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听陈海贤老师讲了一个故事,说他有一次在美国的开市客超市买东西,遇到一对母子,在走到一堆可乐跟前的时候,孩子指着最下面的一箱可乐说:“妈妈,我想要这个。”
要知道,开市客超市的特点就是商品仓储式摆放,孩子指的这箱可乐上面码了很多箱。老师当时就想,这要是在中国,这孩子估计要挨揍了,这些可乐都是一样的,干嘛非要最下面的那箱呢?直接从最上面拿一箱不就行了。
可是这位妈妈并没有这样做,她很认真的问孩子:“你确定就要那一箱吗?”
在得到了孩子的肯定回答之后,妈妈真的就一箱一箱把上面的可乐全部拿下来,拿出孩子指定的那一箱之后,又原样把可乐码好。
到这里可能有朋友就要犯嘀咕了,这样是不是太溺爱孩子了?这会不会让他觉得自己想要的东西都能得到满足?
或者,最起码应该让孩子帮忙,要让他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要通过付出才能得到。
这些想法当然也有一定道理。
事后,老师分析到,这个事情其实没有那么复杂,孩子想要的,其实是被尊重的感觉,他在那一刻体验到的是自己的想法被看见了,自己的意见被认可而且采纳了。
所以,当他拿到自己想要的那一箱可乐的时候,他会觉得比其他的可乐都甜,因为那是幸福的味道。
你看,这不正是我们成年人一直苦苦追求,而且也想给孩子的东西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