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国班主任研修2.0读后感之七:在倾听中阅读在阅读中倾听 程 露

中国班主任研修2.0读后感之七:在倾听中阅读在阅读中倾听 程 露

作者: 武义实小程露老师 | 来源:发表于2018-07-27 22:34 被阅读0次

    中国班主任研修2.0读后感之七:

          在倾听中阅读  在阅读中倾听

    ——听王丽华老师讲座后二读袁文娟老师的《教育需要坚守“儿童立场”》

              浙江省武义县实验小学  程  露

    终于结束了磨人进阶培训,今天是最后一天,也是我觉得特别有收获的一天,或许是因为需要点评的关系,不,不能说点评,只能是说分享自己的听后感,所以听的格外认真。其实我对于即兴的发言并不在行,总是觉得自己说的漏洞百出,不成体系。今天听讲座前,我给自己提了要求,要求自己尽可能地听懂老师话语背后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

    今天的讲座是由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加州州立大学圣贝纳迪诺分校访问学者王丽华老师主讲,主题是《教师如何学做儿童研究》。王教授主要从“教师学做身边的儿童研究、教师学做有方法的儿童研究、教师在多方支持下学做儿童研究、教师学做儿童研究的伦理和准备”四个方面讲述了如何做儿童研究。一天下来,充满着各种事例,各种分析,各种理论架构,实在精彩。在这里,我想先分享我今天在课上所做的听后感发言内容:

    说实在的,培训两周能听到女性导师在做分享真的是少的可怜。对我来说,女性导师会让我更崇拜,喜欢她们的娓娓道来,更喜欢她们的“四两拨千斤”之感。关于听讲座我一般都会问自己三个问题:我听到了什么?我听懂了什么?我可以思考什么?我想今天我听到了非常鲜明的三点:

    1.儿童立场。无论是阐述的案例,还是解读的角度,都基于儿童的需求,时时处处都在提醒着我们需要转变观念,需要更多的从儿童的视角看问题。

    2.证据意识。现在是大数据时代,我们需要更多的基于证据的意识,需要具有把数据转化为证据的能力,即需要合理的分析,读懂儿童真正的需求。

    3.实然研究。基于真实的有效研究,不是应该是怎样的,而是真实是怎样的。

    从而带给我的思考又是什么?

    1.我真的能做到基于儿童立场进行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及研究吗?

    2.我所提取的数据能合理科学的展开分析吗?

    3.我对于学生的研究是否真实有效?是否能关注到学生日常生活出现的可研究的问题呢?

    答案似乎是否定的,我努力做着,却总会因为自己的思考去判断学生的需求,虽有收集孩子的问卷,却从没有认真去试图解读。真的也极少关注到学生真正的问题所在。一切都是需要我思考的。

    此刻我想起了苏联阿莫纳什维利所著的《孩子们,你们好!》这一本书中的一句话:想要了解儿童的秘密,想要揭示教育的技巧和教育学科学的秘密,先要把每一个儿童认做是自己的老师和教育者。

    这些与今天的读后感又有什么样的联系呢?王老师和袁老师都同样作为儿童的研究者,她们都提出了“儿童立场”这样一种概念,这意味着什么呢?

    一、教育观的转变:从教师本位走向学生本位

    我们的教育本就是面向儿童,如果说成人是一个世界,儿童就是另一个世界。儿童认为游戏就是工作,科学需要想象,但是成人说游戏和学习是两件事情。儿童的思想和世界是成人所不能替代建构,也不需要成人替代建构的。[1]说起来每个老师都能懂其中的内涵与价值意义,然而真的做到了吗?我相信且坚信没有,正如许多老师在谈起孩子的教育时,都会说“不是我们不让他们选择,而是他们的选择总是有问题”,我们还是在用自己老师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可是我们是否真正思考过:教师即独特的学生研究者。教师的一切工作均需建立在对所教学生的倾听与理解之上,否则不仅会贻误学生,而且有可能摧残学生。教师这一职业的最大特点之一:不是帮助学生发展,就是给学生发展带来损害,没有第三种可能。[2]如果这样看来,我们不转变自己的定位,一定是会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因此,我们必须逼着自己去改变,去读懂儿童,去走进儿童,用儿童的视角来看我们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二、方法论的转变:从应然研究走向实然研究

    就如袁老师文中的“告状”现象,几乎每个班都有,几乎每天都会发生,然而我就从来没有思考过为什么?只是当个消防员,有火就灭,无火即安。又如今天王老师所谈到的课堂中“提问”的研究,这个每节课都发现的简单现象,又隐藏着什么样的问题呢?这些司空见惯的教育现象,有什么值得研究的呢?

    老师们总会认为“告状”的孩子不好,解决后大多会告诫他们少告状;上课提问的现象更是如此,我们上课尤其是公开课,只要是有学生能回答就好,我的课上完就行,至于上课的效果可以通过课后的练习来补充。然而细细看来,“告状”也好,“提问”也罢,都在反应着不同孩子的不同情感需求与对老师的情感期待,这是简单的解决能满足的吗?是否应该更多的尊重与理解,更多的分析与解读,只有真正的站在儿童的立场看待儿童的教育和发展,主动走进孩子的心灵,才会尊重学生作出的决定和选择,理解学生的言行,与之产生思想与情感的共鸣,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并进入教育的最佳境界。也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蕴藏在学校教育中的宝藏——学生内在的发展资源![3]

    三、教育维度的新认知:从个别学生走向全体学生

    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习惯了几看到那几位相对“优秀”的孩子,此处的“优秀”并不是真正的优秀,或是只是在你眼中是优秀的,是出色的,是能与老师配合默契的。当我们总是关注那几个的时候,同时也在伤害着其他学生。那部分没能引起你注意的学生,不仅参与的权利、发表的意见的权利、实践体验的权利被剥压,而且因为“不突出”,其潜能开发也被忽视,从而错失了自我完善与发展的机会。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样的一种教育性的缺失加剧了同一群体中学生发展的不平衡。[4]也就是说,当我们的教育不能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每一位学生时,是不能与“儿童立场”挂上钩的。

    那是否意味着每个孩子同样的步伐前进呢?我想不是的,应该是每个孩子都在发展,都在成长,可能他们的步伐并不相同,但他们都得到了自己的发展,都以自己的步调学习生活着,都享受着这样的成长过程。

    洛佩兹老师曾写过一首诗,题目叫《我很特别》[5],我想正好非常适合来解读“儿童立场”的真正意蕴:

    我很特别

    老师,我可能做得不像你想要我做得那么好

    我不能像你一样清楚地讲话

    我不能像你一样流利地阅读

    我也不能像你一样用文字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但我是在以我自己的步调学习

    你看见了吗?

    参考文献:

    [1]袁文娟.教育需要坚守“儿童立场”[J].中国教育学刊,2017(9):90-93

    [2]王丽华.教师的儿童研究引论[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1

    [3]袁文娟.教育需要坚守“儿童立场”[J].中国教育学刊,2017(9):90-93

    [4]袁文娟.教育需要坚守“儿童立场”[J].中国教育学刊,2017(9):90-93

    [5]王丽华.教师的儿童研究引论[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132

    中国班主任研修2.0读后感之七:在倾听中阅读在阅读中倾听 程 露2018-07-27 中国班主任研修2.0读后感之七:在倾听中阅读在阅读中倾听 程 露2018-07-27 中国班主任研修2.0读后感之七:在倾听中阅读在阅读中倾听 程 露2018-07-27 中国班主任研修2.0读后感之七:在倾听中阅读在阅读中倾听 程 露2018-07-27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班主任研修2.0读后感之七:在倾听中阅读在阅读中倾听 程 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shn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