也不是我等可以改变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