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关于学习的目的是不严自明的。比如高中学习的目的就是准备高考,大学学习的目的就是找份好工作。如果你毕业后也坚持学习,那多不过升职加薪自己干了。
而关于学习的目的,历史上有一段很有名的对话。对话出自王守仁与其塾师。
王守仁问塾师:“什么才是第一等事”
塾师答曰:“当然是读书登第”
王守仁不满意这个答案,迟疑着说:“读书登第恐怕不是第一等事,真正的第一等事应该是读书学圣贤“。
那年王守仁13岁。
值得倾慕的不是他得出读书学圣贤的结论,而是他年纪轻轻就能挑战惯常的世俗逻辑。在那个年纪,大多数都是处于父母说的都对,老师说的都对的境况之下。而父母,老师给我们说了什么?他们自然不是圣贤或者哲学家,说的也都是些未经推敲的世俗之理。而这些荒谬的逻辑竟口传心授,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不免可叹。
而于我而言,学习的目的也并非做圣贤。首先,要明白学习之本质无疑于吃饭,睡觉,都是人类的一种行为。而人类的任何行为本质上都是满足内心的需求。(生理上的需求不能导致行为产生,你饿了要吃是生理需求,但你手头上还有个BUG没改,于是你选择继续撸代码。只有你产生“不撸了,我要去吃饭”,你才会去吃饭)于是,学习满足了何种需求?答曰,预期收益的提升。不要以为在《得到》,或者在学校才叫学习,工作中也有获得也会学习。所以知道为啥毕业后几年都涨工资了么,还不是因为你学习了。于是有人得出一个普适化的学习目的:“你看,学习可以升职加薪啊,我学习的目的就是这个,我要学个管理学,嗯嗯棒棒哒。”
我觉得毕业后能有主动学习想法的人已经很不错了。多数人沉迷于游戏和电视剧无法自拔。但光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实非终身学习之大计。一则有点像一直依靠着向帝王乞讨过日子,二则帝王不与你何如。记住,学习满足的是预期收益的提升。当你的预期被破坏,你学习的动力很有可能被釜底抽薪。而之前所说结果的问题就在于,他们对收益的定义太过随性。如果悟性偏高,或是有一定的经济学基础,就会明白我下面会说什么,收益一定是经济收益么?收益的本质是人的快感,经济收益只是造成这种快感的很大一个来源。那么再看一下这句预期收益的提升是何意?
出错时的镇定,冲突时的冷静,遇见挫折时的豁达,遇见小三时的理智,欣赏艺术时的感受,青春不在时坦然,以及学习本身带来的快感,这些都是学习带来的收益,而非仅限于出将入相求取功名。远见,洞察,情绪管理,方法论,难道这些东西就可以凭天赋行事而不去学习?所以,学习之目的并非局限于一部工作指南,而是一部生活指南。只要你还在生活,就应该学习,使本体获得更多的收益,是谓终身学习。
后记
前几日见有人在简书评论《得到》APP。诚然《得到》有不足之处,比如关于碎片知识的重复性。但更多的,是《得到》在画了一个大饼后没有实现大家升职加薪的需求。故本想就《得到》作文,但学习目的之狭隘是大多数人的通病。所以单拉出来记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