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家长经常陷入一些误区:
告诉孩子的道理,他马上就能理解和记住;纠正孩子一个错误,他下次就一定不会再犯;教给孩子做事情的方式,他立刻就能做得又快又熟练·····
然而事实却是:
有些道理需要反复“灌输”,孩子才能牢记在心里;有些错误,需要多经历几遍,亲自体验到后果,孩子才会长教训;有些技能,需要反复尝试、训练,孩子才能熟练掌握······
生活中,家长常常嫌孩子慢、磨蹭,忍不住对孩子发火。
这种怒火、不耐烦,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用成人的思维看待孩子的问题,甚至惯性地用成人的节奏去要求孩子。
就像家长催孩子起床,说了很多次“起晚了来不及,迟到了会挨老师批评”,可是孩子还是赖床、磨蹭。
因为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心智发育和行为控制能力都不足,道理从接收、理解到践行,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是急不来的。
明白了这一点,家长就能放平心态,站在孩子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多一些理解和包容。
当孩子因能力不足把水洒了一地、拿东西拿不稳、做题总出错时,如果你觉得孩子是在给自己惹麻烦、孩子笨,那就很容易爆发怒火。
而如果你能看到那个正在通过不断尝试、犯错而努力成长的孩子时,就会觉得那些问题不是错误和麻烦,而是孩子成长的机会。
这让我想起著名医学领域科学家史蒂芬·葛雷的故事。在一次采访中,记者问他,为什么会比一般的人更有创造力,究竟是什么妙法能使他能够超乎凡人?
他的回答很让人意外:
“这和我幼年时,我母亲对我身上发生的事情的处理方法有关。”
有一次葛雷想自己在冰箱里拿一瓶牛奶,可是瓶子太滑了他没抓牢,掉在了地上,牛奶溅得满地都是。
母亲看见了并没有批评惩罚他,她只是说:“哇!你制造的麻烦可真是棒极了!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一汪牛奶呢!反正奶瓶已经摔碎了,在我们把它打扫干净之前,你想不想在牛奶中玩几分钟呢?”
之后母亲引导他尝试各种拿瓶子的方法,最终一起找出最稳当的方法,并且让他挑选工具把地上的污渍打扫干净。
母亲对待他犯错时的平和与智慧,让史蒂芬·葛雷从小就形成不惧怕犯错和失败的性格特征,才能不断地尝试实验,在各种错误中吸取经验,最终成就了卓越的人生。
智慧的父母,不会因孩子犯错或表现不好朝孩子发火,而是把它看作孩子学习和成长的机会,让孩子去体验、探索,教给孩子正确的方法。
与其发火,不如听听孩子怎么说,多了解他内心的想法;或者给出具体的示范和指导,教孩子怎么做。
绘本《阿虎开窍了》中,阿虎一开始什么都不会,不会说话,不会写字,不会画画······
“没什么呀!”阿虎的妈妈说,“阿虎只是开窍晚了些。”并劝爸爸“耐心些,你总盯着他,他就不会开窍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一天,时候到了,阿虎会说话,会写字,吃饭干干净净,获得了真正的成长。
是的,孩子学习道理、锻炼能力需要时间,身心的发展和成熟也有相应的时机。
家长做好该做的事,剩下的只需静待花开,等到时机成熟,会自然而然看到孩子的蜕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