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一切问题一方面来自于家庭问题,另一方面也来自于老师的教育问题。《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教学8年了,大部分都是教高年段,今年还是第一次当小学一年级的班主任,虽然我能把大孩子教得很好,但是面对这一群整天跟麻雀似的叽叽喳喳的孩子,我突然不知道用怎样的方法管理这些不懂事的孩子,一开始每天看到他们头都大了。记得开学两周后跟李校长和张校长的一次座谈会上谈感受,我说自己这两周最大的感受就是:“崩溃和成长”。孩子们会因为一点小事,一窝蜂似的跑到老师那儿告状。鸡毛蒜皮大的小事说得好像发生了世界大战一样恐怖。什么都不会,得手把手教,就连怎么扫地,怎么站队,也不知教多少遍,每天搞得我疲惫不堪。那时候总盼着他们快快长大,盼着自己什么时候能熬出来。更可气的是有的孩子,上课一点也不遵守纪律,不管老师说多少遍都是耳旁风,一会儿就忘了。屁股底下像安了个转轴一样,不停的动,无论老师怎么说,好像这些话都和他没有关系。看到他们,我觉得自己好无奈。可是工作还得继续,我摸着石头过河,这四个多月的每时每刻,尝到了做一个“孩子王”的酸甜苦辣,有崩溃,有成长,更多的是一种幸福,也有对一年级班主任的一些感悟。
从这些调皮鬼刚入学开始,我一刻也不敢放松,可以说寸步不离。一年级的孩子对于小学的生活感到好奇和陌生,所以开学的前两个月最重要是对他们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从日常的一点一滴做起,首先教他们坐姿,如何站,如何排队,如何就餐,如何向老师打招呼,如何回答老师的提问。上课的40分钟实在是不够,光是提醒他们坐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得花掉不少时间。
班上有一名孩子,从小和老人一起生活,被宠成一个“混世魔王”,行为习惯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各学科老师都会来反应他的问题,班里每天都有他的事,就连写课堂作业都需要拿回家依靠家长来完成,有时爱捉弄同学,用笔画周围同学的课本,用水泼在同学的作业本上,还不许同学报告,性格特别任性。这很让我伤脑筋。看到孩子这样的行为,我认为他就是渴望老师和同学们对他的关注,所以我慢慢地给他讲道理:“现在你是小学生了,要做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小学生。”教他换位思考:“如果别人这样对你,你会高兴吗?”……而他对我的方法真是刀枪不入,总是“虚心接受,坚决不改”。于是,我向这位学生的家长反映了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家长很配合但也无可奈何,一学期了孩子的问题几乎没有太大改观,在他面前,我虽然放弃了立杆见影改造他的想法,但也从没有放弃他,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只要在我班里,就由不得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今天不做作业,课间一定要补起来,今天泼水在同学的作业本上就罚他拖地 ,我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他的行为也是反反复复,时好时坏。经过四个多月后,最近他的行为习惯稍微改了一些。有一天中午放学,班上的值日生都走光了,孩子把班级的地弄得很脏,我拿起拖把正拖着地,不知什么时候,这个孩子也拿起拖把帮我拖地,说:“老师我帮你拖地,我等你,这样你就可以早点和我一起去食堂吃饭”。那一瞬间,我的心暖暖的,原来这个“混世魔王”也有可爱的一面,我对自己说:“耐心等待,花儿最终会开的”。还有一次,课前我给每位同学发了一张课堂的习题页子,因为部分同学不在教室,他却主动去每一位同学的座位上用语文课本把这张习题页子压住。我问他:“你干嘛呢?怎么不出去玩?”他很淡定的告诉我:“我怕这些纸刮飞了,他们回来就找不到了。”多细心的孩子啊,瞬间让我觉得孩子长大了。
通过孩子的表现,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看花开的人必须经过花蕾的孕育,凸现,含苞待放的等待。对一群刚刚踏入小学校园稚气的孩子的成长,对一个学生身上“顽疾”的去除,不是几天的事,需要我们耐心的等待。
听,花开的声音,像阳光洒向晨雾般轻柔而温暖,又像月色隐入湖心般迷幻而浪漫,这是心灵的盛开,是生命的绽放。我喜欢倾听花开的声音。
快一学期了,我试着让自己静下心来,去听学生们的读书声,去欣赏学生们那背书时摇头晃脑的神情,我会侧耳过去,听听他们打某个同学的“小报告”,说说同桌的“坏话”,看他们的“手舞足蹈”,听他们讲心中的乐事。
其实一年级的学生就象是一张白纸,你在上面画什么,他就是什么样子。所以这就要求老师要有一颗博爱的心,爱每一个学生。微笑必不可少,严厉也不能无,恩威要掌握好度。这个年龄的孩子模仿能力是很强的,老师的一言一行对他们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言传身教在这个阶段尤其重要。因此作为老师必须身正心正,品行正才能教育出优秀的孩子。
言教不如身教,我的所作所为,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孩子身上的问题,能折射一个家庭教育的思想言行,更能反映一个老师教育的思想言行,孩子就是我们大人的一面镜子。
花儿总在一年四季里绽放,花开的声音也总在悄悄地进行。 蹲下身子,弯下腰杆,静下心来,倾听花开的声音。我们彼此守望,未来也便充满希望。
守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