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糖烧饼
这些美食你竟然不知道?平日里我们吃的烧饼多是咸的,虽然美味,但吃多了也会觉得烦。但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小编发现,这世上居然还有里面加糖的烧饼。起初,对于这种新奇玩意,小编是碰也不敢碰的,毕竟那么大个烧饼,万一咬了一口发现不好吃,这扔了可惜,吃了受罪,多尴尬。
不过后来,出于对美食的好奇,小编壮起胆子尝了一小口,这一尝可是尝出了“此物只应天上有”的巅峰体验。从外观上看,糖烧饼和咸烧饼没啥两样。它的外皮还是如普通咸烧饼一样,筋道可口,十分有嚼劲。但里面的料却比普通烧饼要好吃百倍,糖在高温下溶解为糖浆,均匀地铺在烧饼内部,如果是刚出锅的糖烧饼,掰开一看,里面的糖浆还是液体状,此时可以人工地将其均匀铺开,以使甜味分布更加均匀。
名曰糖烧饼,但这糖加到烧饼里却丝毫也不觉着腻,也丝毫不会觉得古怪,甚至有种错觉,似乎烧饼本就应该是甜的。
2
裹凉皮
这些美食你竟然不知道?凡是在河南濮阳生活过的人,无一不沉迷裹凉皮的美味。出了濮阳,要想在外地找一家卖裹凉皮的商铺,那可真算是大海捞针啊!
西北多有城市盛产凉皮,但大都是凉拌而食。把凉皮裹着吃的,是濮阳人;除了濮阳之外,宁夏的大武口卷凉皮也与濮阳人创意的裹凉皮异曲同工,濮阳裹凉皮也有了它乡的好姐妹。
裹凉皮里裹的都是些普通食物,像什么黄瓜、面筋、凉面、花生米之类的,加上麻酱、蒜汁等佐料调一下味道,再将它放在凉皮中裹严实,一口下去,酱汁顺着咬下的缝隙呲进嘴里,黄瓜的爽脆与面筋的筋道搭配地天衣无缝,味道咸淡一致、酸辣可口,到了夏天,来上这么一份裹凉皮,随便找个台阶坐个细细品尝,那滋味,给个皇帝都不换!
3
馓子
这些美食你竟然不知道?小时候,每到了上午十点左右,就能闻见从隔壁飘来的一阵酥香味,身子小小的我就会缠着爷爷奶奶带我去隔壁奶奶家观赏做馓子的过程,记得那家爷爷奶奶每次做馓子时,一个在旁边将面拉成丝状,放入油锅;另一个则用大长筷子拨拉着刚入锅的这些面,然后将其捞出,放在筐子里沥干。动作娴熟,配合默契,导致我一直以为做馓子很简单,直到后来傻乎乎地试了一次,将馓子做成了手指粗,我才知道,一切远没有想象那般简单。
起初,我也不知道馓子这名字是怎么来的,后来才听说,馓子就是以前所说的“寒具”。春秋战国时期,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名臣义士介子推,寒食节(清明节前一二日)要禁火三天,于是人们便提前炸好一些环状面食,作为寒食节期间的快餐,既是为寒食节所具,就被叫做“寒具”。
2000多年前,我国著名爱国诗人屈原的《楚辞·招魂》篇中,就有“粔籹蜜饵,有餦餭兮”的句子。著名宋代词人、美食家林洪考证:“粔籹乃蜜面而少润者”“餦餭乃寒具食,无可疑也”。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详细记载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寒具的制作方法。
宋代苏东坡曾写过一首名为《寒具》的诗:“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褊佳人缠臂金。”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谷部》记载:“寒具即食馓也,以糯粉和面,入少盐,牵索纽捻成环钏形……入口即碎脆如凌雪。”
看来,馓子的历史还很悠久呢。不过除了悠久的历史外,馓子的味道也是一绝。虽然面上看着油乎乎的,可一旦吃上一口便很难再停下来,就算很多减肥的人,吃一口馓子之后,便将“减肥”二字抛诸脑后,愉快地先把嘴瘾过足了再说。
以前,由于生活水平较低,馓子并非是谁想吃就吃得起的,尤其是贫苦人家很少舍得买馓子,所以平常百姓吃馓子会当作一件很大的事。这程式就是要与马蹄烧饼配套夹着吃,或放在甜沫或粥内泡着吃。
4
滑脊汤
这些美食你竟然不知道?刚听到这个名字时,小编傻乎乎地以为是“滑稽汤”,当时还很蠢地问了句:“这汤哪里滑稽了?”后来才知道,滑脊滑脊,也就是猪肉挂上糊状红薯粉罢了。
相传在清朝光绪年间,有一次,慈禧太后病了,整日卧床不起,茶饭不思。于是诏告天下,凡能让太后老佛爷开胃进食、恢复健康者,将受重赏。有一位厨子,来至濮洲,得知消息来到京城,为太后献上一道他精心制作的佳肴,一道肥而不腻,滑嫩可口的滑脊汤。太后刚刚将肉放在口中品味,肉就滑进了肚里,一连吃了好几块,肉的香味久久留在口中。吃完后,太后称赞不已,并称这道菜为“滑汤”。从此,太后胃口大开,身体渐渐康复。当然,那厨子也得以重赏。
如今,在濮洲,婚丧嫁娶,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家家户户都喜欢煮上一道滑脊汤,人人也都爱喝滑脊汤。
而且,这里的男人们喝滑脊汤要端上一个大碗,手拿一个比碗还要大的饼子,一起到街上蹲在墙边吃饭,边吃边侃。
到了冬天,滑脊汤也是大家暖身必备的良品,刚出锅滑脊汤,看起来油润滑爽,吃起来软烂醇香,酸辣可口。轻轻使筷子将其夹起,用舌头卷住,稍微轻轻一吸,那油光滑亮的红薯粉肉团便“倏”地一声,滑入了口中,转瞬之间便又像一个神奇的精灵一般又滑入了胃里,沿途仿佛一股热烘烘的暖流涌进胸膛,烫得人浑身舒服至极。
吃快了,甚至烫得人眼泪直滚。但心里却依旧暖洋洋,热烘烘,润酥酥的,颊齿留香,余味无穷,让人顾不得烫,急不可耐又飞快地来上一碗滑脊汤肉,再来上一个烧饼,吃得肚儿圆圆,直打饱嗝。
5
炸丸子
这些美食你竟然不知道?过年的时候,河南人每家每户几乎都会架起油锅,炸上这么几锅丸子,等到亲戚来家里拜年、或者坐着无聊闲耍的时候做汤或当零嘴吃。
图中所示为炸胡萝卜丸子,是比较常见的一种。除此之外,还有香菜丸子、土豆丸子、紫薯丸子等,小编最喜欢吃的就是紫薯丸子,不用加半点糖,仅紫薯自身的甜味都能甜入心里去。紫色的紫薯球一个挨着一个摆在盘里,模样十分可爱。
刚炸出来的丸子最是美味,放在嘴里一咬,外酥里嫩,不过这丸子最好是现炸现吃,隔顿的丸子放在锅上一热,不仅形状蔫了不好看,还有股说不出的怪怪的味道,真是给丸子界的兄弟姐妹们丢人!有时刚炸出来的丸子,小编一个人都要吃上一盘,生怕留到下一顿影响了味道,着实可惜。
6
范县大包子
这些美食你竟然不知道?说起河南美食,不得不提的便是范县大包子。小编家楼下就有一家“范县大包子”早餐店,每次小编去买包子时,都要几经波折,才能拿回为数不多的包子。有的人甚至拿着袋子,就守在那个蒸笼前,寸步不离,等到包子一出锅,便一个箭步冲上去,才2秒不到,那一笼新鲜包子就只剩个空蒸笼了,小编曾经也尝试着如此“抢夺”美食,无奈包子太烫,实在抢不到,索性只好默默赞叹那些吃货对包子的“一片痴心”。
一般的包子为元宝状,也叫合手包。刚出笼的包子其香扑鼻,在下风口,100米开外就闻到包子的芳香味道。
这范县包子还有些有趣的历史故事。相传北魏时期,孝文帝在一次考察民情时品尝了大包子,感觉其味美可口,赞誉其为“天下第一大包子”。北宋时期,水泊梁山好汉菜园子张青和母夜叉孙二娘在范县以开小店为生,熬稀饭、做包子,迎接来往的英雄豪杰。因二人侠肝义胆、杀富济贫,深受当地百姓爱戴,他们所做的包子也就随着他们的名气传播开来。
要说这范县包子的馅料,小编尝了个遍,还是钟爱这粉条肉馅包子。不为别的,就冲着包子里所夹杂的肉块大量足,小编都不会轻易变心的。不过,这千言万语也道不出这包子的半点美味,之前看《少年包青天第三部》时,小编很好奇为什么邓超饰演的包拯如此爱吃包子,现在想来,估计他吃的也是范县的大包子吧!
7
面窝
这些美食你竟然不知道?全国各地的人多多少少都有些喜欢吃油条的人,但是我认识的很多爱吃油条的吃货们吃过面窝之后,瞬间便会将油条打入冷宫,开始对面窝的恩宠。
刚出锅的面窝酥香焦脆,放凉的面窝虽然凉而不脆,但软软的凉面窝却有其独特的味道。其实用“面”来修饰“窝”并不贴切,因为它的成分中没有面粉,大部分是粳米磨成的米浆,还要加一定比例的黄豆浆。技术好的早点师傅可以将面窝炸成“匡匡”—没有中间的焦脆部分,主要供老人食用;或者将中间焦脆部分炸的比例比较大,供喜欢焦脆的人食用。
面窝的历史因过早而不可考。一说始于清光绪年间。当时汉口汉正街集家咀附近有个卖烧饼的,名叫昌智仁,他请铁匠打制一把窝形中凸的铁勺,内浇用大米、黄豆混合磨成的米浆,撒上黑芝麻,放到油锅里炸,很快就做出一个个边厚中空、色黄脆香的圆形米饼。人们觉得很别致,吃起来厚处松软,薄处酥脆,很有味道,昌智仁称之为面窝。但实际上面窝的由来没有具体文字记载,传言而已。
更多精彩在这里
这些美食你竟然不知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