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作者:宋•王观
![](https://img.haomeiwen.com/i3095874/e57a5dd3cbb0bfe1.jpeg)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这是一首送别词,作者以新巧的构思和轻快的笔调,表达了惜春和惜别这一主题。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古人常用“眼如秋水,眉如春山”来形容女子的楚楚动人,而作者在此处却倒过来比喻,说盈盈绿水好像美人流动的眼波,簇簇青山好像美人蹙起的眉头,以眼波和眉峰来比喻水和山,把江南的山水之美表现得灵动传神。
这样的比喻让人耳目一新,而且运用了移情手法,把山水写得有情有义,它们仿佛也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水是眼波横”,让人联想到送别时的泪眼,“聚”字有力地表现了作者心中的离愁,因不舍友人离去而眉头紧蹙。这两句是写作者对友人归途的远眺,视线与友人归途的山水相连,目送着友人离去,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惜别深情。
第二句以设问的方式道出了友人此行的目的地——“眉眼盈盈处”。
眉眼盈盈处
“盈盈”常用来形容水的清澈和美人的仪态娇美,词人巧妙地把二者糅合在一起,赞美了江南山水的秀丽。
“眉眼盈盈处”中的“眉眼”,是谁的眉眼呢?
“眉眼盈盈处”,既是指友人将要去的浙东,是“眼波横”,“眉峰聚”的旖旎山水,同时也是指作者深情送别的目光,表达了无论友人走到哪里,自己的目光都会一路追随而去,语意双关,却又含而不露。
“一切景语皆情语”,词人借写景,写出了送别友人时的一往情深。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下阕开头,一连两个“送”字,点明了“送别”这一主题,也表明了送别友人的时间——暮春。两个“送”字,两个“归”字,把季节和人紧密相连,表明了友人与春天一同归去。
一个“才”,一个“又”,作者的情感层层递进。刚刚送走了春天,现在又要送你走了——伤春之情又添离愁别绪,本是伤感、惆怅的,但一想到友人是回到春光正好的浙东去,作者也为他的幸运而感到欣慰。“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北方的春天虽然过去了,可是江南依然春光明媚,希望你能够赶上春天的脚步。结尾语调明快,美好的祝福冲淡了离别的忧愁。
千万和春住
“千万”二字道出了词人对好友的殷殷叮嘱——希望你不要错过江南的春天,如果正好赶上了,一定要把春天留住啊。
作者仅仅是希望友人和春天在一起吗?我想,“和春住”表达的不仅是祝愿朋友与春同在,享受美丽的江南春光,同时也是祝福他能有美好的前程,生活得幸福、快乐。
这首词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词,它没有“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的渐行渐远,没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凄凉、悲痛,也没有“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的无奈和感伤。它是轻松明快的。新颖的比喻,清丽的词语,含蓄的情感,让它有一种不寻常的美。
在中国诗词大会中,蒙曼老师曾说过,这首词“又俏丽又有情意”。词人把浙东的山水比做美人,朋友就要到那样的山水中去,好像在说他就要到美人的怀抱中去,所以这样的离别就不像一般的离别那样愁肠满怀,而且有一种俏皮。
人生难免有别离,能把不舍之情化为深情祝愿,也是一种豁达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3095874/c764c71c172399ee.jpe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