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把时间当作朋友 读书笔记之六

把时间当作朋友 读书笔记之六

作者: 段姑娘减肥教练 | 来源:发表于2018-12-05 08:15 被阅读0次

01勤于思考

思考,更准确地说,独立思考,只不过是从别人那里知道一个结论的时候,自己动脑重新推演一遍,看看得出结论的过程有没有漏洞和不合理的地方,衡量一下结论到底有没有道理的过程。这个过程没那么复杂,也没什么玄妙,不过是一个正常的有脑子的人应该做的事情而已。

拒绝独立思考、把思考的工作交给别人,不仅不省时间,恰恰相反,非常浪费时间——甚至浪费一生的时间。

很多人就是这样,坚持拒绝思考,然后用天下最累的方式生活而不自知。大哲学家罗素曾观察到这个现象,他为之奇怪并慨叹,“很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思考”,然后戏谑道,“实际上,他们确实死得很快。”

02思维陷阱

维基百科上有一个专门的页面,上面罗列了常见的形式逻辑错误和非形式逻辑错误。但实际上,导致人们犯下这些逻辑错误的最重要的原因只有两个——概念不清和拒绝接受不确定性。

所谓“脑子混乱”的人,其主要特点就是把根本不是一回事的东西当作一回事。

不接受,或者不勇于接受不确定性,会直接导致很多认知上和逻辑上的错误。由此引起的逻辑错误实际上是心理问题,而并非只是欠缺逻辑学训练。

03因果关系

人类的思考离不开对因果关系的分析。人们根深蒂固地认为因果关系无所不在,而大多情况下事实也确实如此。可问题在于,因果关系分析往往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简单,人们也常常由于因果关系分析错误而得出错误的结论且不自知,进而莫名其妙地作出错误的决定,走上错误的路。走在错误的路上,时间越久,效率越高,结果越可怕。

分析因果关系是我们在决定是否接受某个观点之前必做的功课。所谓的思维缜密,其实并非常人想象得那么高不可攀,事实上可能恰恰相反——做到并不难。很多人做不到的原因无非两个:一,习惯性拒绝思考;二,不懂得应该如何思考。而前者往往是由后者长期作用造成的。

04相关命题:

有70%以上的人分不清楚原命题和逆命题之间的区别。

05举证责任:

“谁主张,谁举证”不仅是一个法律术语,它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可惜,大多数人并未在意。

要求对方证明“你没欠我10万元”,如若无法证明,就认定“你欠我10万元”,明显是纯粹的无理取闹。

因此,尽管很多人连“举证责任”这个概念都没听说过,却可以仅凭潜意识就知道其中的难易之分,进而将其运用到狡辩之中。更可怜的是那些已经开始狡辩却不自知的人——他们已经误入歧途,却以为自己在“上下求索”。

06案例局限

爱迪生是不是一个特别努力的人,本质上与我们没什么关系,我们该努力还得努力,不应该仅仅因为别人努力或者不努力,我们就放弃努力。

尽管很多时候我们只能利用案例来说明道理,就像本书第1章“我的案例”一节里那样。可是,在使用案例说明道理的时候,要时时刻刻注意案例和结论之间的实际逻辑关系,尽量避免以偏概全。

07对立论证

人们可能基于一模一样的原因作出截然相反的决定。换句话说,就是用同样的论据证明截然相反的论点。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种情况,只不过表现形式多少有些不同。

许多人意识不到对立论证的存在,只不过是因为心智未被开启,不懂得运用恰当的思考工具而已。一旦意识到对立论证的存在,应该“哪一个更合理、更现实就接受哪一个”,而非“哪一个更积极就接受哪一个”,因为后者只是自我欺骗而已。

08张冠李戴

有时候,论点和论据之间尽管全无逻辑联系,却可以用一种“显然合理”的姿态绑在一起——好像还有那么一批人热衷于如此操作,因为他们发现这样张冠李戴、胡搅蛮缠竟然非常奏效。

09辨析感悟:

反思能力是人类独有的能力之一,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常说“光想是没用的”,因为反思的结果并不一定有价值,很可能顶多是“感悟”,离“道理”还差十万八千里。

一方面,我们倾听任何人讲话的时候,都不应该带着防备、质疑的心态,那样可能会让我们遗漏重要的信息,因为心态会成为有色眼镜,使得我们只能收到过滤之后的信息。但另一方面,我们最终若是对所获得的全部信息不加分析、不加思考地全盘接受,也同样是危险的、有害的。

人类普遍拥有的一个认知偏差就是:把成功揽到自己身上,把失败归咎于别人或者坏运气。这在心理学上有个术语——自利性偏差这里提供一个很实用的建议:与其关注成功者,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努力从失败者身上汲取经验。

有一句话值得牢记:人家说什么你就信什么,挺傻的。

一方面要多花心思分辨,另一方面要多花时间真正了解自己,以便能够避开“一概而论、生搬硬套”可能带来的灾难。

10克服恐惧:

一个人的强与弱,实际上就相当于他的勇气减去他的恐惧之后的分值——如果是正数,那么他是强的;如果是负数,那么他是弱的。所有人的起点都是负数。但凡是人,都要经过很多的挣扎才能使这个算式的结果变成正数。并且无论是谁、无论这个人有多强,都不可能完全消除恐惧。勇气可能等于零,恐惧却永远大于零。

古人说,人贵自知。摆脱“自以为是”陷阱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正视自己的恐惧,因为恐惧永远存在。

11辅助工具:

尽管我们使用语言表达我们的思维,可是,思考和表达并不总是一前一后。有些时候,我们的思维会因我们所使用的语言(表达手段之一)而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

恰当而又正确地使用语言,可以帮助修复思维漏洞。一旦明白个中道理,我们就会发现,语言就是一个便宜(甚至免费)而又有效的辅助工具。

以下一些句式最好经常使用,因为它们特别有助于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并且也有刺激思考的作用:

……是一回事,而……是另外一回事。

……和……其实根本不是一回事。

……不一定……

……可是,这并不意味着……

……也许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解释)。

……看起来像……可是……

……而事实却可能远比看起来的更为复杂(简单)。

……然而,(这个论断)反过来(陈述)却不一定成立,因为……

……其实很可能与……根本就没有任何关系。

……和……之间不一定是单纯的因果关系,它们也可能互为因果。

……和……之间的比较也许没有任何意义。

……其实不过是表面现象,其背后的本质是……

……有一个通常被忽略的前提。

……尽管听起来很有道理,然而却完全不现实。

……也许有人会说……但是这种质疑却……

相关文章

  • 把时间当作朋友之六

    继续读《把时间当作朋友》,上次读到第3章的5-8节。 讲的是方法论并行和串行,在小学应该就是学过华罗庚老先生用烧水...

  • 把时间当作朋友 读书笔记之六

    01勤于思考 思考,更准确地说,独立思考,只不过是从别人那里知道一个结论的时候,自己动脑重新推演一遍,看看得出结论...

  • 把时间当作朋友(六)

    2018.04.11 阅读者:life.笨女人 阅读书名:把时间当作朋友 阅读页数:第98-110页(全文334页...

  • 《把时间当作朋友》(六)

    作者在成功学这一方面写了很多,用他的话说这个话题可以写两本书,原因是他不希望美好的东西被扭曲,如同布鲁诺冒着生命危...

  • 《把时间当作朋友》读书笔记(六)

    对于《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这已经是分享的第六篇文章了。其实每一次的分享都是为了让自己对这本书有更清晰透彻的理解...

  • 读书笔记之《把时间当作朋友》

    这本书从很多细节上说明如何提升自己,方法和方向都很多,目的是提高学习和生活水平。其中有几点印象很深: 1.认清现实...

  • 读书笔记之《把时间当作朋友》

    作为一个拖延癌晚期但还未弃疗的患者,决心从效率下手,拯救自我,于是开始关注“时间管理”。李笑来老师的《把时间当作朋...

  • 《把时间当作朋友》之读书笔记

    Day 24 2019.2.3 分享如何开启心智 p1-117 为什么要开启心智呢?什么是心智呢?心智就是其过往获...

  • 《把时间当作朋友》之读书笔记

    Day 25 2019.2.4 分享学习 第四章 如今是信息化的时代,是否被电子产品绑架了呢? 近日在老家准备过年...

  • 读书笔记之《把时间当作朋友》

    几年前看过《把时间当作朋友》,今天再看,发现以前等于没看过,完全不记得有这些内容。 于是决定给自己写个读书笔记,帮...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把时间当作朋友 读书笔记之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sab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