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万万没想到》,是被书名的副标题所吸引——“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作为一名文科生,想了解什么是“理工科思维”。看《万万没想到》,是被书名的副标题所吸引——“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作为一名文科生,想了解什么是“理工科思维”。
1.什么是“理工科思维”
既然讲“理工科思维”,必然涉及到“文人思维”。
作者称“文人思维”是“常识思维”,即针对每个特定动作的价值判断,分辨善恶美丑。文人把弘扬真善美和鞭挞假恶丑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文人对事物的议论是感叹式的。
而现代社会产生了另一种思维,是“反常识”的,不同于文人的发感叹,而是基于“计算”的“取舍思维”(tradeoff)。取舍思维需要我们知道每一个事物的利弊。理想中的“帕累托改进”(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毕竟是极少存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有利必有弊。“理工科思维”首先会做利弊分析,再做选择。而文人拿道德作为借口,“不重知识重姿势”。
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洗漱一书中,把人脑分为两套思维系统“系统1”和“系统2”。“系统1”自动起作用,能迅速对事物给出一个很难被改变的第一印象。“系统2”费力而缓慢,需要集中注意力进行复杂的计算。文人思维即系统1的产物,理工科思维是系统2的产物。
因此,我的理解,文人思维更侧重于定性分析,而理工科思维侧重于定量分析。
2.如何运用“理工科思维”
简而言之,理工科思维最根本的方法就是量化输入、预计输出。书中举了大量例子,都是通过做科学实验、数据统计进行定量分析,用大数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正所谓事实胜于雄辩。
如,怎样用统计实验检验“灵魂转世”。
例一:“确认偏误”
“确认偏误”,即每个人都爱看能印证自己已有观念的东西。
列纳德·蒙洛迪诺(即《时间简史》《大设计》的第二作者,第一作者是霍金)《潜意识:控制你行为的秘密》一书中说,人做判断的时候有两种机制:一种是“科学家机制”,先有证据再下结论;一种是“律师机制”,先有了结论再去找证据。
科学家是很少的,所以,大多数人使用的是“律师机制”思考问题。我们不爱看与自己原有观念不一样的东西,甚至会直接忽略。这就是“确认偏误”。
如何用“理工科思维”来证明这个判断呢?借助实验和统计。
实验者给每个接受测试的学生发一套性格测试题让他们做,然后说根据每个人的答案给其各自分析出来了一份“性格概况”,让学生评价这个概况描述得准不准。每个人都表示很准。而事实上每个人拿到的性格概况都是完全一样的。由此可以看到,人们更愿意看到说的跟自己一样的地方,并忽略不一样的地方。
所以,互联网不是一个调查民意的好地方。
例二:科学的励志
现在书店最显眼的地方摆放着的都是励志书籍,内容多为成功人士的个人感悟、八卦轶事、心灵鸡汤等。这些道理都很正确,但是否可重复、可复制呢?
而科学的励志,可以证明经验具有普遍性,成功可以被复制。
作者认为“科学家,是励志领域一股拨乱反正的势力”。
怎样科学的励志?即通过进行大规模的统计,寻找出什么品质对成功最重要。
结果对大学生的三十多项品质进行统计,发现排除智力因素,最能左右成绩的品质只有一个:自控。
而自控,需要意志力。实验又表明,意志力是一种生理机能。是有限的,用在这里就不能用在那里。
一个途径是,通过补充能量来提高意志力,这个能量来自于血液中的葡萄糖。因此,低血糖患者的意志力就比较弱,比较难集中注意力和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
另外,实验发现,做选择也会消耗意志力。这可以称之为“疲劳决策”。比如,买东西的时候,销售员不停的推销之下,等到你连续决策到累了以后,就会很容易认同销售员的推荐。并且,如果采取先易后难的选择顺序,顾客对购物体验的评价往往更高。“疲劳决策”也适用于任何做决策的时候。
另外一个途径是,经常做一些小事来训练提高意志力,然后把它用在其他事上。
3.“理工科思维”中的日常智慧
除了统计、定量分析方法,“理工科思维”本身还蕴含着很多理解世界的观念、方法、人生智慧。
例一:概率论的智慧
作者认为概率论是现代公民必备的知识,用概率论理解世界,会让我们的认识发生根本变化。
作者归纳为“五个智慧”,随机、误差、赌徒谬误、在没有规律的地方发现规律、小数定律。
——随机
概率论最基础的思想是,有些事情是无缘无故地发生的。
真实世界,充满了不可控的偶然。而人们经常错误地理解偶然,总想用必然去解释偶然。
理解了“随机性”的存在,就明白有些事情即便发生了,也没有太多可供解读的意义,不值得较真。对于极小概率事故是不值得过度反应的,否则只会把错误变成伤疤。
——误差
偶然因素永远存在,即使再精确的实验条件也无法完全避免随机干扰的影响。
“真实值”是极其难得到的。一般科学实验结果,都会在测量结果上加一个误差范围。
理解了“误差”的存在,就明白要学会忽略误差范围内的任何波动。(类似于格式塔中的“极性”,在两极之间的连续谱上灵活移动,才是一个健康的人格。)
——赌徒谬误
赌徒谬误认为前面多次出现的号码不会继续出现。比如,赌博中号码2已经连续出现了3期,而号码6已经连续出现了5期,则下一次号码中再出现2的概率明显大于6。
而实际上,下一次出现的号码跟前面所有的结果没有任何联系。
要学会理解独立随机事件,有些已经发生了的事情不会影响未来。
——在没有规律的地方发现规律
独立随机事件的发生是没有规律和不可预测的。
人脑擅长理解规律,不擅长于理解随机性。因为发现规律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生存下去。这也可以用系统1和系统2来理解。
在数据足够多的情况下,人们可以找到任何自己想要的规律,只要不在乎这些规律的有个性和自洽性(自洽即几件事情能够互相解释,形成一个完备的逻辑系统)。
——小数定律
在数据足够少的情况下,有些规律会自己跳出来。数据少,随机现象可以看上去“很不随机”,甚至非常整齐,显得好像真有规律。丹尼尔.卡尼曼戏称为“小数定律”。
比如,关于世界杯的“巴西队的礼物”1982轴心定律“。
对应的“大数定律”,则认为如果统计样本足够大,那么事物出现的频率就能无限接近它的理论概率。
作者认为,目前大多数的心理学实验的弊端在于只做一次,且还是在实验室里,所以是“喝一口的心理学”,而不是“喝一瓶的心理学”。我理解,这也是小数定律在起作用。
理解“小数定律”,就明白我们不能只凭自己的经验,哪怕是加上家人和朋友的经验去对事物做出判断。
4.“理工科思维”的学习方法
作者提出,科学的练习方法是“刻意练习”。
这个结论的获得也是“理工科思维”。是心理学家们在长达二三十年的时间中,通过系统分析各个领域内专家的训练方法,并与神经科学及认知科学最新研究成果相结合得出来的结论。
“刻意练习”这个概念,由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首次提出。
本书作者归纳为四点:
——只在“学习区”练习;
——把要训练的内容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一个小块进行重复练习;
——在整个练习过程中,随时能获得有效的反馈;
——练习时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氛围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悉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两者中间的是“学习区”。
在“舒适区”做事,叫生活;在“学习区”做事,才叫练习。
作者认为“练习的精髓,是要持续地做好自己做不好的事情”,而《精进》认为要专注于发扬自己的优势。
在练习的过程中,获得及时反馈很重要。为了证明这个观点,两位心理学家曾经全程观察约翰·伍登(是美国最具传奇色彩的大学篮球教练,他曾经率领UCLA队在12年内获得10次NCAA冠军)的训练课,记录下来他给球员发出的每一条指令。通过对记录的2326条指令进行分析,其中表扬6.9%,不满6.6%,75%是纯粹的信息,教球员做什么动作、怎么做。这个例子,对于学校老师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知识不能仅仅是机械地“存在”我们的脑子里面,而必须以一种个性化的结构“长在”脑子里。而这个长的过程,可以借助于记笔记,做好自己的“playbook”。
好的笔记必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清晰地表现每一章的逻辑脉络;
带走书中所有的亮点;
有大量自己的看法和心得;
发现这本书和以前读过的其他书或文章的联系。
作者写作本书的一个方法是,借鉴文学手法,把学术研究成果穿插在巧妙的叙事之中。即提出一个观点,引述一些学术研究成果、其他书中的观点、名人事例等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这一点与之前看的《精进》基本一致,也是此类工具书籍常用写法。
记笔记,是对一本书最大的敬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