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课时间
2022年5月16日20:00-21:30
讲课老师
江岚——中国古典文学博士、教育技术学硕士。
讲课地点
腾讯会议APP
01诗词的启蒙
现在就先从几个问题入手,分析一下:
1、古人学诗词从什么时候启蒙?
答:3至4岁就开始学,从背三字经开始,然后是诗经、诸子百家等。先学会背。
2、为什么古时候会有那么多神童?”
答案:不是智商高,而是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引起的,还有就是启蒙早,这些都是次要原因。还有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古代有童子科考试。汉代有把年幼才俊者拜为童子郎(12—16岁能'情通经典'者),赐以官职;唐以后科举特设童子举。唐制十岁以下能通经者、宋制十五岁以下能通经作诗赋者,皆可应试,及第后予以出身并授以官职。
古人小孩子启蒙得早,家庭重视,还有社会环境的影响,出现7岁能赋诗就不奇怪了。
3、社会风气
古人学诗词的目的是什么?
答:小时候为了在童子科考试出名,通过了被当成“神童”,不仅得到荣誉,还有一定的官职。所以,古时候的社会风气给学诗词营造了一个好的风气。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古人要求孩子学诗词,是因为他们都想要孩子以后变得体面,说话文雅,而不被别人笑话。
02古时候几位神童的诗
第一首,骆宾王的《咏鹅》。
当时有位客人到他家拜访,见其聪明伶俐,有意考校他一番,便指着池塘里的白鹅,令他赋诗一首。
他略加思索后,便吟出了“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首千古绝唱。
第一句是声音,听觉。第二句是形态,动作。第三、四句是对子,颜色和动作。整首诗画面感十足。
第二首,佚名《送兄》
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稀。
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
这首诗收录在《全唐诗》中,作者是一名七岁的女童,姓甚名谁已不得而知,只知她大概是武后时期的人,家乡在南海一带,素有才名,武后召见她,命她以“送兄”为题,赋诗一首。
诗歌首句开门见山地道出了离情别意。
“云初起”一语双关,既描写了当时云雾迷蒙的环境,也暗指诗人因离别,心中愁云顿起。
第二句的“离亭”和“别路”相呼应,虽是简简单单的四字,整个离别的环境便跃然纸上了。
而“叶正稀”也是一笔两用,既点明了季节——秋季,渲染了萧瑟的氛围,也暗含折柳送别之意。
三四句借景抒情,借成群结队的大雁,来反衬她和兄长同去去不能不同归的悲痛之情。
全诗只有短短20字,却淋漓尽致地抒发了离愁别绪,极自然又极深刻,看似平淡却蕴含着无数深情,连一向挑剔的明朝文学家高棅也忍不住在《增订评注唐诗正声》中盛赞“何物女子,有此典雅”。
第三首,唐代缪氏子的《赋新月》
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
时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团圆照满天。
这首诗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人小志大,准备成就一番经世济民大事业的豪迈气概。 这首诗的小作者借咏新月来表达自己的远大志向。
诗的另外一种意思是说,别看我这个时候年纪小,长大了可要做光照天下的大事业。
把自己比作月,未上弦。把皇帝比做碧霄。别看我现在还小,待他日如十五的月亮一样,团圆完满,光照天下。
三首童诗一个比一个意境要好。一个入景,一个入情,一个言志。
第一课小结:诗词的好坏,并不是越朦胧越好。好的诗词,一定是表达准确的,情与景交融,托物而言志。真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