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二十二周。
如果一切如常,今年的这个时候,小恬应该已经结束了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选拔性考试。可人生无常是常态,所以,2020年6月上旬,我们之间还在博弈,经历了又一次重大磨合后,算是重归于好。
和小恬无数次的争吵,让我越来越明白退一步海阔天空。心里很清楚,在小恬独自行走的后续N年里,必然会有更有力的例证支持。
但,从这次的摩擦中,我深深体会到——成人的小恬,已经开始学着展开稚嫩的翅膀,抗拒父母所谓的“庇护”(大概更被认为是桎梏),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去体验和丈量世界的广阔,哪怕要承受更多风雨。
其实不是坏事。毕竟,今后的路需要她自己蹚出来,我至多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微不足道的支持,可松手的过程,异常艰难。
认同”你和她的缘份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目送她的背影渐行渐远“,真正做到却绝非易事,眼睁睁看到她掉进自己曾摔到鼻青脸肿且后遗症频发的大坑时,心中不可能不阵阵发紧,却也无计可施。
有些弯路,或许是摆渡到命运那端的必然安排。换一个角度看,我指明的自以为是的康庄大道并没有亲自走过,会不会隐藏着更大的深坑?
5月6日开学后,小恬不习惯早六点半晚十点的高三生活,打乱了疫情期间每天睡到自然醒的状态(虽然我对她的祝福如此,可这段时间还是打了自己的脸,希望她能早日归队),于是在一个周日给老师发短信,说因堵车要晚点到校。
结果周公舍不得她,一直到八点多老师发短信打电话,才知道全班就她一个人没到校,于是我没忍住发了牢骚和脾气。此后持续半个月的状态,双方虽在同一屋檐下,却形同陌路。
这个过程,不知道小恬如何感受,我虽不至坐立难安,却也反思自己对孩子的“爱”是否附加了太多条件。
明知她不是一个智商超群的天才,也从未在过去10余年的“培养”中花费过多心力,可到收获果实时,却希望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贪心不足,蛇是会吞象的。
再次回听《陪孩子终身成长》,给自己找放手的理由。书中提到的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三根支柱:无条件的爱、价值感和成长型心态。
从我目前的认知来看,后两条更容易受到关注。价值感,是愿意全心投入、让自己感到有成就的事情。别说孩子,连年近半百的自己也仍在寻找,因此多少会有一些耐心。
成长型心态,是我们反复念叨、已达成共识的观念,尽管难免受到“短视思维”的诱惑,经常来回“翻烧饼”,可在相互提醒和自我修复下,也会有所警醒。
恰恰是看起来象是正确废话的“无条件的爱”,反倒容易被忽略。这一次的磨合,即是如此。
我心里很清楚,就算小恬按要求去了学校,一天待上16个小时,能学的进去的东西未必更多,可仍然希望她不要太出格,起码“看上去在努力”。而在最后一个月里,她的心理压力未见得比其他人小,这种“偶尔的放纵”又是从高中开始我就默许甚至怂恿的,即便她没有掌控好“度”,我的冷暴力也不是最好的解决方式。
最后的结果,是我们经过反省后,各自退一步。在距高考一个半月时,她按学校作息披星戴月做好冲刺准备,我只管按她的要求提供物质支持,如果愿意和我聊聊压力与愿望,就当做给我学习的机会吧。还有30天,小恬会踏入人生的分水岭,无论结果如何,我愿意选择并努力做到——无条件地给予爱与支持,让她在独自启程探索世界时,永远安心会有一个小小的栖息之所。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