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元龙
春风日暖,万里无云。第五届泽州·南岭梨花旅游文化节于4月10日在葛万村拉开了序幕。
又是一年梨花白,千亩万树花似海。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簇簇一层层肆意绽放的梨花,像雪堆云涌,像银波琼浪,把山峦起伏的南岭装扮成一个天然的大花园。
一大早,十里八乡的人流就陆陆续续来到这里,畅游葛万古村,观赏梨园风光,品尝传统美食,回味浓浓乡愁,领略盛世梨园带来的魅力与激情,把憋在肚里的欢声笑语一股脑儿往梨花节上泼洒。
梨花集市
位于葛万村口一块较宽敞的场地,是传统技艺和特色美食的梨花集市。无论是“生态泽州,欻犸春天”的音乐表演,还是“万岭飞花、步步有韵”的诗词楹联撰写,或者是“巧妇妙手、特色美食”的小吃品尝,这里都是游客们首要打卡地。
农民剪纸艺术家段小军一大早就从七十里远的高会村赶来。他带来的剪纸作品有“梨花引蝶”、“古村迎客”等,一件件作品浑厚苍劲,线条流畅。无论是人物,还是花虫草鱼,无不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他告诉我,他正创作一幅喜庆建党一百周年的剪纸作品,条幅长20米,宽1米,将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贡献分阶段展示出来。
底道街村党支部书记常广宏是一位优秀农民企业家,他带给游客的是“泽州号外商贸有限公司”生产的皮具。是他结合现代设计工艺,选用上等牛皮,用传统皮匠的精湛技艺手工缝制而成,深受顾客欢迎。
梨园集市广场的西南面,排了两溜儿当地农民带来的土特产品:蜂蜜制品、花椒、“百岁黄”石碾小米、石磨小麦粉、本地葵花油、生态黄芩茶、干梨片、玉米面豆馅柿子疙瘩......
南岭镇山大坡广,草木旺盛,山泉水遍布全镇,山水中富含矿物质,具有养生治病的功效。各类水果品种全,产量大,其中酥梨、核桃、蜂蜜、豆腐、柿子、长寿饼被称为“六宝”,是晋城市场上最受消费者青睐的美食。
53岁的葛万村杜小兵带着他的蜂蜜制品来到梨花集市。随行的南岭蜂业协会会长吕吉相告诉我,南岭果树品种多,花期依次连开几个月,为蜂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镇里组建了蜂业合作社和蜂业公司,对全镇蜂农进行原材料提供、技术培训、产品加工和销售等。杜小兵前几年因伤残致贫,泽州农行南岭支行的工作人员主动为他牵线搭桥,帮他把自家产的纯天然蜂蜜做成了“土家特色”品牌。小小蜜蜂,摘掉了他的贫困帽子,铺通了他通往富裕的致富之路。
武城、葛万村农民带来的金灿灿的“百岁黄”石碾小米,将游客一下子吸引过去。南岭东南部属于红土壤地带,谷子生长周期长,营养价值高。同时,小米的营养成分集中在表皮,石碾小米在低速运转过程中,不产生高温,避免了机械设备对原粮品质的破坏,完整地保留了小米本身的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
富有诗意的各种广告,给游客带来无穷的回味:
“上辈子的一千次回眸,换来今生的一次相遇”、“有一天,当色泽鲜亮的红枣去了核,遇到包好皮的核桃,核桃对红枣说,枣想‘核’你在一起!”“吃了‘百岁黄’,百年福运长!”......
临近午饭时分,游客们已是饥肠辘辘了。于是,他们便走近各个“农家乐”饭店,挑选美食一饱口福:韭菜炒小米、香椿伴拉面、小米小鏊煎饼…….一种美食,一种味道。每一种美食都承载着一种文化,每一道菜品,都承载着独特的韵味,也饱含着山里人淳朴善良的深情。
曹河村李阿姨现场制作柿圪连油格麻,引来游客争相购买。
只见李阿姨在一个大盆里,用热水把面和成面筋,放点碱面,反复搅拌。饧片刻后,即把洗净的柿圪连放入面糊里,再用筷子蘸上粘性刚好的面糊,一层一层地将柿圪连裹在面糊中间,待裹成圆球后即放入滚烫的油锅中“哗哗”地煎炸......一个个圆滚滚的油圪麻出锅了,李大叔将盛有蜂蜜和柿子汁蜜的盘子端过来,让购买的游客蘸上蜂蜜或者柿子汁美滋滋地品尝。
“柴火福饼”是段河村近年来经中央电视台播放而一下子“火”起来的传统美食。段大伯将他家制作的“柴火福饼”一摞摞放在桌子上。那印着大大“福”字、掐着花边的柴火福饼,酥酥的,黄黄的,上面沾着甜甜的柿子汁蜜,散发着柴火味的香气,真叫人垂涎欲滴!
段大伯一边招徕游客,一边向游客介绍柴火福饼的制作过程:
“柴火福饼”原叫“土月饼”,需经过发面、和面、擀面、摊饼、撒陷、捏边、印花、上色、烘烤等几道工序,最关键的一道工序就是烘烤。运用祖传下来的柴火烘烤法,烤出的月饼口味独特,能保持一种果木香的味道。
请想一想吧!在中秋团圆之夜、在喜庆丰收的日子里,当你一边喝着黄溶溶的小米米汤,一边夹着圆圆的柿圪连油格麻,口里嚼着甜甜的福饼的时候,你会觉得你的生活、你的人生都是甜的。
花海相亲
还是一条富有浪漫色彩的广告词吸引了我:
“三生有幸,缱绻情深,春风十里不如你,我在梨花节等你哦!”
随着赏花的人流,我来到了葛万村委大院里。在一幅“恋在这里,青春有约”的背景下,由共青团晋城市委等联合举办的“以花为媒,相约恋人”的青年联谊活动在这里举行。
大约300平方米的院子里,来自各地的青年男女个个笑容满面,渴望同他们即将成为佳丽的恋人在此相会。
晋城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董胜威、席悦两位帅男美女,用他们那洪亮的标准普通话主持这个别出心裁的联谊活动。
席悦女士告诉我,现场到会的人员,仅仅是网上申报的3000多名中的一小部分,其余人员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到来。
大院子里,男女青年围成两个大圈子,外围是男青年,里圈是女青年。每个相亲的男女胸前戴着一个牌子,上面仅有编号,谁也不知道对方的姓名和住址。
交流开始后,男子原地不动,女青年移动座位。每对男女交流时间为3分钟,3分钟到后,女子移到下一位男子前。
0356号男子是一大早乘车从高平来的。他,高高的个子,圆里带方的面庞,胳膊粗壮有力,看上去是一个非常诚实的小伙子。他从事林业管理,常年在大山里工作,接触人有限,因此,近30岁了,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女朋友。在今天的约会上,他一连谈了几个,都是漠然而过,待见到1114号女子时,两人的眼光对视了片刻,忽然间各自将坐凳拉近了一些,放低了声音......
1114号是乡下小学教师,因忙于教学工作,至今还是单身。
3分钟规定时间到了,主持人宣布“换位置”时,1114号好像没有听见一样,身子稍微挪动了一下,但是,目光仍旧停留在0356号那略带羞涩的面颊上。一直到该换第三位男子时,两个人才拿出手机,各自留下了联系方式。这也许就是“一见钟情”吧。
3567号女子家住农村,常年在城里打工,凭着她一手刺绣、编制技术,每年收入都在10万余元。这次相亲,她要找的恋人是,不管从事何种工作,也不管家庭条件如何,只要与自己志同道合......
当然,这些大男大女中,也还有一种心情:在花海相亲中,在盛世梨园内,尽管未成婚姻,不能一生相守,但也不能错过这一次难得的美丽邂逅......
临近12点,主持人领着大家唱起了《遇见》这首歌,在场的男女青年一时间狂欢起来......
“我想,我等,我期待,未来却不能因此安排。
阴天,傍晚,车窗外,未来有一个人在等待。
向左,向右,向前看,爱要拐几个弯才来。
我遇见谁会有怎样的对白,我等的人他在多远的未来......
我遇见你是最美丽的意外,总有一天我的谜底会揭开......”
看着这个生动活泼的青春联谊会,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随着时代发展,80—90后青年正值走进婚姻这一人生关键时期,然而有一部分被称之为"剩男剩女"的大龄青年,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没能顺利进入婚姻殿堂,由此所带来的是人生幸福指数的下降,给父母、家庭带来沉重的压力......
每当他或她,走在街头,看到别的情侣大手拉小手,满脸甜蜜地说笑而过;或者是一家三口,年轻的父母护在孩子两边,牵着孩子的小手,小孩一蹦一跳,一家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那样的情,那样的景,又有哪个单身能不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失落呢?
感谢共青团晋城市委、市妇联,感谢南岭镇党委、政府,是他们甘当红娘,架起这一座千载难逢的鹊桥,为单身男女青年搭建起交流的平台,让一对对有情人在此邂逅,找到他或她那心仪的一半,从此便可以在皎洁的月光下,在华灯璀璨的大街上,欢度美好的时光。
梨园赏花
葛万村西的梨园,是在台商郭台铭先生出资修建的富士康新优果品示范园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数百亩的梨园里,一树一树的梨花,成团成簇地挤在枝头,开得素雅而剔透,明媚而娇丽。地上密密麻麻的小黄花,梨树间夹杂着五颜六色的桃花、樱花、杏花,一朵朵争奇斗艳,吐蕊绽放。真可谓:“梨花漫天作雪飞,百般红紫斗芳菲。”
徜徉在葛万梨园,漫步于梨花丛中,望着连阡接陌、似霏似雪的梨花,迎着散发出清香的春风,我的心不由得想到了逝去的岁月......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南岭疙瘩坡村的陈师傅带着几位年轻人来到我们村,帮助嫁接梨树。陈师傅是县政府培训的果树技术人员,他除给本地嫁接果树外,还要到周围乡镇帮助优质果树品种的推广和老树品种改良与嫁接。陈师傅带领我们村几个人就在离我家不远的地里,将原有的杜梨树嫁接成大黄梨树。我也跟着大人们凑热闹。
陈师傅先用钢锯将杜梨树半截锯掉,再在树桩上锯出一两寸口子,将带新芽的嫩梨枝茎部削尖后插进去,再用麻绳将树桩和嫩梨牙紧紧捆住,然后,用土和泥把接口处包起一个泥疙瘩,只露出一点点嫩牙。“桃三杏四梨五年”,过了几年后,嫁接的梨树就结出黄澄澄的大黄梨。大黄梨味甜、皮厚、耐保存。待放到来年春天,整个屋子都是浓浓的梨香味。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在李寨中学工作时,一天,经乡里领导介绍,我带着校林场技术人员到南岭购回了一千余株砀山酥梨苗,并请南岭乡林业技术人员帮助教授学生砀山酥梨的栽培与嫁接技术......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丰硕的成果蕴含着党和人民政府对老区人民的关心和支持,凝聚着一代代山里人勤勤恳恳付出的汗水。如今,南岭、李寨合为一家,即将在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上结伴而行,共同前进。
忽然,前面一阵熟悉的唱腔打断我的思路:“太阳爷上来一杆杆高,翠娥我想起事一条。北山腰又甜又酸大酸枣,想得我一圪肚肚酸水往上潮......”
这不是我年轻时经常听到的《打酸枣》吗?我急忙走了过去,原来是两个六十多岁的妇女在唱“裴窊秧歌”。
这时我才发现,在“梨园”二字的门楼往里约百米长的步道两边篱笆上,挂着“京剧、豫剧”以及上党梆子戏剧名家及经典剧目剧照。
据《新唐书·礼乐志》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原来的梨园,是指唐玄宗训练乐工的地方,后人称戏班、剧团为“梨园”。如今,葛万梨园的设计者们,将梨园和戏曲结缘,真是富有创意!
裴窊秧歌发源于清雍正年间,属于一种干板戏,只击梆板不配管弦。剧目短小精悍,很受观众喜欢。历经数百年,代代相传,过去曾有一说:“满村秧歌满村戏,人人都会哼几句。黑夜唱上台,白天唱到地。”如今已唱出乡村,唱进城市,成为乡村振兴一张靓丽的名片。
望头村是上党梆子发源地,曾经有“连出三班戏,不用到外地请把式”之美谈。村中至今仍保留着全国唯一供奉“梨园始祖”唐明皇李隆基的“开元宫”。那句“秋、罗、李寨、望城头,不是唱戏就是赶头口”的顺口溜,简明扼要地道出了南岭镇的戏曲文化。至于以梨园命名的梨园山庄、盛世梨园上党梆子艺术团、梨园少儿展风采演出队.....更能说明:梨园代代出,自有后来人。
看到这里,我明白了,县、镇党委政府“以花为媒,以山为介,旅游铺路,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设计,可谓立意高远!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昔日的裴窊秧歌、古老的上党梆子,已不过是老区人民按照一本线装的旧剧本唱了数百年的传统戏剧,而今,新生的南岭镇党委政府正在谋划的是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主旨,以转型发展为内容的一部现代化的大剧:
在具有五千平方公里土地的舞台上,全镇人民将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方位发展特色农业和养殖业,为市场提供物美价廉的农副产品;全方位发展旅游业,开辟以“沁河第一湾”为主线的自然风光游、以葛万、陟椒、段河为主线的传统古村游、以土岭、乾堂、黄砂漏道底为主线的红色纪念游、以葛万梨花节、传统文化节等为主线的农特产品推销月。山水田林,交相辉映,传统现代,相得益彰。
可以预见,在即将绘就的南岭镇发展宏伟蓝图上,近三万老区人民将以全新的理念、豪迈的气势,登上泽州、晋城乃至全国大舞台,向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向建党一百周年献上一份沉甸甸的厚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