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谱〉品评》 王根权 著 第四十讲 学书论 第十章 工 炉 并 运
一、原文
然君子立身,務①脩其本。揚雄②謂:“詩賦小道③,壯夫不為。”況復溺思豪厘④,淪精翰墨⑤者也!夫潛神⑥對奕,猶標坐隱之名⑦。樂志垂綸,尚體行藏之趣⑧。詎若功宣禮樂⑨,妙擬神仙。猶挻埴⑩之罔窮⑾,與工爐⑿而並運。
二、注释
①务:务必,致力于。
②扬雄:西汉文学家(前53年—公元18年),字子云,蜀郡成都人。少好学,长于辞赋,多仿司马相如。撰有《太玄》、《法言》等著作。
③诗赋小道:“道”,即行道。从微观与宏观两个方向去看,微观之道就是小道。诗赋之类的事情属于微观之类,故此称其为小道。
④溺思豪厘:醉心于书法,细心思考书作中点画的细微变化。“溺”,沉溺。“豪”通“毫”。
⑤沦精翰墨:长期沉溺于笔砚间耗费精力,精研书法艺术。
⑥潜神:沉下心去认真思考。
⑦坐隐之名:取得隐士之名。“坐”,形成。“隐”,隐居,隐士。“坐隐”,成为隐士。
⑧行藏之趣:体验做隐士的情趣。
⑨功宣礼乐:制定礼乐那些有功于国家的大事。
⑩挻埴:和制陶用的黏土泥。
⑾罔穷:没有穷尽。
⑿工炉:制作烧淬陶器的工艺。“工”,做工,这里指陶坯的制作工艺过程。“炉”,烧制陶器的炉窑,这里指陶器的烧淬工艺过程。
三、译文
做人应该致力于自身的修行,养成做人的道德规范。没有修行养成做人的道德规范,就不是君子,就在社会上站不稳脚跟。扬雄说过这样的话:“诗赋是文人的行道,舞枪弄棒是壮夫的行道,将诗赋之事与舞枪弄棒相比,诗赋当属于小道。壮夫是不会去干诸如诗赋之类的小道事情,他们也干不了如此小道之类的事情。更何况,书法之道比起诗赋之道还要小得多。书法讲究的是笔墨之间一丝一毫的细微变化,需要专心致志去研习体会,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去临摹练习。书法艺术的这种细微不要说那些舞枪弄棒的壮夫,既就是那些舞文弄墨的文人也不一定能做得来。一些人不去做官,坐在那里用心地下棋,还能博得一个“隐士”的名分。开心地垂钩钓鱼,也能体验一下做隐士的情趣。像书法这样的“小道”,更不能与制定礼乐那种有功于国家的大事和成神化仙那样的美事相比。研习书法,好比和泥制陶,工序复杂,要求又高,讲究又多,其中的规范和行行道道没有一个穷尽。陶坯制作好后还有一个烧淬的问题,烧陶的工艺同样也很讲究。只有制烧并重,才能生产出上好的陶器,其中的任何一道工序的偏废都将功亏一篑。
四、品评
“然君子立身,务修其本”句。“然”语气助词,启示语。“君子”,做人的抽象概念标准,理想化的人,人们日常生活中时常提到的“做人”,就是用“君子”的标准衡量的,要求做人就是做一位“君子”。为做人树立了“君子”的标准,有的人能做到,有的人做不到,因此也就有了“真君子”与“伪君子”之说。“务”,致力于。“修”,修行养成。“其本”,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这里暗示了一个道理:做书有做书的基本标准,即书法中的法则规范。这句话的意思是:做人应该致力于自身的修行,养成做人的道德规范。没有修行养成做人的道德规范,就不是君子,就在社会上站不稳脚跟。
“扬雄谓:‘诗赋小道,壮夫不为’”句。“道”,行道。诗赋是文人的行道,舞枪弄棒是壮夫的行道。将诗赋之事与舞枪弄棒相比,诗赋当属于小道。“不为”,不去从事。“壮夫不为”有两层含意,一层是主观上的不为,一层是客观上的不为。主观上,壮夫不会放弃自己舞枪弄棒的强项行道,改行去从事诗赋之类的弱项行道。客观上,诗赋行道虽属小道,却并非简单好玩,壮夫不一定能玩了。这句话的意思是:扬雄说过这样的话:“诗赋是文人的行道,舞枪弄棒是壮夫的行道,将诗赋之事与舞枪弄棒相比,诗赋当属于小道。壮夫是不会去干诸如诗赋之类的小道事情,他们也干不了如此小道之类的事情。
“况复溺思豪厘,沦精翰墨者也”句。“况复”,何况,话又说回来。“溺思”,沉溺于思考之中。“豪厘”,一毫一厘,非常细微。“豪”,通“毫”。“沦”,沉沦。“精”,精到。“翰墨”,书法。“沦精翰墨”,长期沉溺于笔砚间耗费精力,研习体会书法艺术。这句话是扬雄那句话的递进,诗赋之事与舞枪弄棒相比,就已经是小道了,书法之道比起诗赋之道还要小得多,当属小道中的小道。这句话的意思是:更何况,书法之道比起诗赋之道还要小。书法讲究的是笔墨之间一丝一毫的细微变化,需要专心致志去研习体会,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去临摹练习。书法艺术的这种细微不要说那些舞枪弄棒的壮夫,既就是那些舞文弄墨的文人也不一定能做得来。
“夫潜神对奕,犹标坐隐之名”句。“夫”,语气助词,起转折作用。“潜神”,沉下心去认真思考。“对弈”,下棋。“标”,标榜,这里是表明的意思。“坐”,形成。“隐”,隐居、隐士。“坐隐”,成为隐士。封建社会一些自命不凡的文人,由于对统治者的不满或有厌世思想,故意住在偏僻的地方不出来当官,以此引起社会对他们的看重,以提高自己的声名。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些人不去做官,坐在那里用心地下棋,还能博得一个“隐士”的名分。
“乐志垂纶,尚体行藏之趣”句。“乐志”,乐意,愿意。“纶”,钓鱼用的线。“垂纶”,钓鱼。“体”,体验。“行藏”,意思同“隐”,将自己的行为隐藏起来,不想让别人知道。“趣”,情趣。这句话的意思是:开心地垂钩钓鱼,也能体验一下做隐士的情趣。
“讵若功宣礼乐,妙拟神仙”句。“讵”,岂,表示反问。“礼乐”,维持封建社会体制运行的内部制度。“功宣礼乐”,制定礼乐那些有功于国家的大事。“妙”,美妙。“拟”,比拟。“神仙”,成神化仙。这句话的意思是:像书法这样的“小道”,更不能与制定礼乐那种有功于国家的大事和成神化仙那样的美事相比。
“犹挻埴之罔穷,与工炉而并运”句。“挻”,用水和泥。“埴”,黏土,即制陶的土。“挻埴”,和制陶用的黏土泥。“罔”,没有。“罔穷”,没有穷尽,这里用来形容制陶工艺的复杂与高深。“工”,做工,这里指陶坯的制作工艺过程。“炉”,烧制陶器的炉窑,这里指陶器的烧淬工艺过程。“并运”,陶坯的制作和陶器的烧淬两种工艺过程都必须按照各自的工艺要求去做。“工炉并运”是陶器的生产要求,生产过程中任何一道工序的偏废都将影响陶器的成色。这句话的意思是:研习书法,好比和泥制陶,工序复杂,要求又高,其中的规范和行行道道没有一个穷尽。陶坯制作好后还有一个烧淬的问题,烧陶的工艺同样也很讲究。只有制烧并重才能生产出上好的陶器,其中的任何一道工序的偏废都将功亏一篑。
“工炉并运”,是孙过庭对书法艺术的一种深层次的解读。在这一章里,孙过庭将书法与君子相比,与诗赋相比,与对弈相比,与垂钓相比,与制定礼乐相比,与成神化仙相比,最后与制陶相比。如此多的相比,孙过庭的目的是什么?孙过庭的目的在于,通过广泛的比较,要学书人正确地认识书法艺术。通过比较,孙过庭告诉学习人,书法艺术与制陶最为相近,学习书法艺术必须“工炉并运”。
将书法与君子相比。孙过庭在其《书谱》中多次提到了君子,多次将书法与君子相比。书法与君子有什么关系呢?君子是理想化的人的概念标准,君子这个抽象概念有其丰富的内容,这就是做人的一系列具体的道德规范标准。要达到这个标准就得致力于最基本的道德规范的修行养成。孙过庭将书法与君子作比较的目的,在于让学书人明白书法与君子有着相通的地方。这就是君子有君子基本的规范和要求,书法有书法基本的规范和要求。做为人要使自己成为君子,就得“务修其本”。作为习书人要想成为一位书法家,就必须致力于书法的基本规范和要求的学习与掌握。君子有真假之说,同理,书法大家也有真假之说。区分真假君子用的是君子的基本标准,区分真假书法大家就应该用书法的基本标准。
将书法与诗赋比。孙过庭借扬雄之口告诉学书人,书法是比诗赋小道还小的小道,壮夫不为,一般的文人也不一定能为了。孙过庭认为,书法是一项“微观工程”,要体察翰墨间一毫一厘的不同与变化,要在细微上下功夫做文章。
将书法与对弈相比。孙过庭告诫学书人,学习书法没有做“隐士”那么容易,书名之得来远比“隐士”之名难得多,学书人不要徒有虚名。
将书法与垂钓相比。孙过庭告诫学书人,学习书法是一件苦差使,要吃的了苦,书法中的乐趣不是轻易能体验出来的。
将书法与制定礼乐相比。孙过庭认为,书法与制定礼乐是两个领域的事情,二者之间相距太远了,那是不能比的。孙过庭告诫学书人,书法之道小之又小,不要做功名大梦。
将书法与成神化仙相比。孙过庭认为,书法是一件难事情,和神仙的美妙比不成,学习书法要知难而进,要耐的住寂寞,不要飘飘然做神仙的美梦。
最后孙过庭将书法与制陶相比。孙过庭认为,学书与制陶最为相近相通。陶工们要制作一件上好的陶器,先要跑到山的高处、深处遍寻上好的陶土。其次和泥、制坯,最后还要烧淬。其中的每一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规范要求,即严格的工艺标准要求。这些行行道道都是陶工们长期实践经验总结的结晶,都必须严格的按照那些行行道道去做,一点都不能马虎,只有“工炉并用”,烧制出的陶器才是上乘佳品。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或有偏差,都烧制不出上乘佳品,只能是次品和废品。书法与制陶何等的相近相通?一点一画、结字谋篇、墨法笔法,等等细微之处的变化也全都是有讲究的,不是随便乱来的,其中的渠渠道道,规范法则也全都是书法家们长期从事书法艺术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学习书法的就要不图名利,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需要认真地研习和体察并一一掌握书法的一些基本技法和技巧,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成为一位书法家。当掌握了这些基本的书法艺术的技法、技巧后,还应该“求其妍妙”,进而做到“工炉并运”,这样才能成为一位书法家。
作者 王根权 编辑 王三鹏 编 书法创作提升班 发布 小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