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143495/778edbaa07cf5415.jpg)
人生处处有惊喜,也时刻都可能有转折,昨天我刚刚欣喜地为心爱的《如果一切重来》写下了两千多字的文字,今天,我就急不可耐地要痛批马克·李维的《比恐惧更强烈的感觉》。
带着对《如果一切重来》的赞赏,我热切地期待着可以拜读他的第14部小说,于是,强撑着疲倦的双眼,直到深夜将书看完,只是,最后支撑我阅读完这本书的动力,除了来自于对真相的渴求,更为强烈的来源却是失望。
我仍然疑心,这本小说是不是哪位好莱坞的优秀编剧借马克李维之名匆匆写就的,除了上一部所用的穿越、外星人、异次元、科幻没有出现,这本书,你可以找到任何其它商业大片中常见的元素,也是不易呀。书中的叙事节奏非常紧凑明快,画面感颇强,但是读完并不会比看一部7分水准的好莱坞政治悬疑动作片爽上多少。但作为一部被贴了无数标签光环的小说,我只能给5分。
男主人公安德鲁居然完全是前一部《如果一切重来》的人物延续,但是不管是像我这样带着《如果一切重来》的故事进入这本小说世界的人,还是需要自行脑补安德鲁人物背景的新读者,都会对这个男主人公表示失望,一方面,这个人物除了这类剧情主角自然带有的勇敢、聪明、自动汇集各种资源和优势的气场外,并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使他的形象丰满起来的地方。更别说,另一方面,这个人物在与《如果一切重来》完全相同的身份、背景、经历、关系网的情况下,却跟前作有了很多很明显的区别,如果说我对前作中的安德鲁是带有钦佩之情的话,那么很难不对这部小说中陌生的安德鲁产生不悦,前作中他是比较接地气的,有人味,有足够多的细节可以他与读者拉近,而在这本小说中他已经彻底跨出了时事记者这一身份,一跃成为自带光环的英雄,太急于解开政治的丑陋内幕了,所有人物都只是为实现这一动作铺下的生硬的石子而已,虽然马克·李维要展现给我们的对于政治、环境、人性的告诫足够令人震惊,但我相信一则报道、一本纪实文学、或者一部简洁的报告可以让给我们更大的震撼和警醒。惨痛的真像不能用以支撑一部文学作品。如果作者是通过一段演讲,给喜爱的读者直接推荐相关的文献资料,大众也会动容的。既然要以文学形式来传达,来敲打民众,就必须也对文学负起责任来,不能空洞地累加欠缺逻辑挑战性的所谓“悬疑”情节。(我叹服于马克·李维在这部小说中设置的安德鲁的出场方式,简直荒诞得叫我啼笑皆非,而安德鲁还能如先知般,在这个诡异的梦里,和阿诺德的鬼魂聊上了天,试问,这个你在未来经过几番侦查才发现的男人,怎么会提前连名带姓地出现在你的鬼梦里?)
没想到全书我唯一喜欢的仅仅是第一章节,我差点以为自己就像沙米尔一样,在夹杂着对苏茜的愤怒中,喜欢上了这个女主人公。然而,越往后读,离这个悸动过的初心却越来越远了,直至前后破碎,真是碎了一地的渣呀。全书太多不合情理之处,我完全没法认同出版者给它所贴的“悬疑”和“治愈”的标签,后者更是可笑,出版社是没人读过里面的内容吧,难道所有马克·李维的小说,贵社都要贴上“治愈系”不成?
在书中,读者很容易找到与书名对应的答应——“勇气只是比恐惧更加强烈的感觉”,很遗憾,我还是无法被这句女主口中反复出现的话语牵动。每次读到,都只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失望。
基于对前作的喜爱,我还是会期待马克·李维新作品到来,只是,希望他可以耐心点,在保量的情况下,带给我们更好的精品,我仍然相信,他有足够的能力和才华,会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i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