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这本书兜兜转转陪伴我近一年了,这个假期才静下心来把它读完。
它是英国作家维多利亚.希斯洛普的作品,故事是在主人公的讲述中呈现出来的。故事发生在希腊第二大城市塞萨洛尼基,主人公迪米特里和卡捷琳娜,生活在这座城市最为动荡的时期。灾难和战争是他们人生的噩梦,坚强和勇敢是他们生存的信念。
“灾难”有时候是一把双刃剑,一场无情的火灾让塞萨洛尼基短暂陨落,正如德国飞行员说的那样:塞萨洛尼基已完美的自我毁灭了,即便换做他们也不会干的比这更漂亮了。这场火灾导致这座城的死亡,但就迪米特里而言,这场火在他出生之际,把他从高傲冷漠的富人区带到了充满温暖与快乐的伊利尼街。在这儿,人们的家门是永远不会关闭的,在这儿,基督徒、穆斯林和犹太人相处起来也是其乐融融的。可以说,迪米特里是在爱意融融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战争也是一条特殊的纽带。因为战争,卡捷琳娜被迫背井离乡,在从士麦那逃往瑞典的路上,不幸和母亲走散。童年的厄运并未压倒这个五岁的女孩儿,她能做的就是努力记住母亲和妹妹的样子。造化弄人,迪米特利的叔叔在绝望之际却救了这个可爱的女孩儿,把她送上了通往塞萨洛尼基的船。就这样,本不会有任何关联的两个人却因灾难和战争在伊利尼街相识、相知、相爱,书写了一个传奇故事。
沉浸在这本书中,我为战争的残酷感到不安,生活在战争时代的人们根本握不住自己的命运,也许今天还和家人共进晚餐,明天就会各处异地。从这本书中我也看到了人性的“善”与“恶”,伊利尼街其乐融融的情景令人向往,尤金娅毫不犹豫收留卡捷琳娜的勇气令人可敬,莫雷诺一家对犹太人的庇护令人敬畏。我想不明白,世界那么大,为何就没有一席之地可容纳犹太人?感恩和平!当然,迪米特里的父亲康斯坦丁诺斯的自私也昭显了富人区冷酷和残忍的一面。父子俩始终处于政治对立面,他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不惜高价购买一张死亡证明,已昭告众人,自己的共产主义者儿子已死亡,在这里看不到父与子的温情。还有一个人物,卡捷琳娜的第一任丈夫古尔古利斯,为了自身利益出卖共产主义者,他的行为也暴露了人性的丑陋。我的心随着人物命运的变化而起伏不定。令人可喜的是,战争末期,迪米特里和卡捷丽娜两人明白了自己和对方的心意,历经重重磨难,最终走到了一起,而且他们觉定永远和塞萨洛尼基在一起。
我不知道作者本人曾经历了什么,但小说的结尾却让我看到了作者那颗热爱生活的心,没有痛楚,只有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