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之死其实是自己造就的结果,并不是秦昭襄王容不下白起,白起多次违抗王令,秦昭襄王最终将白起赐死。
公元前257年十一月,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武安君白起被秦昭襄王赐剑命其自刎。在千年之后,白起后人白居易(唐代三大诗人之一)写诗追忆白氏先祖白起,白居易在《太原白氏家状二道》中是这么描述白起的死因:“裔孙曰起,有大功于秦,封武安君。后非其罪,赐死杜邮,秦人怜之,立祠庙于咸阳,至今存焉。”,表示白起对秦国有大功,因功被封武安君,最终却是冤死,秦国人都可怜白起的遭遇,修祠建庙,祭祀白起。
从公元前294年,白起开始担任左庶长,率领秦军攻打韩国新城起,到公元前257年被秦昭襄王赐死时,白起已为秦国四处征战37年。而秦国自秦孝公重用商鞅实施变法改革开始,秦国开始富国强兵,除了提高生产力外,就是提高军队战斗力。在商鞅变法中,为了奖励军功,便实行起二十级“军功爵制”的赏赐制度,为鼓励士兵杀敌求胜,提高斗志,但原则是赏罚并行,立功有赏,无功者罚,赏罚分明。
白起只是秦国的一个普通百姓,也不是秦国的王室贵族,只能从一个普通的小兵做起,而白起据记载是因为善于用兵,得以侍奉秦昭襄王,有记载白起爵位的时候,白起已经是二十级军功爵制中的第十级“左庶长”。一个普通士兵拥有第十级爵位在短期之内是很难做到的,即使是秦国绝大多数的贵族,也需要靠获取军功才能获得爵位,更不用说白起并不是秦国的贵族子弟。
二十级军功爵制中,连最起码的一级“公士”爵位,都需要斩杀敌方一名披甲勇士,并将首级带回才能获得军功。以当时的环境条件下,还是以冷兵器为主,战争双方的武器装备相差并不大,即使秦国有优质的武器制造工厂,制造的兵器比其它国家有优势,但技术条件就在那里摆着,也不会强太多,士兵作战斩获敌军首级,基本上只能是近身肉搏,要想在战斗中不受伤的前提下,斩获敌人首级的难度可想而知。
《商君书·境内》篇记载:“其战也,五人来簿为伍,一人羽而轻其四人,能人得一首则复。夫劳爵,其县过三日有不致士大夫劳爵,能。五人一屯长,百人一将。其战,百将、屯长不得,斩首。”
并且还是对方精锐的披甲勇士才能获得最低的一级爵位。而根据《商君书·境内》篇中记载,秦军在作战中,是以五个士兵编成一个名册,组成一伍,如果一伍中的其中一人逃跑,另外四名士兵就会受到刑罚,也就是连坐法的运用,一人战死,其余几人一会受到刑罚,但也有免刑罚的方式,就是将功折罪,剩余人中只要斩获敌人一名首级就能免罪,如果是两人逃跑等情况,就需要斩获敌军两名首级折罪。
以此类推,秦军在作战中,先不说能不能获得军功,首先要避免自己的小队伍中并没有逃跑等情况才能,如有发生,并且也没有斩获敌军首级就需要受到既定的刑罚。在这样的规定下,秦军士兵获取爵位的难度更是难上加难,如果小队伍中,有两名士兵逃跑或者战死,就需要另外的三人斩杀敌军两人来免罪,在斩杀两人后,己方没有受损,还需要在斩获敌军一名披甲勇士的首级才能获得爵位,并且三人中只有一人才能获得。
那么从此可以看出,秦军虽然有二十级的军功爵制来刺激士兵的斗志,但连最基础的一级爵位都很难获取,而白起在史料中记载出现时,就直接是10级的爵位,而爵位的获得难度是等级越高,难度越大,需要的军功越多(相对等级较低的爵位计算,当然成为主将等重要将领后,获取军功就会容易很多),白起的第十级别的左庶长爵位虽然不是很高,但对于普通士兵来说是极难极难获得的。
《史记·白起列传》记载:“白起为左更,攻韩、魏於伊阙,斩首二十四万,又虏其将公孙喜,拔五城。起迁为国尉。涉河取韩安邑以东,到乾河。明年,白起为大良造。攻魏,拔之,取城小大六十一。明年,起与客卿错攻垣城,拔之。”
从白起后来在伊阙之战中为十二级的“左更”爵位,之后又先后升迁为国尉、大良造等官职、爵位可以看出,白起是通过不断的军功中成长起来的,分析得出,白起最开始通过获得军功逐渐提升爵位,之后因善于用兵被秦昭襄王发现是个将才,或经人举荐被任命为“左庶长”正式成为秦军的重要将领,根据战国时期服兵役的年龄大概是在15到60岁,就算白起15岁参军,能做到左庶长的爵位起码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可能有些说法认为,斩获敌方一个披甲勇士就能获得一级爵位,斩获两个为两级爵位,以此类推只要斩获十个首级就能成为左庶长,其实这样的说法是不对,爵位总共就二十级,那岂不是斩杀二十个就能成为最高级别的“彻候”爵位吗!而白起一生斩杀的数以万计的士卒,大约有一百万,以这样的功绩都足以建国称王了,但白起最终只是被封为武安君,终生一生也没能封侯,所以十级的左庶长爵位并不是可以轻易获得的。
秦人虽然参军上战场斩杀敌军,获取军功就能封侯拜爵,并且秦昭襄王时期,秦国对外战争也有很多,但秦国也不可能做到常年征战,军队打仗后也需要进行修整,粮食也需要筹集,而且打仗的也不能只用一支军队,还恰好是白起所在的军队。根据分析推测,白起即使15岁参军,通过获得军功成为左庶长也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白起被封左庶长爵位时,很可能已经在30岁以上,加上之后担任秦国主将37年。
白起大约是在古稀之年左右被秦昭襄王赐死。按理来说,白起对秦国有大功,一生为秦国四处征战,开疆拓土,都到了古稀之年,应该是颐养天年,得以善终的结局,但秦昭襄王却将这位秦国老将赐剑自尽,秦昭襄王为何容不下这位有赫赫战功的老将呢?虽然白起的功绩达到了功高震主的层次,也得罪了应侯范雎(秦相),被范雎针对,但归根结底的原因还是白起不听秦昭襄王的王令,最终在长平之战不久后被秦昭襄王赐死在杜邮亭。
白起出生于秦国郿地(现今陕西眉县东渭河北岸),白起出生之时,秦国秦国孝公变法图强,又经历了几代秦王的累积图强,秦国的国力已经是战国后期的强国,而秦国到了秦昭襄王时期,秦昭襄王也是有问鼎中原的大志,是一位雄心勃勃的霸者,秦昭襄王即位后更加彻底地推行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国策,鼓励军功爵制,而白起通过努力,成为以为耀眼的年轻将领,最终被秦昭襄王发掘重用。
白起顺应时势出现在战国后期的舞台之上,公元前294年(秦昭襄王十三年),白起因功担任左庶长一职。白起夺取了韩国的新城,之后韩国向魏国求援,于次年,韩、魏两国联军开始攻打秦国,秦昭襄王任命白起为主将,率军对抗韩、魏联军。白起看出韩、魏两军各怀鬼胎,各自不愿率先出击的弱点,便在伊阙龙门与联军展开了大战,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先以少量兵力牵制住韩军,后率领主力军队先攻打较弱的魏军。
就这样,白起的策略成功,秦军大败魏军,之后白起掉过头来全力攻打韩军,最终韩、魏联军大败,白起全歼了联军约24万人,并夺去了魏国何韩国大部分的土地,此战之后,韩、魏两国精锐军队丧失殆尽被迫向秦国割地求和。白起也在伊阙之战中一战成名,战胜之名逐渐声名鹊起,白起也因功升任国尉。之后白起开启了高光时刻,不断征战,为秦国开疆拓土。
《史记·秦本纪》记载:“四十七年,秦攻韩上党,上党降赵,秦因攻赵,赵发兵击秦,相距。秦使武安君白起击,大破赵于长平,四十余万尽杀之。”
到长平之战前,白起已为秦国夺取了各国城池上百座,斩杀各国军队近百万,白起也因功受封武安君,名震天下。之后在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四十五年),秦国攻占了韩国的野王等地,使韩国的上党郡和本土脱离了联系,韩王便向秦国求和,以割让上党地,让秦国息兵,但上党郡守没有听从韩王命令,最终自作主张,将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而赵国接受了上党,并派兵驻守。
因此,秦国出兵攻伐赵国,随着战事扩大,最终秦、赵两国爆发了长平之战,秦国将攻赵主将王龁换成白起,白起先是假装战败而逃,诱敌深入,之后命突袭部队切断赵军后路,最终将赵军分割围歼,赵军被秦军包围,经过多次突围失败后,在长期的断粮的情况,还剩40万赵军不得已而投降,而白起是的作战思想是以歼敌有生力量作为主要目的,最终将赵军40万人坑杀。
之后白起想乘胜追击,灭亡赵国,但被赵国和韩国派遣使者成功游说丞相范雎,最终范雎向秦昭襄王进言让韩、赵两国割地求和,白起的灭赵计划最终不了了之。秦国也失去了灭亡赵国的最佳机会,白起为此也对范雎更加反感。之后秦国又继续攻打赵国,白起因生病没有参战,但赵国经过短暂修养和各国援军达到后,秦军攻打赵国接连失利,秦昭襄王想起了武安君白起,但白起不肯赴任。
《史记·白起列传》记载:“武安君言曰:“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秦王自命,不行;乃使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
白起认为赵国都城邯郸不易攻下,各诸侯的援军也达到了赵国,而且秦军也损失很多士兵,国内空虚,长途作战最终会失败,便拒绝了秦昭襄王的王令,秦昭襄王又派范雎前去请白起,但白起还是不肯赴任,第二次拒绝了秦昭襄王。白起两次拒绝秦昭襄王,相信换成任何一位国君都有生气。秦昭襄王知道白起有军事才能,也有战功,也就没有追究白起,之后派其它将领继续攻打赵国,但还是失败了。此时白起已经两次拒绝了秦王,应该要低调做人,白起则不然,反而感觉有点幸灾乐祸。
《史记·白起列传》记载:“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秦王闻之,怒,彊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应侯请之,不起。於是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武安君病,未能行。”
白起表示:“秦国不听我的意见,现在怎么样了!”,最终秦昭襄王听后大动怒火,秦昭襄王心想:“之前两次拒绝王令不肯赴任,我念你白起对秦国有功,也是个将才,此时秦国败了,你还说起风凉话了”,于是秦王强令白起赴任,白起称病第三次拒绝了秦王,之后丞相范雎又去请白起,白起再次拒绝。秦王就将白起被贬为士兵,离开咸阳,但白起还是不听王令,此时算下来白起已经5次不听王令了,秦王便派人驱赶。
白起最终离开了咸阳,到了咸阳西门外的杜邮,但秦昭襄王和大臣们议论时表示,白起被赶出咸阳后,流露出不满,不服气的样子,并且还有怨言。此时想来秦昭襄王估计气得够呛,“你白起都不听王令多少次了,念你对秦国有功,我没有追究你,没有杀你,只是将你赶出咸阳,你反而还不服气”,最终秦昭襄王派遣使者赐剑给白起自杀,最终白起自尽于咸阳城外的杜邮亭。
白起之死其实是自己造成的,白起多次拒绝秦昭襄王的王令后,秦昭襄王虽然大怒,但也没想杀害白起,要是换成别人,秦昭襄王估计早就将其斩了,而对白起只是降爵,赶出咸阳,迁往阴密(现今甘肃省灵台县西南),白起因病没有执行王令,秦昭襄王仍然没有杀害白起,三个月后,秦昭襄王派人驱赶白起,最终白起离开了咸阳,但是被大臣议论白起表示不满,秦昭襄王可谓是忍无可忍,最终下令赐死了白起。
紫陌认为,白起多次拒绝王令,如果以秦始皇的性格,白起早就成了刀下亡魂了。所谓“军令如山”、“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而白起却视王令如“儿戏”,多次违抗王令,秦昭襄王念在白起对秦国有大功,几次没有追究白起,但听到白起不满的那一刻,秦昭襄王的内心再也压抑不住怒火,将白起赐死。白起对秦国的功绩不可否认,但白起多次违抗王令也不会受任何一位君主的待见,白起如果知晓进退也就不会落得如此下场了。
大家认为白起死的冤吗?认为白起之死是其自己造成的吗?下方留言探讨。
参考文献:《史记》、《商君书》
文/历史紫陌阁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