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选书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对于选书用了很长篇幅,主要是平时收集书籍的信息,从书名、作者、出版社、再加上备注,不管是在什么地方看到的书名,有些兴趣,都一律记下来。当然这样可能会记录很多,后期可以整理下。还可以用便利贴写上,然后去实体店看,在决定是否购买。当然可以用APP,比如在亚马逊里有心愿书单。
我有时候也会记录一些书名,一般会反复确认,推荐的人多了,才会决定购买。当然也脑袋一热买过一些书,实际上没看完。
关于选书,这段时间的体会是,要买经典书,第一手书,除非是自己读不懂,才买解读的书。比如《黄帝内经》,我是真读不懂,很多字都不认识,还是需要白话解读的。
出版社的习惯,现在对几个出版社开始有了信任感,比如中信出版社是目前感觉挺好的,《三国演义》是人民出版社的版本好。
笔记让读书一目了然,即使是“2019年4月13日,我读了《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比我想象中有意思”这样的话,也比看过一句话没记录要好,关键是坚持下去。当然不一定要写的这么简单,也许这句话可以作为读书笔记的微习惯。
每本书读完,都可以总结下自己的体会,写下来几句感悟也是可以的,以思想输出为前提,从简从速,简要记录即可。我还有很多没做到。可以从一句话开始,主要是些自己的理解。
不是“因为读了书才写读书笔记”,而是“为了写读书笔记而读书”——哈哈,现在就是为了写读书笔记才读书,这就是读书打卡在我身上的作用。
每天都做些记录,给自己坚持读书带来一些仪式感,这样能促进自己坚持读书。假如过几天写一点,很容易让人坚持不下去。
不要为了写笔记走形式,必须真正理解了才行。——这个是我需要警惕的,读书是给自己读的,虽然打卡也是一种形式。
通读、重读、标记,也可以画直线、波浪线、圆圈,或者利用三种书签,这些方法都是为了更好的做笔记。
葱鲔(wei)火锅式读书笔记:这是本书让大家记忆最深的一个词,首先是这个词很个性,很有吸引性。摘抄与评论并存的特征,与这道菜种鱼肉和大葱的关系一样。
第一步写上六位数的日期(如190413),内容要用大一些的字体。每次换行都要留一行空白,而每个段落之间留两行空白,便于日后重读、插入文字和更正修改。用 在段落前标注,要原汁原味。
第二步是摘抄和写评论。首先重读一遍用笔做过记号的内容,严格筛选出自己认为可以多度几遍的部分,经过五六遍的反复阅读,最后筛选出的内容不会太多。用在段前标注,写自己的思考或补充。
不一定每本书都这样写,可以简化,主要是利用比较促进对书的内容的理解和消化。也可以只摘抄或评论。
写总结比摘抄要困难的多,所以还是摘抄更简单些。一定要摘抄自己心动的句子,
如果一本书颠覆了之前的观点,使自己的想法发生动摇,在重读或摘抄的过程中仍感觉震撼,这样的文字才是真要需要摘抄的。
激发思想的火花。好主意不会凭空产生,不管是什么想法,都一定是对于某种刺激做出的回应。读书时获得的感想,才真正是原创思考的源泉。
剪报或复印的文章,也是一种摘抄方法。
重读书评参照第三方观点,也可以加深理解。
经过时间积淀的精华,是真正留给自己的印象。
读书笔记是与书交流过的证据,读书体验比书本身更重要。养成重读笔记的习惯。做好笔记是写好文章的基础,创意源自既有信息组合。
重读笔记可以帮助记忆哪些信息大概在什么地方,笔记本上做好标识,也可以利用便签,还可以用电子表格做好检索,哪个笔记本里有什么信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