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读了《巴黎评论》这本书,正如很多小伙伴所言,这本书在独自打开的时候,非常不好读,语言跳跃,讨论的问题深刻,更主要的是面对一堆的西方作者,不但不熟悉她们的名字,也不熟悉她们的作品。但是伴随着老师对本书的解读,当我再次打开本书的时候,感受到的是一种豁然开朗以及转变成了对本书的喜爱。
这本书是美国文学杂志《巴黎评论》的一个“作家访谈”专栏,《女性作家访谈》是其编辑部2017年推出的特辑。从这些知名作家的访谈中,我梳理出来几条对普通人有帮助的观点。
要成为作家,首先需要的就是保持对生活的思考。就像尤瑟纳尔所讲“书不是生活,而是生活的灰烬”。不论我们的生活是有多么平凡,燃烧之后,总会有灰烬,有带给我们的东西。关键是,我们是否用我们的眼睛去观察,用我们的头脑去思考这样的生活带给我们的智慧。“无论是什么经历,真正重要的是作家怎么处理这些经历。”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对这些思考去深挖,而不是沉浮于表面的道理。就像作家温森特所说“深入到人类精神世界的泥沙里,挖出通常情况下意识触及不到的东西。长时间地、深入地思考,钻到人类意识的下层去释放这些内容。”这个准则,同样适用于我们阅读的时候,在读到不好读的书籍时,更要保持这种深入的思考,更可以在感兴趣的地方停下来,而不是因为难读而退缩。我们必须要一直思考,一刻不停。
写作不是某天突然的心血来潮,过几天又浇灭了热情的天才事件。相反,写作需要的是勤劳、对基本功的刻意练习以及坚持不懈的工作。作家温特森是这么描述她的状态的“关于写作我和自己有一个约定,那就是我每天都去书房里,然后耐心等待。我会在那里读书,我会写一点东西,但是如果我不是正在一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就并不一定期望书房一日能发生什么。但是我还是会每天都去。这样似乎可以创造一种必要的心理空间,也能构成一种必要的紧张感,总会有什么东西从这种紧张感里成形。” 《第二性》作者波伏娃也聊到她每天都要迫不及待想要开始工作,不工作就会觉得无聊,每天都会进行固定时间的7个小时写作。
此外,我们在生活中更多关注的不是人本身,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瑟纳尔也说“重要的是人们之间的感受、情感和关系。”迪内森说“孤独现在是一个世界性的主题。但我会酝酿人物,看他们彼此相互作用、发生关系。和他人的关系对我来说很重要。”波伏娃说“我对人物本身的兴趣不及对他们之间的关系——无论爱情还是友情——的兴趣。”就像我们经常讲的,人在这个社会中生存,不可能是一座孤岛,一定会与周围的人发生关系,才会构成完整的社会。而我们也应该在平时的生活中,对工作中、婚姻中、亲子中、朋友中等各种各样的关系,多一些用心和思考,它的重要性要大于单单只对个体的思考。
作为这篇读书笔记的结尾,我深刻的意识到,阅读会让我们剥离现实生活,甚至是高于现实生活的深度去重新体会和认识这个世界。而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我们成为自己生活的主角,去承担生活的责任。温特森说“成长不一定只与年轻人有关,成长关乎任何没有完成这一步的人。有很多年纪不小的人都拒绝成为自己人生的主角,有很多人都将这件事一推再推,有很多都是女性,她们认为成为自己人生的主角是不合适的。这是很可悲的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