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泰伯》第5天。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孔子说:有什么大的事情让百姓去做就是,但是不需要让他们全部都知道。
这句话看起来非常的苛刻,好像是一种奴役式的感觉,但是你细细的去品味其中的道理:你发现这样做事是非常快速,而且没有那么多的麻烦的。
试想想:如果政府要去做一件事情,从上面想出这个计策开会通过,然后再往下一层一层的往下通知,让每一个人都清楚明白。要让每个人明白之后还没有异议,再到做的话那是多么的艰难。而且每一个人他都有自己的头脑,有自己的思想,他不可能觉得上面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是对的,都是他所支持的,那么他有反对的意见怎么办?这一群人中肯定有很多反对的意见,那么又如何去处理这些呢?所以在大的方向问题上,上面只需做好决定,下面只需要知道怎么去做就可以了,无需让下面的人完全清楚每一个细节,否则一件事就无法得到完成。
比如说一个家庭想组织一次旅游计划。他可能会根据家人平常的情况和想去的地方做出一个统一的选择。是去澳大利亚,澳洲还是新西兰?可能会给出三个选择让大家来选。那么可能家里每个人员都说:哎呀!我不想去,我还有其他的事,那你可以选择不去。有的可能说我想去新西兰,有的人说我想去澳洲那如何处理啦?这样的话就很难达成共识。所以还不如直接组织一个计划说:我们下周去澳大利亚玩,为期一周,愿意去的就举手。如此简单直接的表达出来,愿意去的就去,不愿意去的就算,这样的话这个计划就可以得到实施。所以个人更倾向于南怀瑾先生的解释:百姓做事只是让他知道去做就行了,不需要知道这个过程是怎么样的,也不需要告诉他。我觉得这种解释会更适合一点。
孔子说:喜好打架,喜欢争吵,又不安于现状,老是讨厌贫穷这样的人太多的话,天下一定大乱。如果一个人没有仁心仁德,没有一点道德的标准,这样的话这个社会会更加的乱。
回想当今的社会,我们从一生下来就被父母灌输的一种思想就是要吃好穿好住好,这样的话我们要赚更多的钱,过上更好的生活,这就是我们从小被灌输的一种思想观念。
于是我们努力的学习文化知识技能,希望长大了以后有出息,对这个社会有贡献,也希望自己去换取更多的物质钱财和权利,这成了我们的追求。
在这种一切以物质为前提的追求的思想下,那么我们势必会变得为物质的东西去争去抢。也没有了所谓的道德标准,仁心和仁德,有的只是欲望和索求。那么这样的社会一定会大乱。所以首先只有让人们对自己有所认识,知道自己是有多少的本事?应该拥有多少的财富?这样的话对自己的生活才会有所满足。而对精神的领域却要永无知足,这样的话社会就会天下太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