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6486618/ba2df927222d80fb.png)
从办公室出来,冒雨冲了出去。虽然距离地铁站挺近,还是被淋湿了大半,庆幸的是没有湿透,不会显得特别尴尬。上海的天气很让人捉摸不透:天气预报显示周六有雨,推到了周日,继而又转移到了周一。早上的时候还是旭日东升,就没有带伞出门,谁知过了中午就开始下雨——还是不小的雨,一直下到此刻。
刷卡进站,瞥一眼某个角落,平时站内备用的雨伞早被行人拿光。沿着长长的电梯缓缓地升上去,登上站台。恰好地铁进站,不由分说地跨上地铁,随着"滴滴"的提示音,车门“嘭”一声重重地关上,地铁驶出站台向下一站开去。
雨水噼里啪啦的拍打着车厢,被均匀地抹在宽大的玻璃窗上面成股地流下来,不禁感叹好大的雨。透过车窗,模糊的霓虹静静地后退,出城的汽车俨然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但是安静的队伍,没有拥挤没有鸣笛。
那天夜里,他在自家车库中死了。他把橡胶软管接在N360车排气管上,用塑料布封好窗缝,然后发动引擎。不知他到底花了多长时间才死去。当他父母探罢亲戚的病,回来打开车库门放车的时候,他已经死了。车上的收音机仍然开着,脚踏板夹着加油站的收据。
![](https://img.haomeiwen.com/i6486618/bf7bd53c471ea0e0.jpg)
这就是木月自杀的全部过程,没有任何的征兆。准确一点来说是和好朋友渡边彻从桌球室出来各自回家之后发生的事情,在渡边看来那天的木月并没有任何异常,并且那是“5月一个令人愉快的下午”。自杀的过程很简单,简单到就像一个正常人做了一件正常的家务一样。结案也很简单,因为警察对这样的学生是不怀有好印象的:上高中还逃课去打桌球的人,即使自杀也没有什么不可思议的,仅仅在当地报纸上发了一小条报道算作结案了。
整个案件中没有木月父母出现,或许是渡边不知道细节,或许是渡边知道但是不愿意给出明确的说明,给读者以猜想。“那台N360车被处理掉”,木月的家庭被浓缩在这句话中。
关于木月之死这个桥段,大多数读者都认为是作为整个故事的引子出现的,这点没有什么不妥,毕竟最主要的几个人物都跟木月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关于木月自杀的原因,却有着不同的看法,可以大致分为这几类:1、木月与女友相处的问题,2、当时的社会环境,3、木月患有抑郁症。其他跟故事明显不相关的猜测就不罗列了,偏离的太离谱,没有分析的价值。
这几种说法我没有具体详细分析过,但是通过木月之死桥段前后文的描述和整个故事来看,还是可以找出木月自杀的原因的。
恋人说:直接说重点吧,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木月主宰着直子的人生,直子却无法改变木月的人生,更为致命的一点是两个人的性爱始终无法达成,并且无性恋爱是男人内心焦灼的源点。
![](https://img.haomeiwen.com/i6486618/c3368bcd355d9966.jpg)
我真是不知道怎么会有这样的观点并且还有很多人认为这样的理由可以接受,我也不知道持这样观点的读者到底经历过怎样的人生。故事交代的很清楚,两个人是青梅竹马的恋人,这点大家看的都很清楚。但是考虑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很多人自动忽略木月和直子的年龄——17岁的高中生。这个年龄正常情况下在国内也就是高中二年级,这个阶段的学生有多忙不用多说了吧,虽然日本系列的文学影视给人以小清新的感觉多一点,但考虑问题的时候还是要尊重一下实际情况的。虽然村上在之后的篇幅中提到直子因为和木月无法达成性爱而自责苦恼,想来木月也有这样的心理,但是要说这是木月自杀的因素,还是站不住脚的。
后来我想了想,还是为这个观点的存在找了一些理由。《挪威的森林》是一部纯爱之风的校园恋爱小说,这种题材的小说如果想吃饭喝水一样平淡无奇的话自然吸引不了读者的兴趣。相反,有人为爱隐忍有人为爱疯狂有人为爱自杀有人为爱出家类似这样的情节加上去爱情才显得跌宕起伏,才能让人回味。这么一想倒也能接受,不过可是彻底俗化了村上。
社会环境说:故事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普遍认为的一种观点是作为战后迅速发展起来的发达国家,日本国内极大的物质满足导致了年轻一代空虚、迷失和反叛。人们的精神危机也与日俱增。物质生活的丰富与人的欲求膨胀,造成了精神世界的严重失衡。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减少,心理距离拉大。生活在都市的人们像无根的浮萍,孤独、虚无、失落,却又无力面对强大的社会压力。都市的繁华,掩饰不了人们内心的焦虑。学生们的罢课游行,爵士乐迷,嗑药党,玩摩托车的暴走族,敢死队那样的人比比皆是,这样的阵容是不是有点眼熟。
其实这个观点我还是能接受一点的,但是自杀这个结局无法接受,为什么?还事因为年龄的问题,结合作者对木月生活的描写,木月的生活和上述情况重合度太低了,如果重合度这么低都要因为精神空虚而自杀的话,日本社会老龄化也不至于晚几十年。还有就是村上本没有必要树立木月这一良好形象的少年自杀,完全可以找一个贴合时代背景的社会青年自杀就好,也容易被大家理解和接受,因此这个观点不能完全站得住脚。
![](https://img.haomeiwen.com/i6486618/d81e3b43adcb39ca.png)
其实反映当时社会背景的描写作者安排在了渡边上大学以后:学生运动、罢课游行等,作为木月的延续渡边见证了这一切的发生。敢死队、永泽、初美、绿子等人的出现,更加丰富了渡边的大学生活。永泽的出现像是一个特意的安排,他没有真心的朋友却和渡边倾心相交,但是渡边很清醒的知道两个人的友谊是不会太长久的,结局也印证了这一点。有时候我会觉得永泽是成年后木月,重合度太高了——人际关系左右逢源,处理事情的高能力,只要出现就能成为人们的中心。但是永泽的出现也就到此为止了,毕竟只是作为延续而存在的。
抑郁症说:我是支持这个说法的,虽然木月只是17岁的少年,这句话应该这么说才显得合适:17岁的木月是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快乐少年。但是结合当下社会的一些实事,抑郁症这东西对人的侵略是不考虑年龄的,只考虑有没有可能。很不幸,17岁的木月便是这样可能的存在。
![](https://img.haomeiwen.com/i6486618/70e441e5aa8902da.jpg)
三人在一起,便俨然成了电视中的专题采访节目:我是客串演员,木月是精明强干的主持人,直子则是助手。木月总是节目的中心,而他又干的的确得心应手。木月有一种喜欢冷笑的倾向,往往被人视为傲慢,但本质上却是热情公道的人。三人相聚时,对我对直子他都一视同仁,一样地搭话,一样地开玩笑,注意不让任何人受到冷落。倘若有一方长久默然不语,他就主动找话,巧妙地把对方拉入谈话圈内。每见他这样,就觉得他煞费苦心,而实际上恐也不致如此。他有那么一种能力,可以准确无误地捕捉住气氛的变化,,从而浑洒自如地因势利导。另外他还有一种颇为可贵的才能,可以从对方并不甚有趣的谈话中抓出有趣的部分来。因此,每次与他交谈,我就觉得自己俨然是个妙趣横生的人,在欢度妙趣横生的人生。
然而他决非社交式人物。在学校里,除我以外他同谁也合不来。我总不明白,此等头脑机敏、谈吐潇洒之人为何不向更为广阔的世界施展才华,而对只有三个人的小天地感到满足。至于我纯属凡夫俗子,并无引人注意之处,只喜欢独自看书独自听音乐。更不具有值得木月刮目相视并主动攀谈的某种出人头地的才能。可是我们却一拍即合地要好起来。
翻遍整本书也找不到更多关于木月的描述了,单单从这简单的描述中是无法准确判定木月是否患有抑郁症,并且考虑到抑郁症本身的难以判断性,更让人觉得对于十七岁的少年来说这是再正常不过的行为了。或许稍微有点怀疑精神的读者会认为,这不就是内向么。是的,内向作为性格表现形式的一种自然容易被人接受,并且普遍认为内向是一个人性格的本质属性。但是这并不是完全正确的,就像抑郁症会伪装成为一种性格那样欺骗他人的眼睛。
自始至终我也没有找到那根压垮木月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实在是百思不得其解。通常情况下,有自杀倾向的人在结生命之前会有异常行为或者具体自杀诱因,但是木月的死却没有这方面明显的痕迹。这之前木月做了什么,和渡边彻在台球厅打台球,并且还赢了——五月的一个令人愉快的下午。再之前呢,无非就是作为一名普通高中生的日常,偶尔组织渡边彻和直子来一次小团体活动。但是村上给读者呈现出来的关于木月的朋友圈是这样的:渡边彻和直子。主人公渡边彻是木月唯一的朋友,直子则是木月青梅竹马的恋人。木月的家庭是怎样的不得而知,只知道他的父亲是一名技术高超且收费昂贵的牙科医生,母亲则完全没有提及,甚至木月的死有关家庭的因素也忽略不提。仅此而已。
仅此而已。
与其说木月不善于结交朋友,不如说他主动拒绝结交朋友。在17岁高中的年纪,谈“社交”还为时尚早,只能说是“结交朋友”。即使是内向的人,只有唯一的朋友也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更何况少年木月在我眼里是“精明强干的主持人、是节目的中心、而他又干的的确得心应手”,三个人聚会的时候更是煞费苦心的施展才华,让主人公渡边彻这样一个只喜欢看书听音乐的人也觉得自己变得妙趣横生。
可是木月还是死了,对于木月的死,主人公认为“永远定格在了17岁”,流传更广泛的是: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但是关于木月是如何抑郁的,无法查证。猜测之下应该是来自家庭的因素,原因无法确切言明,这也是我写这篇文字的原因。知乎上边专门有一个话题是有多少抑郁是家庭的原因造成的,很多人列举了很多具体的家庭示例,包括长辈(主要是父母)言语的攻击、嘲讽、挖苦、辱骂甚至是随时动手让孩子听从自己。问题可能暂时解决了,但是更大的问题却隐藏了下来。即使文明如当下的社会,更多的家长仅仅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听话、懂事、不违背自己的意愿,不能顶嘴不可以反抗来彰显自己作为长辈的威严,但是很少有家长会想一想自己是不是合理,这样要求自己的孩子以后会不会ta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都不在考虑的范围内。所以说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孩子只是这个家庭的衍生品而非独立存在的个体,直到这个个体有能力离开原生家庭去过自己独立的生活,幸运的话之前原生家庭的影响才会一点点消弭。
很遗憾,木月并没有等到那一天的来临而匆匆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成为一个永远17岁的少年。
对自杀而消失的生命,很多人感到遗憾,但也有一些人不屑一顾:死都不怕还怕活着吗?
是的,对于有些人来说,活着就是让人害怕的事情。
之前看到一段话,作为这篇文字的结束:现代人的崩溃是一种默不作声的崩溃,看起来很正常,会说笑、会打闹、会社交。表面平静,实际上心里的糟心事已经累积到一定程度了,不会摔门砸东西不会流眼泪或竭嘶底里。但可能某一秒就累积到极致了,也不说话也不真的崩溃,也不太想活,也不敢去死。
正常人尚且如此,何况抑郁症者?
![](https://img.haomeiwen.com/i6486618/aa7ea84a91feffd5.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