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从阿拉伯半岛传到欧洲之前,是穆斯林人奉为神品的代酒饮料,因为在《古兰经》中明明白白写着不能喝酒。咖啡历史上的17世纪和19世纪英国也先后两次掀起过禁酒热潮。虽然英国是历史上进口咖啡最早的欧洲国家之一,但是咖啡辉煌的历史却十分短暂。英国当地人在家中的热饮以茶为主,不过因为英国没有茶馆,所以到公共场合喝茶也需要到咖啡馆。
伦敦的咖啡馆与维也纳的咖啡馆不同,它诞生之初就带着阶层色彩而不是那么平民化。有时候重要人物之间的话题过于敏感,很容易招惹麻烦。所以大多数咖啡馆会贴出“莫谈神事”的告示,聪明的老板们还会运用咖啡馆的特殊社交属性做些广告。这句经典的广告语“咖啡能让人变成一味像哲学家那样态度严肃,熟思远虑。”出自英国讽刺文学大师乔纳·森斯威夫特,就是我们熟悉的《格列佛游记》的作者视咖啡如命,平时除了睡觉,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泡在咖啡馆,他跟别人通信用的也是咖啡馆地址。
由于咖啡馆流行之后,很多人整天泡在咖啡馆里高谈阔论,空想未来,以至于耽误了正经工作,引发不少家庭矛盾。加上咖啡馆与酿酒业的经济冲突日益激烈。1675年查尔斯二世就签发了关闭咖啡馆的命令,但咖啡的拥趸们把矛头对着酒馆文化。相对于那里的混乱,咖啡馆相对安静、有序、文明。经过据理力争,咖啡馆得以重新营业,但是里面禁止卖酒。
到了19世纪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紧张而机械。无论穷人还是富人,赚钱都成了一致的目标。在咖啡馆打发闲暇时光的人越来越少。另一方面,茶在英国日益流行,咖啡渐渐被冷落。许多咖啡馆惨淡经营,纷纷倒闭,一些幸存下来的也转手给了阿拉伯人,土耳其人、希腊人和西西里移民……到了19世纪80年代,当时禁酒运动需要帮助大批因酗酒而使劳动力降低或者丧失的产业工人。热心的社会活动家鼓励开办一种新的咖啡厅,并且写了咖啡是“代替啤酒的温馨饮料”这样的广告词。
咖啡馆发传单给工人们来这里喝茶或咖啡,还为他们免费加工食品。有时候会办一些知识讲座,发放免费的报纸杂志。有些咖啡馆还为客人准备了桌球、想骑、纸牌等娱乐设施,一时间人头攒动。还有一些穷困潦倒的艺术家聚集在此,讨论着乌托邦的理想和自己伟大的艺术理念。
原本希望通过咖啡馆打造出“新工人阶级”,可惜咖啡没能替代酒精的作用,麻醉痛苦的人生。免费加工食品也解决不了劳动者贫困的问题,慈善终究没能替代咖啡馆的运营,最后伦敦街头又只剩下酒馆,咖啡店越来越少。这种现象直到二战结束以后,才伴随着战后经济的复兴有所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