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跟着爱的感觉走---原生态私塾故事之三十五

跟着爱的感觉走---原生态私塾故事之三十五

作者: 小溪缓缓流 | 来源:发表于2018-03-16 22:32 被阅读0次

    看完下面的文章,或许你会有再生个孩子来试试的冲动吧。

    跟着爱的感觉走

                            顺应天性

                                                                                                       作者:张祥平

    母亲爱孩子,天经地义,这是千百万年的进化结果----不爱孩子的母亲,其后代难以生存。因此,有关的遗传基因不断地遭到历史的淘汰。

    近代以来,西方人母子分住的养育习惯,受到一些知识分子的模仿;甚至有些人把孩子视为职业妇女的负担。其后果很明显:无论这些人本身多么有成就,其基因却不可能传诸后世。

    爱孩子的母亲,在不知不觉之中,出于母爱的本能,就能够帮助孩子成长。所谓不知不觉,不是指喂奶换尿布这样的一些劳作,而是指拥抱、戏逗、爱抚等等“跟着感觉走”的行为方式。

    从头爱到手

        “跟着感觉走” 的行为方式,对于教养不同的母亲,显然是不同的,这不象孩子饿了要喂奶,尿布湿了要更换,常常伴有外界的信号(如孩子哭了)。在没有外界信号的情况下,母亲是发自内心地采取行动。有教养的母亲,往往在其母爱的本能之中,溶解了她所受到的教育,因此就能够更多地为孩子的精神成长助推。

    例如,受过理工科教育的母亲,更多地注重实验观察;受过文史类教育的母亲,注意广度较宽;这些都有助于母亲不仅象一般的母亲那样去拥抱、戏逗、爱抚孩子,而且把注意力转移到更为细致的部位,如手部。而当母亲更多地抚摸和拨弄孩子的小手时,就可能在不知不觉之中为孩子的精神成长进行了助推。

    因为,人类与动物的最初区别(包括精神上的区别),就是从“手”开始的 ---- 人类的祖先古猿,比其它灵长目动物具有更为常用的“手”。

    细心的父母会发现,孩子在吮奶的时候,两只小手有时候会一开一合地“空抓”,俗话所说的“把吃奶的劲儿都使出来了”,就是一种相当形象的描述。对于有教养的母亲来说,在没有孩子的时候可能感到这话很粗俗,但是一旦面对着自己的孩子,做母亲的就可能感到十分有趣,忍不住要去把弄孩子的小手。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良性的剌激。而那些得不到深深母爱的孩子,就没有受到助推。

    为“手动”助推

    一般说来,婴儿约在四个月到四个半月左右,开始抓弄和操作他身边所见到的一切东西。它说明孩子的大脑发育开始超出简单的生理需要(如吮奶排泄等新陈代谢),开始萌发出适应环境的更复杂的生理需要,即不止于动物的“摄”食需要,还开始了“寻”食需要。

    在婴儿摇篮上悬挂拨浪鼓,连上一根线,使婴儿拉线的同时,既可以看到鼓的摆动,又可以听见咕隆隆的声音,对于婴儿的发育是有好处的---- 他(她)往往会多次重复这个“拉” 的动作,每一次动作所引起的兴趣又促成这种重复。而在多次重复之后,只要在摇篮顶上挂一个新玩具,孩子就可能寻找那根线。在心理学中,这叫做“感知--运动图式”。

    因此,对于家庭教育来说,为孩子提供一个丰富多彩的环境,是必要的。当然,这要“适度”,否则,过于多彩的环境可能显得杂乱无章,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减少了孩子的可接受信息。“信息被噪声淹没了”。

    从“寻”到“取”,孩子会更多地需要成人的帮助----为了取得伸手拿不到的物体,或是取得被一块布或一个坐垫遮盖了的物体,婴儿的最初努力,就是抓住成人的手,向不能取得的物体方向拉动,或是要成人的手揭开被遮盖了的物体。这正如多数的哺乳动物对母体的依赖和信任一样。

    充满了爱心的母亲,才会细心地体会出孩子的愿望,并且耐心地去满足孩子。这样,不仅增强了母子之间的交流,而且促进孩子动作的发育----人类的许多行为动作,最初都是通过模仿习得的。随着次数的增加,孩子就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如躯体移动,借助于可拉动的毯子,甚至“顿悟”等)来取得所要的物体,也就是“跳起来摘到了苹果”。

    相反,那些缺少爱心的母亲的孩子,就可能推迟其精神发育的时间,减少强度,尤其是如果由于缺少母亲的帮助而“摘不到苹果”,就可能影响其日后“跳”的努力。

    文章读罢,是不是对于想借助器械来治疗感觉统合失调或是后天自闭的孩子有些新的启发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跟着爱的感觉走---原生态私塾故事之三十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sxdq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