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蝉鸣,不夏天。蝉是夏天最悦耳的歌者。但诗人眼中,蝉声是他们心情的象征。
蝉
唐 ·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响亮的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发声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秋风的力量。
首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含象征意义。“垂緌”暗示显宦身份。
次句描写蝉声之传播。“出”字则把蝉声远播的意态形象化了,让人感受到蝉鸣的响度与力度。
三、四两句它是在一、二两句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蝉声远播,一般人往往认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作者却别有慧心,强调这是出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着一个真理:修身而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扬。它突出强调一种人格的美,强调人格的力量,表达出作者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作者以蝉自许,雍容不迫的风度和气韵。
在我心中,对骆宾王还停留在《咏鹅》印象里。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译文:秋天蝉声哀婉,身陷囹圄的我不由得生出阵阵悲伤。正值壮年的我已是满头白发,又怎么能忍受住那黑翅的蝉发出的哀鸣?秋露浓重,蝉儿展翅难飞;寒风瑟瑟,轻易的把它的声音淹没。就像没有人相信它的高洁一样,又有谁能相信我的清白,代我表述内心的冤屈?
这是诗人被诬系狱后所写,颇有自表自哀之意。
第一二句就直接表明蝉声引起作者的悲伤情绪。
第三四句,玄鬓和白头对比,暗指自己仕途坎坷,虽有一腔报国的热血,如今却一事无成,深陷牢狱中。
第五六句写蝉的处境艰难,实则指自己人微言轻。
第七八句作者直抒胸臆,说出了含冤入狱的悲愤和无人相信自己的绝望悲哀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