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跑时听音乐控制跑步的速度,改成慢走后,换成了听课件。2017年6月至今陆续听了国立台湾大学欧丽娟老师讲的《红楼梦》、成甲说书的《简单的逻辑》《番茄工作法》、国立台湾大学吕世浩老师的《史记》、《伊利亚特》。
一直认为听的效果远不如读、读远不如写。因为在单位时间内这三种方式接受的信息量一次递减。它们所调用的器官也不同
听用到耳朵、读用到耳朵和嘴巴、写用到眼睛和手。虽然它们都用到大脑,但使用的程度不同。这一点从听课容易跑神儿;读跑神儿会不那么厉害,但容易忽略细节;写最不容易跑神儿,也更容易注意到细节可以感受到。这是因为受器官本身的限制,单位时间内接收到的信息量不同。听接收到的最多,写则最少。少即是多。
因此,我很是瞧不上早上听课的这种学习方式,退而求其次不得不如此罢了。
周一到周五早晨大约走45分钟,听课45分钟。当今年将学习的目光真正转向国学典籍《论语》《孙子兵法》《史记》开始阅读时,才发现早晨的课不是白听的。
《红楼梦》的课程中欧丽娟老师介绍了很多古人生存的环境、想法及这些想法在历史中的演变。简单来说,就是将曹雪芹先生到底集了哪些大成一一抽丝剥茧。更重要的是,教导了很多做人处事的道理。(关于这些道理,以后一一道来)
《史记》的课程中吕世浩老师用实例教导该如何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这指的是在思想层面。在学习层面,讲解了一些字在古代的意思,古今的不同之处。
因为只是听,实在是没有记住太多,大多是“灌耳音”。
今年阅读了近一个月的国学典籍,突然意识到,阅读的过程还算流畅,起码没有因为是古书而出现畏难情绪。这让我想起了高中时学英语的经历。
当时很流行“空中英语”这个广播节目。放学路上戴着妈妈特地为我买的耳机式收音机,一路听。路上的嘈杂、超出我生词量的广播节目,能听懂的往往是一句两句话。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听懂的越来越多,英语学习不费吹灰之力就拿高分。
潜移默化出自《颜氏家训·慕贤》“潜移暗化,自然似之。”我想,这些经历便是这个道理了。
250天,每天坚持写作之127/250,日拱一卒。因与果在时间上往往是不连续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