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向死而生

向死而生

作者: 夏茉Echo | 来源:发表于2017-10-23 14:52 被阅读0次

    《超级演说家》第三季有一个演讲选手很特别,长得清新秀丽,一席长发披至腰间,一上台爆表的颜值已经赢得全场掌声,女孩在整个的演讲中娓娓道来,说着自己的故事,幼时父母离异,后来父亲早逝,母亲改嫁,她吃着百家饭长大,好不容易能自食其力,却被查出患有“急性白血病”,男朋友因此而离开,她孤独无依,一个人承受着所有的打击和身体病痛的折磨。说到最后,她取下了头上的假发,露出了一个尖尖的光头,最后,她问观众:“我是不是最美的?”在电视机前,我看到她露出的笑脸真切而灿烂,没有一点矫揉造作。评委问她目前的身体状况如何,她顽皮的笑笑:“医生说是稳定的再往坏处走。”这样一句话,让大家都沉默了几秒钟。女孩却说,没关系,我在等骨髓配型,爱笑的人运气都不会差,说不定我很快就能治好了;再不然,我死去时,也还是最美的光头女孩吧。当时,我有些触动,她20多岁的年纪,一路走来,都是坎坷,时到今日,仍旧如此淡定和从容,是要有多么强大的内心来平衡这样的生活。如果是我,我会如何?我不由得想起了几个字:“向死而生”。这是日本著名导演北野武在遭受车祸后写的一部文学作品,他道述了自己在病床上思考出的人生意义,最终汇成文字,与我们每个人共同探讨将要走向的“死亡”。在“死亡”即将逼近的时候,不断而严酷地自我"哲学"拷问,让每一个人都与之产生共鸣。

    托尔斯泰说:“要是一个人学会了思想,不管他思想的对象是什么,他总是在想着自己的死。”初听得时我在灵魂上产生的震颤决不亚于一场地震。日常生活中,死亡通常被遮蔽。我们也总是逃避死亡。可是细想,我相信你也和我一样,一定在脑子中成千上万遍考虑过这个命题。为什么会去想?因为那是一个未知的不可预演的事件,我们害怕他的到来,但又渴望知道他的真相。如今,铺天盖地的禅修、智慧开悟、信念,都会说到如何正确面对死亡。其实,“理解死亡”对“参悟人生”的确发挥了巨大功效,许多大智慧的人正是站在“临终”的极巅上俯瞰生命全景和世间万物的。

    从“终极”角度来关怀、检索和省察人生,以“死”的尺度来测量各种价值和轻重得失,由直面死的勇气来填充生存意志的虚弱。就像奥德留主张:像一个将死者那样看待事物,把一天当作最后一天来渡过。

    “把每一天当成最后一天来过”“明天和意外不知是谁先来”这些心灵鸡汤,在朋友圈不知被你刷屏了多少次,可是,我们真正意义的理解了吗?我们如何“向死而生”?


    先说说,何为“向死而生”。

    海德格尔认为,死即"向死亡的存在"。(Being-towards-death)或说是"向死而生"。这个论断在现代思想中是最经常引用、但却最难于理解的口头禅。我想说说我的理解,死亡本身就是生命的一部分,不把他看成一个终点,而是一种状态,生则是将这个状态趋向平和、易于接受和必须的过程。都是本已的整个组成,不可或缺,生不是好的,死也不是坏的。

    就像文章开头的那个女孩,明知道死亡一步步临近,但她没有一丝悲哀,把每一天都活的很精彩,就像就算是离开这活的世界,她也把自己看做在生的状态中获得的最美瞬息留给死时的自己。如此,她已能坦然接受,也看明白了这生死之事。

    于是,如果把死亡作为本己的可能性接受下来,它能帮助我们把自身理解为一个整体,从而可能加速实现为自身谋划的可能性。“谋划什么”?我认为在生的过程中要去体验、要去寻求、要去感受,要去付出爱,因为这些都是向着“死亡”,他们也是“死亡的一部分”。但是这种表达是在生的过程中完成的,既是“向死而生”。

    “向死”的路上,我们该如何谋划?

    向死而生

    01.时间的功名

    前几年,我的朋友80后的创业者晓斌,他每天忙碌到深夜,或者完全没有睡眠的时间。我每次打电话给他,他总是说自己没有时间,忙到吐血,就怕时间不够,还有一万件事没有完成。我笑他夸大事实。但有一次我去他的工作室,看见团队的几个小伙伴跑进跑出,电话不断,我突然觉得自己的到访像是碍了他们的空间和时间。

    晓斌说:“我没骗你吧,真的很忙。”

    “那你现在赚钱了吗?业务看来做的很好。”

    “哪有那么容易,我们手里的客户还是不够,我想一年内还要加到一倍的量吧。”

    当年他所代理的产品在行业里已经一大半的客户保有量。

    在我看来,已经绰绰有余,何必天天折磨自己,没日没夜。

    可晓斌的态度是跟我不一样的。

    “我可不想老了的时候没点回忆,现在年轻应该拼一把。自己强大了,就什么都不怕了。”

    “不怕了?”一个男人,会有什么可怕的呢?

    “有啊,时间不够用,完成不了想要做的事情。”

    晓斌这些年发展起伏也是很大,最悲催的时候,口袋里只有一顿饭的钱。

    不过他从来都没放弃过,每一天的坚持努力让他在行业内又拿到了一个产品的代理权,客户也如愿增加了不止一倍。

    我相信,像他这样的想法,在很多奋斗着的人中都会有,当然也有很多人踌躇满志之后,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回报,亦或者一败涂地。不过哪有如何,生活中有太多打不死的小强,遇强则强,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

    更何况,什么叫做“成功”?赚得的钱?获得的名利?

    我觉得这些都是一时的,在生的时间中永不放弃,不断追求自己价值体现的过程才是真正的成功,是可以带的走,也留得下的。

    我们能感受时间紧迫的人,都有着“向死而生”的追逐成功的渴望。

    跨过这一山,明天,心中还有那一山,等你征服。

    02本真的自己

    高晓松教育女儿:心安理得的过日子。一份普通的心,一份大将的爱,活出自己的样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有什么比痛痛快快活着更重要的。生命有太多怒放的形式,原本每个人都可以是一朵能在骄阳下绽放的花朵,为什么又要在现实的打磨中越来越麻木自己心智?我不算是个乐观主义者,在《简书》开篇我就写了《寻回我自己》,我心底一直有这样的声音,用本真的自己去感受他人,感应生活,感知这个世界。因为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是几亿分之一的机会,你的到来是偶然,你的离开的必然。

    人是那么渺小,这世界上那么多人,每一个人都像是这世界里的一粒沙尘,孤独的时候寂寞可以将任何人吞噬,哭都哭不出来;可人又是庞大的,当他的内心或思想充实起来,在现实中站于一片天地,他竟可以拯救更多更多的人以及灵魂。

    一个人要怎么生存,其实并没有那么多的人会关注你,所以终究是自己的选择。怎样的怒放形态,都取决于自己,哪管得了那么多旁人的目光。

    如果终要离开这世间,何不用心,带着足够善良和真实,在有生之日活着,好好地在这路上走一遭。

    03无惧的过日子

    海德格尔认为人活着就会对生活产生忧郁感。当面对这个自然的世界时,人是很难用意识来消除这种“消极”的情绪的;其次,海德格尔认为“死亡是对现实生活的否定”,死亡就意味着拒绝了那些消极的情绪,并且把自己从“世界”的困境中解放出来,也就是从物质世界中孤立出自己,使得存在变得真实。于是就有了“向死而生”。再次,死亡是个体自己的事,别人无法代替,也只能靠你自己去体验。并且死亡可以在任何时候发生,人什么时候死都是合理的,并没有固定的法则规定你应该活多久。所以人应随时准备死亡。

    海德格尔说此话的目的,无非是叫人正视死亡,为自己从恐惧中明白自己活着的重要性。

    海德格尔的意思是:做人要勇敢。

    所有存在的东西都是要消失的。只有懂得死亡、消逝随时伴随着人生,人才能勇敢。所以人生不要害怕,该怎么活就怎么活,勇敢地活下去。

    04无条件的去爱

    荣格说:“不含诱惑的深情”。我们很多时候都想得到对方的回应,希望回报与付出能获得同等的价值。但往往事与愿违,或许只有在婴儿阶段才能有这样的待遇,母亲或养育者给予孩子全方位的照顾,不求任何回报。长大了,我们是否还在追求满足自恋的感觉,从不全心付出,却总会贪婪的索取。在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挫折后,才明白好好修炼自己,是毕生的功课。终了,我们所吸引来的是自己的内在欲望折射于外在后链接的结果,得亦或失,与人何忧?

    如果愿意无条件的去爱,终得一知己,平衡了自己的内心,内心是心中那个需要滋养的小孩,也感化了每一段关系,感化的是关系中滋生出的不和谐。那时,我们会发现,在付出爱的过程中,也同样投射到了自己身上,无比幸福,也心安理得。即使是死去,这样的生命力曾灿烂地绽放过,每一天每一程皆是美好。


    一言以蔽之,就是未知死,焉知生。当我再看到夕阳的美,当我再偶然发现陌生人的微笑,当我再遇见从前炙热的事物,看到自己灵魂里的升腾,我却只是平静地看着它们出现又经过。

    我们要做的是在有限的时间里珍惜身边的美好,用本真的自己无畏的活着,如果你能无条件的去爱着对方,终将获得生命的礼赞。

    愿你我,懂得生,也认得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向死而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slau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