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说,“我们不在爱里,就在恐惧里”。正是爱的匮乏导致恐惧,恐惧滋养着自卑感。
觉得这句话特别有道理,我们经常会用别人的评价来判断自己的价值,内心虚弱不堪一击。虚弱到别人的一个眼神都能自我怀疑。我们常常活在别人的期盼里,而忘记了内心真正的需求,实际上,这样的枷锁束缚着自己,不能自由的表达需求交流情感。不敢让别人真正了解自己,参与自己真实的生活,害怕他们会嫌弃和挑剔自己,因为自己并没有他们最初看到的那么美好。
而通过反复的向内探寻,能够发现,过于在乎别人的眼光,是因为把外界的评价作为评判自己的重要标准,在这样的标准下我们总是喜欢取悦他人,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生怕别人觉得自己不够好。原因无非有二,第一,我们还没有正确的认识自己,全面客观的评价自己,没有树立牢固的自我价值体系。第二,没有感受过无条件的爱,追溯成长,也许自己一直被有条件的爱着,你必须达到条件才能被爱,否则,你会得不到爱,你会否定自己。
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卑的表现,容易否定自己,建立一个目标会假设无数的障碍早早放弃,时常只能看到他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面对他人的优秀想到的不是努力变成优秀的样子而是更加否定自己觉得自己不如他人。其实,不是你不好,而是自己没有看到。
做一件事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往往会得不到一个好的结果。适当在外的激励会成为一种动力,而过于在意结果,往往就失去了做这件事本来的意义,最终得到那个结果往往也会缺乏爱与温度。所以于我而言重要的不是那个最后的结果,而是过程和体验,是心的本真,是内心真正的需求,这才是评判自己做一件事值得与否的真正标准。
任外界纷扰诱惑,保守自己的心才是一生的修行,努力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找到那个内心深处自卑的小孩,并去拥抱他热爱他超越他。自卑的根源,其实并不是一个人的外在条件差,或者拥有的比别人少,而是源于内心爱的匮乏,而习惯了自我评判和攻击。超越自卑重要的是肯定自己忠于自己爱自己。十个人眼中就有十个不同的自己,而那个真正的自己只有你自己说了才算。
最近停了朋友圈,发现生活轻松了不少,节省了不少时间,以前吃饭,逛街,旅游都发朋友圈,偶尔也会转发一两篇自己觉得有共鸣的文章。感觉做什么事都以发朋友圈为目的,选图配文字,文字打了又删删了又打,实际上无非就是想让别人觉得这菇凉还不错,这样真的很累。别人觉得我好也好觉得我不好也罢,起不到任何实际意义,我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可以好也可以不好,其实也没有好与不好,那都是自己最真实的样子。
至于真正的朋友,看不见你的朋友圈或状态自然会联系你,朋友圈不见了可微信还在,联系方式还在。我不想活在你们的朋友圈里,而是你们的相册里,你们的现实生活里。
越长大越明白自己要为自己的人生做减法,尽量让自己活得轻松一点,只留必须的,照看好那些留下来的便好,那些减去的实际上都是强加给自己的负担。
给自己的心灵放个假,让灵魂得到片刻休息,如今我真的过了取悦别人的年纪了。只想要好好拥抱自己。
网友评论