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捧起了《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这已经是两年之内第三次阅读了,每一次的阅读都能给我一些心灵上的震撼,我很喜欢书的名字——少有人走的路,这路之所以走的人少,是因为人生这条路需要面对许多的问题,问题让我们痛苦,一个问题解决,新的问题马上出现。所以我们说,人生苦难重重。
正确的人生道路就是在不断选择荆棘满布但是无比正确的道路。无论自我的认知准确与否,我都愿意为自己负责。
不知不觉已经在简书更新近100篇文章了。还记得那天玩笑似的告诉静姐姐,我说要坚持写作,准备出一本书。看似戏虐的话,其实是想借着这样的机会做一些事情的,我想给自己和这个世界留下些东西。
很开心自己能够坚持这么久。算是已经实现了阶段性的目标。人们常说21天就能养成一个习惯,我是觉得还远远不够,我的愿望是将写作这件事坚持一辈子,让写作输出根植于自己的生命。不是为了要证明什么,只是觉得人这一辈子真的太短,如果能让一件事情在自己懂事的时候就一直坚持做,不停的做,做到死去的那一刻,那对于自己来说,生命就拥有一条完整印记和时间重合,这是对于生命和自我意识最大的褒奖。芸芸众生,尘归尘、土归土,灵魂归于厚土,思想却可以永远镌刻在时间轴上。
说说写作的初衷吧,可能很俗套——我想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很厉害”指的是要多厉害有多厉害,别笑!就像很多小孩子能说出某些词汇,但是并不理解背后的概念一样。我起初并不能解释什么是我观念中的厉害。
起初我觉得成功的人都很厉害,没错,这算是一个标准,可问题是,生活中你又如何定义成功这件事呢?即使你能够准确的定义成功这件事,基于圈层和阶级的限制,你到底能和成功的人接触的多么频繁。如果不能接触的足够近,怎么确定自己定的标准没有出入呢……
后来我想明白了,无论所谓的成功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对于以他人作为标准这件事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
别人永远不是你成为自己的动力。
是的,坚持写作其实就是想做自己。
做自己是我许久以来一直想要实现的愿望,我接受了教育,我遵守各种各样的规则,是为了适应这个社会,为的是在社会规则框架体系内生存,可是教育这件事情本身就是反人性的,为了便于社会化的协同,为了整个社会的运行成本降到最低,我最终默认了教育这件事情的重要性,可是,我陷入了无法做自己的恐惧和压抑。
做自己在我的理解中就是抛开一些普世的价值观,对这个世界了解的深刻一些,我想更加深刻的理解什么是这个世界最基本的智慧,什么是这个世界最底层的运行规律。让自己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更踏实,更接地气。
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训练,每天早上醒来的时候不再会心情沮丧,我告诉自己,无论今天我能完成多少事,无论多少事我还没有做完,我的存在本身就已经足够,这也意味着在每天晚上睡前默想: 没错,我既不完美,也有脆弱的一面,有时候还会踌躇不前,但这并不代表我不勇敢,也并不代表我没有资格做自己。
只要开始行动了,哪怕做的并不多好,其实已经走在进步了,不是吗?
现代社会的分工让我们真实的体验到的是角色化的对接,我们每天面对同事领导,我们在认真做的工作,其实就是在不断的整合资源,对接角色。这也是现代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但是理论上如果你没法将工作和生活正确的结合,你的生活就是在不断的撕裂,跟着撕裂的还有自己那颗躁动的心。
做自己当然会有争议,自我的训练让我逐渐明白,根本不必要太乎他人的看法,无论是鼓励还是质疑,到头来说,凡事都需要你自己承担,所有的路终究还要靠自己去走,因此根本没必要分辨哪些是真的鼓励,哪些是客套的奉承,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你会发现,当初的支持者可能早就没了踪影,当初的反对者早就成了你的挚友。时间只会留下值得记忆的事,值得留恋的人。我们很渺小,能力有限,再不敢将时间和注意力放在根本不值得注意的地方。
并且做自己还是要不断的克服心里障碍来面对真实的面对自己,这将是一件我不断追求的事情,书读的多了,慢慢知道了,很多道理不是自己不懂,而是自己的内心对于挑战自己价值观的事情是本能拒绝的,因为人的自我保护机制就是这样的,为了防止自己的内心的防线崩塌。自我欺骗时长发生,吞噬自己苦心经营的成长精神食粮。
面对自己又极其重要,如果不能面对自己,我们又没有办法拿出勇气表达自我,我们面对脆弱的时候就会躲藏,而伪装以及戒备会扼杀我们的灵魂、希望、潜力、创造力、领导力以及我们的爱。
一生的成长对我来说就是刚需,就是根植于价值观的事情,真正的值得敬重的人不是那些评论家,也不是那些永远都高高在上的神明——荣誉属于那些亲临战场,满脸泥泞,血汗交织的人,属于那些勇敢的面对自我,不断成长的人……若是成功,他们能品尝到伟大成就带来的胜利滋味,即便失败,他们至少也已经展现了自我的勇气。
作为自己的期许,作为时间的见证,作为记忆的传承,许诺自己——成长到死。
就是这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