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大作家普鲁斯特说:“真正的发现之旅并不是找到新的风景,而是寻得新的眼睛。
铅笔的笔杆和笔芯是一对“苦命鸳鸯”,而转笔刀便是它们的“法海”。笔芯用多少,笔杆也跟着消耗多少,也算称得上“生死相随”了。
因为一句话带来的好感,而选择了这本书。因为两句话带来不一样的启发,和另类的表达,而“偷偷”地,愤慨地,把这本书读完。看似一本书,却解决了多个方面的疑惑:
启发论
1.看图表找规律不止是横竖观察。
2.写作不是套一个模板就能写出好文章了,写好一句话比写好一篇文章更值得花心思。试着写两三句话,且是相辅相成相扶正,建立逻辑感,慎密感。
3.练字,可临摹,可对临,可脱临(不看字帖,回想字的结构,尝试去写)。
4.读书不是把书中的知识死搬硬套,多思考,多实践,去验证去创造。
5.写诗前提可以拿一首诗,理解诗的含义。不失本意的情况下,用自己的话写下来。
6.多角度看问题,限制也是信息。阐述某个问题或定义,从不同的形式描述感知,多样性,多元性。
7.多积累,以子系统建立系统然后再是超系统
8.选择一个领域,往深了发展。精深,精广,精细,持续发展。
方法论
1.同一主题的书至少要读三本,各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结才更容易被提取,被验证。
2.精化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每天抽出一到两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来学习专业知识,前提是全神贯注地投入进去。
3.优化每天高频模块。即每天做的最多的事情,占用的时间是多少,得到的收益或价值多少。怎样改进?如何改进?
4.先模仿后创造。先找到基本套路,观察,分析,思考,融合自己的想法得以创造(1.先找到与本知识相关联的生活例子为切入口,增加熟悉感,提高兴趣点。2.提出问题.3.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展示不同方法,回答是什么,为什么,验证。4.通过比较选出适合自己的方便方法。5.总结本节知识关键点以及要点,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解决问题用到的思想类别,养成勤思考,善表达好习惯。6.反思生成中看到的优点以及不足,潜在的问题是什么?后期改进的方案是什么?7.总之教育的提升就是教育者的提升,多多充电多多改进。)
5.抖音和快手每天最多看十分钟,尽量关注关于学习和新闻之类的信息。每天学会做一道不同年级的题型。
后进论
1.一个东西只有当你用它的时候,它才是你的。“行”是一连串可执行的动作序列,具有可操作性,执行性。
“想”是行动假设,“动”才是验证。在实践中不断修复和完善。只有真正去做了,才能感受事情本质。所以说要学以致用,用以悟知。
2.任何一件事只要钻进去,都会发现深不见底。学习的前提是规范学习,掌握基本套路只是浅表。
效仿不是简单的模仿,抄袭。是基本知识的积累,先规则学习,再自由发挥。厚积才能薄发。
越精细,越接近完美,所以不能只满足眼前看到的一层,要潜心深入去挖下一层,甚至更下一层。
3.刻意练习:1.目标明确化,具体化2.全身心,专注投入。关掉所有可障碍物,深呼吸对自己说:我要达到一个怎样的目标。然后开始行动,这时大脑必须专一,专心。而此时你会体会到心流的力量,即眼,脑,手会不自觉地协调着,运动着。此时你会体验到所谓的自我效能感,是如何带动内在动力的。3.可检测,可适时反馈4.通过反馈衡量,评价目标5.适当的改进措施,接受更高的挑战。
4.所谓权威就是在某个方面研究的更深,做的更精细,稳定之后持续精化。
5.任何行业都有其权威,独特性,应该正视它,敬畏它,靠近它。
6.收起戒燥,摒弃傲慢,点滴积累,以子系统建立系统,从而建立超系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