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是因为爱你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元好问的《摸鱼儿 雁丘词》劈空一问,引来世人多少慨叹和遐思。
作者序言道:“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雁丘’。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青涩懵懂时初读此词并序,不胜唏嘘,世间竟有如此刚烈忠贞之鸟!它居然用生命诠释“情为何物”!
于是那时我想,人世间最美的好的爱情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爱得执着,爱得热烈,生死相随,永不分离,就如那化蝶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还有罗密欧和朱丽叶......不殉情不足以见真爱。
现在见多了人世的生离死别不禁想问,真爱到底是什么?仅仅是殉情吗?这个很容易,也未免太肤浅了!
且说那只殉情的孤雁,它与爱侣曾经双宿双飞,彼此相携,尽享夫妻的天伦之乐,然而突遭不测,它们阴阳两隔。失去爱侣,今后的生活会是怎样?“缈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剩下的孤雁还是心存挚爱的,但对未来已经丧失活下去的勇气,所以才会决然殉情。
爱人已去,留下的不仅是孤单,还有心愿、责任、生活的压力,那是需要极大勇气面对的,所以为了爱人活着才是最痴情的爱。
杨绛和钱钟书是现实生活中的一对旷世爱侣,钱钟书是位博学的大儒,却是生活里的弱智,但杨绛爱他的童真,宁愿自己多受累也处处宠溺他。钱钟书曾高度概括他们的爱情:“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他们共同生活了六十多年,一起经历了战乱,政治风暴,却始终牵手相携,互相支持着走过风雨,他们的感情不仅有乍见之欢,更有久处不厌。
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该来的还是会来的,钱钟书走了,留下孤零零的杨绛。已是耄耋之年的她,虽然伤心,但她知道自己要留下来“打扫现场",所以每天都会工作几个小时,整理钱钟书的手稿和读书笔记。
钱钟书笃信“书非借不能读也”,所以他都是从图书馆借书,边读边记笔记。杨绛就是把这几万页的笔记分门别类,陆续交付出版社出版,可以说,没有杨绛的悉心整理,钱钟书的学术成果就不能准确而完整的与世人见面。
世上有一种爱情叫杨绛与钱钟书,他们让我们看到精神上的相通和灵魂上的陪伴才是永恒的,这已经超越了世俗意义上的生死相许。
与旷世之恋相比,柴米夫妻的爱情同样令人动容。
邻居三奶奶今年80多了,气管不太好,总咳嗽,就是这样还没撂下手里的旱烟袋锅儿,即使不抽也时常叼在嘴里含一会儿,弄得满身的旱烟味,大家都烦,但她喜欢。
三奶奶的烟袋锅儿是铜的,烟嘴是玉的,通身泛着黄幽幽的光,那是长年抚摩擦拭盘出来的结果。这原本是三爷爷用的,自打三爷爷去世后,就成了三奶奶的宝贝,谁也不能碰一下。
也是从那时开始,她学会的抽烟,一晃几十年了。子女们都劝她戒烟或者改抽烟卷,可她依然对旱烟情有独钟。
三奶奶和三爷爷不是自由恋爱,也不懂什么风花雪月的浪漫。他们就是勤劳朴实的普通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虽没有大富大贵,夫唱妇随过得倒也幸福快乐。
可惜好日子过到第十年时,三爷爷得了重病,眼见着三奶奶既要去生产队上班,又要照顾他和孩子,已经日渐憔悴,而自己的病一点不见起色,三爷爷绝望了。
他偷偷地托人分别给两个小儿子找人家,他怕自己死了,三奶奶没法养活三个孩子,如果改嫁,谁会娶带着三个孩子的女人?而他自己也买来敌敌畏准备自杀。他觉得自己已经够拖累她的了,难道还要拖累她一辈子?
受托之人找到三奶奶,说了把孩子送人的事 ,从没红过脸的夫妻俩大吵了一架,吵完了又抱头痛哭。哭过了,三奶奶继续家里外头的忙干活,只是起得更早,睡得更晚,她想多挣点钱好领他到北京看病。
三爷爷从那天以后扔了那瓶敌敌畏,每天在家好好吃药,看孩子,做饭,只要能动就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再也没提把孩子送人的事,他知道,孩子是她的命根儿,是她的念想。
还没等钱攒够,三爷爷就病故了 扔下三奶奶和三个未长大的孩子,最大的七岁,最小的刚满两生日。临终时,三爷爷拉着她的手只说一句,“对不起,不能陪你了,再找个疼你的人,好好活着。”
生活的重担都落到一个女人身上,好好活着,谈何容易!可三奶奶真是个要强的人,处理完三爷爷的后事,就背着小的,拉着大的拼命干活。干活可以暂时忘掉许多事,可以挣到钱养家 她要让孩子们体面地长大,否则对不起三爷爷,就是这种朴素的想法支撑着她帮着三个孩子都成了家。
没有人能真正了解她这些年的日子是怎么熬过来的,但那个烟袋锅儿一定懂得她的生活压力,精神寂寞......泛着光的铜烟袋和三奶奶身上的旱烟味就是戏文里的海誓山盟,五十多年的寂寞守望,谁又能说她不是痴情人呢!
爱情真的有点玄妙,它能把原本不相识的两个男女牢牢地拴在一起,为了那个人愿意以身相许,愿意交出一生的幸福。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爱至极成痴,最痴的爱不是殉情,而是为你活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