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写了一篇发言稿,大概率不会照本宣科地在讨论会上宣读。主要是觉得其中有些地方的语气,不太合适,有些事情,似乎也不宜深说。
明天就要开会了,自己不想做一个听众。既然是公司一员,既然受到参加会议的邀请,理应认真准备,积极发言,为公司建言建策,公司发展好了,对自己也有好处。
关于政策的一点感慨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殍。《墨子》里面记载过一个故事,楚灵王喜欢腰肢纤细的臣子,于是大臣们为了讨好灵王,去见他之前少吃饭甚至不吃饭,使劲勒紧了裤腰带,这样才让灵王感到高兴。可是因为长期那么做,经常有人在上朝的时候晕倒,有的倒下就死了。
这个故事所体现的意义,从公司管理的角度来理解,就是说有什么样的政策,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政策本身都是双刃剑,鼓励早来晚走,就可能出现人浮于事,虽然来的挺早走的挺晚,可是来了以后效率低下,事情并没有做好。鼓励只看结果,不管过程,就可能留下隐患,因为有好多质量问题,是仅仅从结果上看不出来的。
所以说在指定政策的时候,要特别慎重。除了政策本身,管理层的言行更重要。政策是制定了,管理层自身的执行能力,才是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楚灵王喜欢腰细的人,那是真喜欢,腰最细的官最大,权利最大,赏赐最多,在这个行动层面上让大臣们看到了腰细的好处,才会不吃饭勒紧裤腰带。
所以管理层的言行举止,是决定管理成败的关键。政策再好,缺乏正确、坚定、有效的执行,那就起不到作用。俗话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光说不行,还要实干。
关于方法论的看法
有一个问题,估计大家都看得很清楚。每个人一天都有二十四个小时,可是为什么有的人做成功了许多事,有的人什么都没做成?
问题大家都知道,但是对问题的理解恐怕就不太一样了。也许有的人看到了问题倒是没有进行过深入思考,有的人虽然思考了,却没有得到自己满意的答案,有的人虽然有了答案,却没有让答案对自身进行督促与反馈。
我说一下我的答案。这是我深入思考的个人看法,也有可能不对,但是不是我随口说的,确实经过了我非常持久并且深入的思考。
我的答案很简单,就是两个字:方法。对方法论的研究,应该贯穿一生。
前几天有个同事,在遇到一件事情的时候,居然会说:只能这样办啊!对这个说法,我特别的不赞成。怎么可能只有一个办法?
实际上,面对一个特定的问题,一般都存在多个解决方案。能够认识到这个程度,才会在自己提出一个方法的时候,不会认为自己提出来的就是唯一的,就是最好的,能够认识到还有更好的方法来处理这个问题。
在这个基础上,就会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去固执,不去刻板地认定自己正确,能够进一步思考,子曾经曰过三思而后行,我觉得就是多找几个答案,比较以后再决定怎么做。这样的过程,才会让问题解决的相对比较理想。
如果能够坚持这样的思维模式,不断磨练自己,那么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就会经常拿出来比较好的办法,办法到位了,事情肯定就会比较顺利,那么就等于提高了执行效率,那么自己的二十四小时,就会取得更多的成绩,也就会慢慢从身边人里面脱颖而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