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十月中旬,我们一家从一个小城市搬到了省会的——郊区。
我发现了一个很明显的改变:
在小城市:
当我带着两个孩子出门的时候,会被溜娃群的老人‘拷问’:
孩子奶奶呢?怎么不来带孩子?
是她不想来,还是你不让她来?
焦点在:谁带孩子。
但一搬到省会的郊区,郊区毕竟也是省会。
在省会:
觉悟和看见明显不一样了。
见到我的人会这样问:
你不工作吗?带着两个孩子无法工作吧?
焦点在:我工不工作。
满是关怀自我进步。
无论是哪种都逃不开:
孩子要有人带,还得有人工作养这两个话题。
面对陌生人,我没有什么好解释的。
每个人的立场不同。
带孩子的老人会想让儿媳妇带孩子,自己回老家跳广场舞。
带孩子的儿媳妇会想让老人来带孩子,自己重回职场。
各人有各人的想法。
我可能不懂职场妈妈的辛苦,但一定懂全职妈妈的‘心’苦。
还记得韩国电影《82年的金智英》里提到过的一个情节。
当智英推着婴儿车,在街边买了一杯咖啡,驻足品尝时,得到了旁边一些穿工装的男女的群嘲:妈虫。
在韩国,‘妈虫’的意思是那些花着老公的钱买吃买喝的人。
这个词是用来贬低无法管教在公共场合大声喧闹的幼童的年轻妈妈;
也用来贬低没有收入,专靠老公,在家里带孩子的全职妈妈。
总之,这个词的表达不是好意的。
只是:嘲讽和讽刺。
带过孩子的都知道,再乖巧的孩子,也会有特殊的情况失控哭闹的时候。
与其评判妈妈和孩子,还不如帮忙指导一下。
你行,我让开,你来。
我听过一种搞笑的说法:
育儿专家都是自己没亲自带过孩子的,至少自己不是孩子的主要照顾人;
会带孩子的都是那些没生过孩子的,比如年轻未婚的幼儿园老师;
说孩子乖巧的一定是只有女儿,没有儿子,也不准备要二胎的人;
说孩子好带的都是那些生天使宝宝的,真的是上天给的恩典;
…………
关于带孩子,还真的没有统一的说法。
我的儿子小时候是天使宝宝,长大了一样很难搞;
我的女儿小时候老是哭哭哭,长大了反而很乖巧;
还有,金智英又没花别人老公的钱。
难道,自己的老公自己不依靠,要留着给别人依靠吗?
难道,金智英婚前自己工作的积蓄还不够买一杯咖啡吗?
但已经被毫不相关的陌生人鄙视到这种地步了。
好在金智英的老公没有跟着一起说她是:妈虫。
但剧中的金智英已经因为外人的无聊话郁闷到不行了。
影视剧的拍摄和编剧手法向来是把这种对立的张力扩大化,夸张化。
不然它凭什么赢得话题度和曝光度呢?
收视率和票房就是要靠这种张力来吸引一定的人群:
无论是反对派还是持守派。
都要让你看到:
剧中有观众的影子。
剧中人物会让人有同感:
落泪。
剧中人物也会让人反感:
矫情,本来就是‘妈虫’,还不让人说了!
剧中人物同时也有原作者的影子。
《82年的金智英》这本书的作者是赵南柱,女性。
她只用两个多月的时间就写完了这部小说。
原本,她只是想做一个记录者,顺便发发牢骚。
没想到这部小说仅靠口口相传,就创造了实体书100万册销量的奇迹。
并且被改编成电影。
有人拥护,有人反对。
某个程度上来讲,这同时也是她的经历。
她把观察和思考写进了她的小说里。
我比金智英小六岁。
我不喜欢喝咖啡,也从未推着婴儿车去买过咖啡。
自然也没给别人留嘲笑我的机会。
当然,每一个“发声”,都有其局限性。
是站在自己所在的群体的角度来说话。
我也不例外。
现实生活中,我可能做到60分,就已经花费了大部分的力气了。
剩下的选择权如果还在我手上,我休息一下,喘口气还会继续进步的。
人生没有不辛苦,人生没有不委屈。
当我们找到了自己的路,就会发现:
自己只顾忙着走自己的路,就已经很累了。
哪还顾得上听别人评判什么呢?
如果我们觉得做‘妈妈’很难,那一定是因为我们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如果我们觉得做‘妈妈’很苦,那一定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学会把‘苦’变为‘甜’;
如果我们觉得做‘妈妈’很委屈,那一定是因为我们还不够强大到蔑视一切困难;
如果我们觉得做‘妈妈’很幸福,那这些难,苦,委屈又算得了什么呢?!
这些难,苦和委屈都将是促使伤口结痂的粘合剂,我们会更成熟也不失去内心的柔软。
与君共勉!
艾美丽爱生活,带娃和做自己两不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