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的一对新婚夫妻换了新房,今天叫我聊聊天。他们只比我大几岁,而他们的小孩都两岁了。之前他们住着一套价格89万加币的房子,现在换成了更高学区的双车库豪宅,市价179万。贷款了100多万加币(折合500万+人民币)。
之前听到他们贷款的数额,我就想起一件过去听过的传闻。有个妈妈朋友认识的小孩,滑铁卢大学毕业,刚毕业就拿到一份20多万美金年薪的工作,于是他贷款一百多万加币买房(加拿大可以贷款年薪5倍)。后来科技行业不景气,被炒了,我也不清楚后来房子怎么样。我感觉人在事业发展期,容易高估未来的现金流能力和增长趋势。换大房子,添置车辆,一个不落。但是市价越高的房子,地税,物业费,清理费都要更贵,要吃下更多的现金流,二手也难以流转(据我的观察,200万左右的豪宅,从2008年后就没涨起来过,交易量也很低)。
没想到被我猜中了后续。我先认识的男方。他拿着足够高的薪水,又让从事高薪行业的妻子过来。妻子就从国内外企改换成领英公司的长期合同工。请了怀孕假期后,公司看合同也快到期了,就没给她续。从那时起,女方就再也没工作过了,这两年来,专心陪伴小孩。幸好男方薪水足够高,可以顶得住各种消费。
我其实没想明白为什么他们突然换到这栋豪宅?也许因为那个房子贷款还完了,觉得该挑战更奢华的资产了?
今年过年的时候,男方的父亲突然昏迷了,这个月住ICU加上手术费共花了50多万人民币。他们的流水不再像之前一样游刃有余。他叫我来,也是提醒我多看看父母的保险。他们就是因为父母保险买错了,才需要自己承担这些。
后来我们聊起来理财,我就说了一下我最近看加拿大定存(GIC)利率蛮高的。女方就很生硬打断说:“哪儿来的钱?欠了一屁股债了都!”这时候男方才对我说,他妈妈都在劝他不要治了,每天都要投1万多人民币给这个无底洞。而他是全家唯一不想放手的。在我看来,他的家底被掏空,只是不想被留下“不孝”的罪名。明明他们知道救不起来了,也撑不了多久了。这也让我思考,如果发生在我身上,我还会“理智”选择不治了吗?(再次提醒大家看一下父母的保险配置)
如果这个故事只进行到前半段,估计我会重复理财书里常说的:资产是虚的,负债是硬的。银行催债可不管你的为难,所以要保证足够的资金储备和偿债能力。意外险,重疾险,寿险和健康的身体,远比豪宅让人安心。但故事进行到后段,让我意识到理财书的空白。
通常的理财说的是,赚钱,省钱,投资三板斧。可了解这三项知识就能让生活平安顺遂吗?理财从来不是自己一人的事,也和家人有关。即使你有足够丰厚的资产,突然碰到这样父亲重病,或者孩子车祸,又该怎么应对呢?
说下关于自由职业的事。能靠副业赚到钱,和能靠副业稳定赚到钱是两个层次。我自己就是那种时不时有收入,但无法保证一直有收入的人。有个比较好用的公式叫夏普指数,是衡量一个投资组合能否用“较低的波动”,收获“较高的报酬”。正因为报酬常与风险为伴,所以很多网站谈及基金,都会附上夏普指数作参考。以此为依据全面观察此投资组合没多承担一份风险,可以获得比无风险利率(比如我前面提到的GIC)高出多少超额报酬。
夏普指数计算公式=(报酬率-无风险利率)/标准差。对金融产品来说,现金流大小,与现金流稳定性,一样重要。如果套用这个公式比较现有的稳定工作和副业,可以大致算出副业年收入挣多少钱,才能对冲和抵抗你做自由职业的风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