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为家乡岳辛庄而歌

为家乡岳辛庄而歌

作者: 住在城里的庄户孩子 | 来源:发表于2022-09-12 07:26 被阅读0次

    作者简介:肖金光,男,1966年9月生人。山东省昌乐县五图街道黄埠子村一农民,爱好文学,历史和旅游,劳作之余,常提笔书写文章,曾有作品在省、市、县报刊及各种文学平台上发表。

    古韵悠悠“岳氏村”

    作者/肖金光

    在山东省昌乐县北部地区,流淌着一条当地人民的母亲河——小丹河,它发源于一邑名山——方山的西南脚下,绕山而流,蜿蜒北上。丹水河域宽阔,水草丰盈,两岸土崖悄立,沟岔纵横;沟坡之间林木挤挤,春夏秋季郁郁葱葱。散落两岸的村庄彼此鸡犬相闻,相互守望而居,是一个风光自然秀美,人民安居乐业的好地方。

    去方山西北脚下五里之地,丹水东畔相邻而立着三个古老的村庄:岳家庄,任家庄和岳辛庄,村里居民以岳姓最多,是三个名符其实的“岳氏庄园”。据<岳氏族谱>记载:丹水岳氏族人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二子岳雷后裔,传至明代第十三世于永乐年间由河南省汤阴县孝弟社迁徙至此,繁衍生息至今已有六百余年。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历经岁月的流逝和沧桑,勤劳朴实的岳氏子孙于平凡的岁月里,创造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家族历史文化,留传下了以古庙,古楼,古树为主体的历史文化遗存,在它们那古朴苍老的容颜里,散发着缕缕抚人心灵的淡淡乡愁,氤藴成了一抹动人心扉的悠悠古韵——--

    岳家庄:育化后人的岳飞祖庙

    岳家庄是三个“岳氏庄园”中最北边的一个村庄,村民全是岳氏子孙,也是丹水岳氏先祖迁徙至此最先落脚的地方。它南望方山横卧,北靠孤山耸立,东依山岭逶迤,西临丹水潺潺;村子前后各有一条深沟拱卫,沟中绿树茂密,枝叶摇曳掩映村庄。村中岳家老庄依在,低矮厚实的土坯老房,青石铺就的曲折小巷,街头直立的耄耋古槐,孤寂静矗的青砖旧楼,在彼此相互的抚慰间,默默地展示着乡村旧时曾拥有过的繁华和兴旺。村庄中央,与老村紧邻的地方,有一块空闲之地,那儿就是岳氏族人心目中最为神圣的“岳飞祖庙”的旧址。

    岳飞祖庙,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是当时的岳氏族人为了供奉祖先,教化后代子孙而捐资修建起的一座家族宗祠祖庙。它虽没有杭州城里那座闻名中外的“岳飞庙”之名气,但在丹水两岸十里八乡的百姓心目里,独具一份人人敬仰的厚重之份量。岳家庄里曾有的那座岳飞庙的大门两旁,书写着一副醒悟后人的祖庙楹联:“此处就是忠王府,何必远寻孝弟乡”,横批是:“精忠报国”。庙院东西宽三十米,南北长四十余米;院内植有古柏树八棵,高大挺拔,青翠昂立;院落中间建有一座供族人参拜时焚纸燃香的香灰炉,造型奇异,优美典雅,炉体两旁刻有对联:“不断千年火,长烧万年香”。一条南北走向的青砖甬道直达祖庙正殿,殿门前侧,秦桧和王氏的石像跪于地上;庙院西侧植古槐一株,古槐下立有<重修岳忠武王庙碑记》石碑一座。庙殿正中上方塑有威风凛凛,气宇轩昂的岳飞神像,神像两侧撰有对联:“孝尽家庭忠尽国,明封大帝宋封王”,横批:南宋一人;张保,王横护立两旁;东侧雕立张宪,岳云,岳雷神像,西侧对面塑有岳霆,岳霖,岳震兄弟三人;东南角处牛皋执锏挺立,西南角里杨再兴扙枪护卫。岳飞神像前方设一供桌,桌上供奉岳氏族祖牌位:“敕封少保鄂王靖魔大帝岳讳武穆之灵位”。

    庙殿之内装饰金碧辉煌,四周墙壁绘有十六幅栩栩如生的彩画,描述了岳飞的一生功绩:从沥泉神枪到王佐回营,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藤牌手大破拐子马,画面精彩生动,令人心生欢畅。

    只可惜这些精美的画面,现在只有在老人们的回忆诉说中才能感悟它的风采。岳飞祖庙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中遭到大部分毁坏,庙宇残部因无人维护,于七十年代被彻底拆除。祖庙虽去,可留存在岳氏族人心目中的敬仰却依然没灭,祖庙原址一直被村民们原样保存。

    改革开放之后,岳氏族人们又将那块保存完好的<重修岳忠武王庙碑记》石碑隆重地竖立于祖庙旧址。随着乡村族祖文化地大力兴起,岳氏族人敬拜先祖之灵的殷切愿望由然而生。每逢每年农历二月十五这天,正值岳飞先祖的生日之际,当春风又绿丹河岸的时候,岳氏族人便不约而同地汇聚到岳家庄内,于岳飞庙旧址之处,高挂起岳飞先祖的画像,在奏响着的悲壮激昂的《满江红》的乐曲中,虔诚地奉上三牲供品和香烛,在袅袅升腾着的缕缕青烟里整衣肃立,在颂读祭文的郞诵声中,按支派跪拜先祖的英灵。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岳飞身上的那种“静忠报国,忠孝传家”的高尚情操,如同那川流不息的丹河之水,滋润着每个后代子孙的心田。

    任家庄:乱世里走来的清代古楼

    岳家庄南去二里之地,隔沟相望着一个居住在山坡上的古老村庄-------任家庄村。该村任姓家族于清朝初期从河南省驻马河迁此立村,岳氏先祖在清朝中期自岳家庄分迁居此后,秉承着先祖“忠孝持家”的传家理念,勤俭持家,勤劳能干,很快成为了村里的名门望族。

    走进任家庄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座矗立村子中央的清代古楼。

    古楼座北朝南,面阔三间,楼高二层;楼基由条石筑成,楼体皆为外表磨光的青砖垒彻,白灰喂缝,青石勾墙,使整座楼显得结实光洁,美观大方;楼房下层前墙中置大门,两侧各开一格棂子窗,大门前用青石垒就三级台阶;二楼东,西,后墙各置一窗,前墙开设三窗。门窗底部全部用青方石块铺底,上端用青砖起拱彻顶,门板窗扇全部用结实木料制成;下层正中大门为对开的黑色木扇门板,门板两旁墙体中间各嵌有一方青石,左右对称,十分飘亮。

    古楼房顶用灰色小瓦覆盖,屋脊东西两端各垒有精美的龙头雕件,龙头南北两翼为弯曲翘起的檐梢,宛如一对飞展着的凤翅,造型优美精练,令人叹为观之。

    提起古楼主人岳秀山,那可是清末民国初期,在昌乐县一带很有名望的一位乡绅人物,也是一位优秀的岳氏后代子孙。他少年丧父,与母亲过着孤儿寡母相依为命的艰难生活;长大之后,依靠着他那不同寻常的聪明才智和勤俭持家的实干精神,很快就成为了富甲一方的财主之家,家中拥有了大批良田,还开设起了钱庄和当铺。富裕起来的岳秀山热爱自己的家乡,与人为善,曾多次出资捐助乡村教育,受到了当时国民党县政府的褒奖和表扬。

    清朝末年,乡间土匪横行,社会动荡不安,为了防御土匪,保护家庭财产安全,他出资兴建起了那座古楼。当时建成的楼院规模很大,有东楼,西楼,南楼三部分。解放后,由于古楼年久失修,现仅剩存下了这座东楼孤寂静立着,在那春夏秋冬的岁月轮回中,默默地向世人们诉说着当年那段发生在乱世里的乡村往事。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当无情的岁月将一片片黯淡无光的时光痕迹肆无忌惮涂抹在它那苍老疲惫的楼身之上时,当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新社会的快速发展,却使它欣逢盛世,乡村振兴发展的春风,给它注入了一片新的生机。

    如今,当地的五图街道政府出资修复了岳氏古楼,并依靠其古宅旧址兴建起了方山书院,发展乡村旅游,致富乡村百姓。方山书院于2016年10月份正式开工修建,计划投资1200万元,规划占地面积30亩,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按照“一亩田园,六分闲田”的格局设计,依托岳氏古楼,建设方山书院,鹿鸣谷,禅院,民宿,通幽胡同等景观,建成后将成为一处以国学教育,文化交流,田园生活居住为特色的文化旅游景点,成为一张乡村振兴发展的靓丽旅游名片。

    时下的任家庄村,蓝天白云相映,绿树摇曳顾盼,街道干净整洁,村宅井然美观。修缮一新的清代古楼下,新建成的方山书院中,粉墙黛瓦连绵成片,寻常巷陌曲径通幽;漫步鹿鸣谷畔,坐停谷畔亭间,远望青山如黛,近看绿树相依,享缕缕清风拂面,听涧底泉水潺潺。透过绿树枝隙,遥看对面田野,一座座塑料蔬菜瓜果大棚,排列有序,阡陌相连,在明媚阳光的映照下,泛动成一片波光粼粼的蓝色湖面,勤劳朴实的村民们,正惬意地劳作在大棚之间,在每个人的笑脸上,都荡漾着一首溢满丰收喜悦的幸福诗篇。

    岳辛庄:古树街上曾有口“衡王井”

    任家庄西南二里地处,便是依山傍水的岳辛庄。两村间有一苇子沟相隔,虽鸡犬相闻,彼此相望,但相互来往需绕道村南的大沂路。清清的丹河水绕过岳辛庄村西头,汩汩地往东北方向流淌,如同一条飘逸着的丝带,把岳氏三村紧紧地联在了一起。

    岳辛庄原名东流河村,因村东山顶上有一泉水顺村南土沟流入村西小丹河而得名。村中原有刘,姜,段氏等人家在此安家。岳氏先祖在明朝末年自岳家庄迁居该村西首后,为了让家族后代子孙更加繁衍兴旺,在村中先后办起了私塾,建起了武校,教导子孙勤勉学习,练武强身,使岳氏后代子孙中陆续考中了一大批文武痒生,监生,为此名扬四邻八乡,附近乡村的人家纷纷把孩子送到村中的私塾和武校里学习,时间一久,乡人们纷纷称谓其村为岳辛庄村,而原有的东流河村名逐渐被人们所遗忘。

    村子中间有一条三百米长的东西大街,两旁原有古槐九棵,年久日深,至今只存留下了三棵,村人叫作古树街。那三棵屹立街边的老槐树,虽历经四百余年的风霜雪雨,可依然是枝繁叶茂,旺盛地生长;悠悠逝去的岁月时光,在它那粗硕古拙的树身之上,刻留下了片片沧桑记忆,记录着古村人们的喜悦和哀伤,老槐树是古老村庄里繁衍延续着的信仰和灵魂,同时也寄托着人们心中那对往昔岁月的思恋以及美好未来的期待和向往。每当农家闲暇之时,村人们总爱聚集到老槐树下,或自带马扎,或借坐树下石板之上,谈古论今,趣话桑麻,邻里乡亲,情义深深。

    沿古槐大街西去,在村庄西头,丹河岸上,耸立着一棵八百余年的古老柏树。柏树高大挺拔,枝干粗壮,柏叶青翠,气势轩昂,三根分岔开的枝叶树头齐刷刷地朝西探伸,神秘兮兮里张扬着一片昂然,恰似一个尽职尽责的站岗哨兵,在忠诚地守卫着这个古老的村庄。据岳辛庄村史记载,村西头原有一座土地庙,庙院里栽植着两棵古柏树,现仅剩下了这一棵,已被村民们用水泥基盘妥善地保护起来。

    关于岳辛庄的古槐,村子还流传着这样的一个故事:明朝崇祯十六年,李自成亲率起义军攻占北京后,派将军姚应奉率兵攻下了青州城,坐鎮青州府的末代衡王仓慌撤离东逃,途经岳辛庄村,见这里依山傍水,地势险竣,于是在村中扎营下寨,操练兵马。为了解决村里百姓和士兵们的吃水问题,衡王派人在村中的大街上开挖了一眼泉井,村里人称“衡王井”,并在泉井的两旁栽植下了九棵国槐树。衡王带兵离去之后,因“衡王井”中水质清纯甘冽,随被乡亲们一直所饮用。

    民国年间,村里在青岛经商的岳氏二十九世孙岳宣武,报效乡梓,出资购置了一套当时最为先进的提水设备“鸳鸯罐”,回村按装在“衡王井”上,据说那“鸳鸯罐”两端各系有一水桶,分左右一上一下连续提水,十分得快捷方便,在当时被传为了一段佳话,至今还被附近村庄里的人们传诵着。

    当今的岳辛庄村,村容整洁秀美,村民安居乐业。宽敞平整的省道大沂路从村南穿伸而过;村北临崖之下的丹河滩上,一座沿河湿地公园已初建成型;离村西去不远,修缮一新的丹河水库弯曲铺展依恋村边,湾中碧水涟漪荡漾,阳光洒下,波光闪闪,绿树相偎堤岸,倩影倒映波间,水鸟追逐嘻飞,鸣声响彻水面,好一个潋滟水清风光美,在水一方醉乡间,也醉美了岳辛庄的秋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家乡岳辛庄而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spvn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