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节课的内容,主要讲三个方面:研究的本质;研究和学习两者之间更细微的区别;有效研究必备的三种意识。
研究的本质,是为了—更好,这个更好,是跟你的研究对象比。
如果单纯是学习,通过模仿,你顶多能够学得和你的模仿对象一样好,而想要超越你的学习对象,那你就得有研究的能力了。
说到更好,可以是获取更扎实的知识,也可以是掌握更先进的技能。但无论哪方面,想要更好,就需要你主动系统地探究和发现。
学习的动作是练习,跟随,和重复,可是研究不需要做这三个动作,研究是一门艺术,它像探照灯一样发散地去寻找,去涉猎,并不需要我们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它是一个信息收集和批判的过程。
学习就像一个在办公室做着重复工作的文员,研究就像在外面跑销售的销售经理,必须有目标和方向,而且还要懂得筛选和取舍。
而要训练研究能力的第一步,是唤醒你非常重要的三个意识:作品意识,目标意识和局外意识。
作品意识:研究精神的起点
作品意识的第一步,不是明确研究目标,而是建立研究的驱动,也就是研究的主动性,我们把它称之为作品意识。
一个人在开始研究之前,必定会有强烈的作品意识,这里指的是想把一件事做好的强烈愿望,把事情像生产一件作品一样去对待。
在作品的带动下,才能启动后面的整个研究,所以作品意识是研究的起点。
举个例子,有人炒菜炒了一辈子,厨艺从来都没有提高,但是有的人,炒菜半年就超越了那些炒了一辈子的人,甚至能出教程。
因为,前者对自己没要求,炒菜熟了就行,能吃就行,活着就行,至于活得质量高不高无所谓。
后者是把菜品当成作品一样去对待,把炒菜当成制作一款产品一样,而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他们是为了高质量有仪式感的生活。这一种作品意识,其实就是一种仪式感。仪式感并不是要求你要做出多么宏伟的作品,而是提醒我们要对每一个细节负责,而研究能力就是一门艺术,表现在细节上。
这份对仪式感的追求,会激发我们的研究的兴趣,使我们做得更好。我们不需要改变世界,但我们可以做好自己能做的每一个细节。而我们终身需要打磨的作品,是我们自己本身。把自己当成一件作品来对待,时刻关注自身的变化,反省调节自己,丰富自己,是我们这辈子的事业。
目标意识:防止研究过程跑偏
光有研究精神和作品意识,我们很容易在研究的路上跑偏,因为我们缺乏目标意识。
就像我们很多生活中的小美女一样,本来出门想要买衣服的,最后逛了一天,衣服没买,反而买了帽子回来;本来想吃中餐的,逛着逛着去吃牛排意面了;本来是要看书的,看着看着去刷起手机来了。
这都叫严重跑题,生活中的跑题无伤大雅,但是工作和学习上也总是跑题,我们很难得到真正的提高。
那么怎么保持目标意识?
在研究的过程中瞄准自己初始的研究目标,用上帝的视角,监督自己的每一个行动是否偏离了主航线。
在研究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总让我们盯着研究目标还是很困难的,我们的专注力不一定时时在线,所以为了守住目标,在研究的过程当中,我们还应该保持局外意识。因为作为研究者的我们肯定是局外人,局外人很容易对自己感兴趣可能又不是主要目标的内容上过度沉溺。
研究需要付出成本
有了作品意识,目标意识和局外意识之后,我们还必须知道研究是需要成本的。这些成本往往也是巨大的,包括财务成本,时间成本,精力成本,甚至还有试错的成本。
如果我们付出的研究成本有限,那么我们可能达不到研究的效果。研究能力差,可能是我们付出的研究成本还远远不够。
想要钻研打透某个领域,肯定要花费大量的经费,时间,还有试错的成本进去,才能收获丰厚的结果。无论做学术研究,还是科学实验,或者是创业,甚至包括人际关系交往,看清一个人,都需要成本,去研究,去试错,去吃亏!
研究,就是需要付出成本,全情投入,方能算是了解个究竟。所以,研究的成本,比学习的成本高的多的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