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来到洞头,一看又是方斐卿老师的培训课,可能这就是缘分吧。
“用课文教作文”这个理念我在前几年就有听过,但是具体怎么教我从没有去研究过。在时下流行的“大单元”“大概念”“学习任务群”这些纷繁复杂的概念中,很多的理念早已被老师们淡忘。很多时候,什么流行我们就跟着学什么,没有去好好地研究下,到底适不适合。
方老师主张回到课文,回到教材本身,我觉得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很多老师连教材都不熟悉,就跟风似的学这个,做那个,这不是本末倒置吗?当方老师要考考我们是否知道这些课文的作者是谁时,大家“哀嚎一片”,哈哈,其实没几人知道作者吧。就像我刚教完六下的语文,你让我说几个作者,我也报不出来,更别提三四年级的教材了。看着方老师一边如数家珍地报出一个个的作者,对他们的生平事迹了如指掌,一边又恨铁不成钢地“指责”我们,真的是汗颜啊!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连教材都不熟悉,连作者是谁都不知道,还要求孩子一定要做到什么,真的是心中有愧。
所以回归到文本里去,不要弄丢了我们的“金饭碗”,就像方老师说的不能捧着“金饭碗”还要去“要饭”。“语文教材很重要,是语文教学之本,是课标的载体,也是语文教学的凭借。”我们教师要立足课文,又要学会化用课文。
写作教学是我们所有一线教师觉得最难攻克的一项,其实回到文本中去,也许并没有想象得那么难。方老师在讲座中给我们指点了迷津:课文它是学生作文的素材,解决写什么,也是学生作文的范文,解决怎么写。细细研读这句话,很有道理,一下子就给我们打开了思路,指明了方向,教师教好教材,学生学好教材,这便是最根本的。
方老师在讲座中指出了“用课文学作文”的四条路径:
第一条:课文写法的模仿与迁移
第二条:课文内容的提取与重组
第三条:课文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第四条:课文特点的批注与梳理。
他重点分析了如何对课文内容进行提取与重组。先是要精选课文篇目,单篇或多篇都可以的,接着确定写作主题,再提取写作素材,进行重组,最后运用课文语言进行表达。这理论我是听得一知半解,当老师举了《蟋蟀的住宅》这一课例后,才算是明白了一些。我以为这样的训练只能放到中高段,没想到一二年级也可以进行写作训练。
教师由扶到放,一步一步,整个小学六年下来,不愁孩子写不出作文。而教师自己要先吃透教材,灵活运用教材,才能更好地教给孩子。
在听完方老师的课后,脑海中突然就闪现出了一个词:“沉潜力”。这个词是张祖庆老师说的,他说年轻老师最需要修炼的就是沉潜力,其实我觉得无论处于哪个阶段的老师,都需要甚至要重新修炼这股力。特别是在当下,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要抛弃的东西也太多了,自己一定要有清醒的认知,要有思辨性。
所以我们要静下来好好思考,去认真研究儿童,去认真研究专业知识。多去读一读书,特别是经典的教育教学的作品,学科教学的系统论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就像方老师说的我只推荐叶圣陶和苏霍姆林斯基他们俩的作品。这两位教育界的大师,又有多少老师读过他们的作品呢?
静下心来,好好研读教材,深耕于某一领域,两年,五年甚至十年,我们才会获得真正的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